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ái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bái
chéng
zhōng
yún
chū
mén
bái
chéng
xià
fān
pén
gāo
jiāng
xiá
léi
tíng
dòu
cāng
téng
yuè
hūn
róng
guī
qiān
jiā
jīn
yǒu
bǎi
jiā
cún
āi
āi
guǎ
zhū
qiú
jìn
tòng
qiū
yuán
chù
cūn

译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逐句剖析

"白帝城中云出门":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

# 出门:一作若屯。,中:一作头。,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白帝城下雨翻盆":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

# 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高江急峡雷霆斗":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

"古木苍藤日月昏":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

# 苍:一作长。,古:一作翠。

"戎马不如归马逸":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

# 归马:从事耕种的马。比喻战争结束。,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戎:一作去。

"千家今有百家存":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 百:一作十。

"哀哀寡妇诛求尽":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

# 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恸哭秋原何处村":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 秋原:秋天原野。,恸哭:失声痛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白帝》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前两联,杜甫巧妙地借云雨之景寓意深远,细腻描绘了雨中白帝城及其周遭高山江水的壮丽而混沌之景,这不仅是自然风貌的写照,更是对当时动荡不安时代的隐喻,为接下来揭示社会动荡的真实面貌铺设了情感与视觉的基础。后两联转而抒发雨过之后的深切感触,通过描绘一片萧条的原野与饱受战火荼毒的荒凉村落,真实反映了在连绵战火、横征暴敛之下,人民所承受的深重苦难与无尽的哀伤,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世道不公的愤懑与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此诗在意境的构建上跌宕起伏,从宏大的自然景象骤转至凄惨的人间惨状,宛如一幅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民生凋敝、满目创痍的秋原荒村画卷,深刻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悲剧性面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白帝》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寓居夔州时所写。杜甫之所以写下这首诗,是因为他亲身经历了西川军阀的连年混战以及吐蕃对蜀地的频繁入侵。这些战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生活极端困苦。杜甫站在白帝城的高处,目睹了这些人间惨状,内心充满了深深的忧愁与同情。面对四处流浪、饱受战祸之苦的百姓,他感慨万千,怀着对和平的渴望与对战争的强烈谴责,写下了这首反映战乱苦难、抒发悲愤之情的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白帝》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描写战乱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的诗。诗的前两联借云雨之景寓情于景,细腻刻画了雨中白帝城及其周围高山江水的壮观与混沌,暗含对当时动荡时代的隐喻,实则为了铺垫后续对腥风血雨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后两联转而抒发雨后的深切感触,通过描绘一幅萧条荒芜的原野与饱受战火摧残的荒村景象,真实映照出在横征暴敛、战乱频仍的年代里,人民所承受的深重苦难与无尽的悲伤,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愤懑不平。

2. 写作手法

寓情于景:诗的前两联以云雨、高山江水等自然景象为引子,通过“云出门”、“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等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美与混沌,更暗含了对当时动荡不安时代的隐喻。对比:诗中“戎马不如归马逸”一句,通过对比战马(象征战争)与归马(象征和平生活)的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千家今有百家存”则直接揭示了战乱导致的人口锐减、家园破败的悲惨现实,与战前的繁荣形成鲜明对比。细节描写:通过“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等细节描写,真实展现了战乱中受害最深的人群,寡妇的悲惨境遇,以及她们在失去亲人、遭受掠夺后的绝望与哀伤。这些细节描写,使诗人在表达对战乱时代人民苦难的关切时,更加具体、生动,也更具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采用了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句式,生动描绘了峡江云雨交织、翻腾不息的壮丽而又奇险的景象。当诗人登上白帝城的高楼,只见云气汹涌澎湃,仿佛从城门中喷薄而出,这极尽夸张地表现了山城的高耸入云。俯视城下,大雨如注,倾盆而下,让人错觉城楼悬浮于云雨之上,进一步凸显了白帝城的高峻。这两句诗巧妙地融入了俗语,且打破了律诗常规的平仄,读来虽略显拗口,却因此增添了一种刚劲有力的韵味。“雨翻盆”一句,更是精心刻画了雨势的猛烈,与前一句的拗口形成鲜明对比,显得异常工巧,巧妙运用了当句对,使雨景形象更加凝练而生动。颔联“高江”与“急峡”、“古木”与“苍藤”相对仗,工整而均衡;“雷霆”与“日月”则各自独立成象,上下呼应。这两句诗中,六个形象紧密相连,如急管繁弦般纷至沓来,有声有色地传达了雨势的急促与汹涌。长江在此段地势险峻,江水顺势而下;峡谷两山夹峙,水流湍急,加之暴雨倾盆,江水猛涨,水势愈发汹涌,仿佛能听到雷霆轰鸣。从音节上看,这两句完全符合律诗的平仄规则,与上联的拗口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跌宕起伏的美感。这两联以云雨为引子,暗喻时代的动荡,为后文揭示腥风血雨中的社会现实铺垫了氛围。颈联转而描绘诗人所见的景象:荒原上,闲散的“归马”与满目疮痍的村庄形成鲜明对比。这里的“逸”字意味深长,暗示这些马匹已失去主人,虽然摆脱了劳役,但命运依然可悲。十室九空的村庄更是触目惊心,令人心生哀怜。这一联同样运用了当句对,但形式更为独特,将含有相同词素的词语置于句子的不同位置,形成一种回环往复、情感深沉的语调,传达出诗人无尽的感慨与叹息,与上文急促的节奏形成鲜明对比。尾联则以一个典型的悲剧形象,孤苦无依的寡妇,控诉了黑暗的现实。她的丈夫或许已死于战乱,但官府并未因此放过她的家庭,搜刮殆尽,令人痛心疾首。最后,诗人以荒原中传来的阵阵哭声作结,暗示在丰收的秋季尚且如此悲惨,其苦难之深重可想而知。而“何处村”则营造出一种苍茫的悲剧氛围,实际上是说哭声无处不在,揭示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4. 作品点评

