"北垞湖水北":欹湖北边的小山上,
"杂树映朱阑":纷乱的树木映衬着朱红色的栏杆。
# 朱阑:同“朱栏”,红色的栏杆。
"逶迤南川水":曲折绵延的南川水,
# 逶迤:曲折绵延貌。
"明灭青林端":在青林的尽头若隐若现。
# 端:远处,尽头。,明灭:忽明忽暗。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通过描绘辋川别业中“北垞”一带的山水景致,展现自然山水的清幽静谧之美,抒发诗人对隐逸生活的沉浸与陶醉,隐含禅意哲思。
2. 分段赏析
“北垞湖水北,杂树映朱阑”:“北垞湖水北”点明了北垞的地理位置,位于湖水的北面。简洁的表述,为读者营造出一种开阔的空间感,让读者的思绪随着诗人的指引,来到这片湖水之北的地方,为后面的写景做了铺垫。“杂树映朱阑”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湖边错落有致地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树木,它们的枝叶相互交织,与红色的栏杆相互映衬。“杂树”体现了树木的繁多与种类丰富,“映”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树木与朱阑相互映照的美妙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同时也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诗人将目光从近处的杂树朱阑转向远处的南川水。“逶迤”一词形象地描绘出南川水蜿蜒曲折的形态,仿佛一条丝带在大地间伸展。“明灭青林端”则进一步描写了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在青林的尽头若隐若现,“明灭”二字,生动地表现出光线的变化和河水的灵动,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态感和朦胧美。
# 摩诘诗:“逶迤南川水,明灭青林端。”诗中有画者也。
明许学夷《诗源辩体》
# 顾云:犹是南坨余景。“透迤”、“明灭”字,曲尽丛林长流景色。
清黄培芳《唐贤三昧集笺注》
# 刘云:“前半近景,后半远景,掩映生姿,可以入画”。
现代富寿荪《千首唐人绝句》
# 在西洋画上有画大树参天者,则树外人家及远山流水必在地平线上缩短缩小,合乎透视法。而此处南川水却明灭于青林之端,不向下而向上,不向远而向近,和青林朱栏构成一片平面。中国山水画家却取此同样的看法写之于画面,使西人诧中国画家不视透视法。然而这种看法是中国诗中的通例。这不是西洋精神的追求无穷,而是饮吸无穷于自我之中。
现代宗白华《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
# 近景“杂树朱栏”历历在目,中景“青林”依稀可见,远景“南川水”则明灭幻忽,这就清晰地展现出随“人眼的远近距离所产生的差异”的透视作用下的空间层次。
现代许总《唐诗史》
# 王维在对对象的描述上至为精细,但在体验和传达时却空灵、缥缈。如《北垞》。
现代吴功正《唐代美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