从艺术角度来看,这首诗歌独具特色。其最为显著之处,在于前后意境的巧妙转换,宛如一支乐队在金鼓交击、激昂澎湃之后,缓缓奏出了哀婉动人的旋律,又似一部电影在狂风骤雨、惊心动魄的场景之后,紧接着展现了一幅凄凉荒芜的秋原荒村画面。这一转换,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悲惨现实,更将历史的沧桑与人民的苦难深刻地呈现于读者眼前。诗歌在上下联乃至一联之内都充满了变化与对比。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变化,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更使其跌宕起伏、多姿多彩,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平淡无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子美七言律,至如“黄草峡西”、“苦忆荆州”、“白帝城中”等篇,以歌行入律,是为大变。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此日登临曙色开”,老杜“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虽意稍疏野,亦自一种风致。

明胡应麟《诗薮》

# 钟云:奇景,移用不得(首句)。谭云:此句丑,下句不然(“戎马”句)。

明唐汝询《唐诗归》

# 前四句因骤雨而写一时难状之景,妙。二字写峡中雨后之状更新妙。然实兴起“戎马”以写乱象,非与下不相关也。

明王嗣奭《杜臆》

# 杜诗起句,有歌行似律诗者,如“倚江楠树草堂前,古老相传二百年”是也;有律体似歌行者,如“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是也,然起四句,一起滚出,律中带古何碍,唯五、六掉字成句,词调乃稍平耳。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唯七言律,则失官流涉之后,日益精工,反不似拾遗时曲江诸作,有老人衰飒之气。在蜀时犹仅风流潇洒,夔州后更沉雄、温丽,如写景则如“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树苍藤日月昏”真一代冠冕。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 一气喷薄,不关雕刻。拗格诗,炼到此地位也难。“惊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险怪夺人魄,却自文从理顺,与鬼窟中伎俩有天渊之别。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自是率笔,结语少陵本色。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杨伦《杜诗镜铨》:邵云:奇警之作。不曰“急江高峡”,而曰“高江急峡”,自妙于写此江此峡也。

清杨伦《杜诗镜铨》

# 陈德公曰:五、六反是婉笔。故作白话,不见俚率,结转痛切。此篇四句截上下如不相属者。评:起二末三字,最作异。三、四,写得奇险。徐孟芳曰:前四写雨,后四言情。妙在绝不相蒙而意仍贯。

清卢麰《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 吴农祥云:起横逸。三、四苍老雄杰,不易再得也。后四语稍减,然比《滟滪》作似过,彼拙中之拙,此拙中带工也。

清刘濬《杜诗集评》

# 前四句写雨景凌壮,后四句写离绪惨凄。

清范大士《历代诗法》

# 树谓:此所谓意度盘薄,深于作用,力全而不苦涩,气足而不怒张。他人无其志事者学之,则成客气,是不可强也。《暮归》首结二句亦然。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王维《辋川集·北垞》

下一篇:唐·李白《入彭蠡经松门观石镜缅怀谢康乐题诗书游览之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