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何所似":我自身像什么呢?
"似彼孤生蓬":就像那孤独生长的蓬草。
"秋霜剪根断":秋霜把它的根剪断,
"浩浩随长风":它便浩浩荡荡地随风飘摇。
"昔游秦雍间":曾经在秦雍之间游历,
# 秦雍:秦州、雍州,这里指京城长安和周边的关中地区。,游:一作于。
"今落巴蛮中":如今却落在巴蛮之地。
# 巴蛮:又称巴蜀,这里指四川忠州,诗人曾于公元818-820年在忠州任刺史。
"昔为意气郎":曾经是意气风发的少年,
"今作寂寥翁":如今却成了孤独寂寞的老翁。
# 寥:一作寞。
"外貌虽寂寞":虽然外貌显得落寞,
"中怀颇冲融":但内心却充实而平和。
# 冲融:淡定融容,指诗人的心理冲淡平和。
"赋命有厚薄":命运有厚薄之分,
# 赋命:上天赋予的命运。
"委心任穷通":我只能顺从命运的安排,任凭穷通与否。
# 穷通:即穷达。穷,可理解为倒霉的时候;达是交好运的时候。,委心:顺着心意。
"通当为大鹏":如果境遇通达,就成为像大鹏那样的大鸟,
"举翅摩苍穹":展开翅膀,直冲云霄,与苍穹相摩。
# 摩:逼近。
"穷则为鹪鹩":如果困穷,就做栖息在树枝上的鹪鹩,
# 鹪鹩:一种体形较小的鸟雀,常活动于低矮的灌木丛中。
"一枝足自容":一枝便足以容身。
"苟知此道者":如果懂得这个道理,
# 苟:假如。
"身穷心不穷":即使身处困境,内心也不会感到穷困。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我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人以“孤生蓬”自比,描绘了自己从秦雍之地到巴蛮之地的漂泊经历,以及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孤独寂寞的老翁的心路历程。尽管外貌显得落寞,但内心却充实而平和。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命运的豁达态度,无论穷通,都能保持内心的宁静。诗人认为,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豁达。即使身处困境,也能通过内心的坚守保持精神的富足。这种思想不仅反映了白居易的个人修养,也体现了他作为现实主义诗人的深刻洞察。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人以“孤生蓬”自比,生动地描绘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境遇。“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秋霜剪根断,浩浩随长风。”通过蓬草被秋霜折断、随风飘荡的形象,比喻自己命运的漂泊与无定,形象地传达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对比:诗中通过“昔游秦雍间,今落巴蛮中。昔为意气郎,今作寂寥翁。”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境遇的变迁。昔日的意气风发与今日的孤独寂寥形成鲜明对照,既展现了人生的无常,也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感慨。直抒胸臆:诗人在结尾处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苟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这种直白的抒情,直接点明了主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豁达与坚韧,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保持内心的充实与安宁。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我身何所似,似彼孤生蓬。”开篇以设问引出主题,诗人将自己比作“孤生蓬”,即孤独生长的蓬草。蓬草随风飘荡,无根无依,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的命运。这一比喻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引出对自身命运的思考。第三、四句:“秋霜剪根断,浩浩随长风。”进一步描绘“孤生蓬”的命运。秋霜象征人生的挫折与磨难,蓬草被秋霜剪断根茎,随风飘荡,无法自主。诗人借此比喻自己被命运的波折所裹挟,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轨迹。第五、六句:“昔游秦雍间,今落巴蛮中。”诗人回顾自己的经历,从昔日游历秦雍(今陕西、甘肃一带)到如今被贬至巴蛮(今重庆一带)。这一对比突出了命运的无常和人生的漂泊不定,呼应前文“浩浩随长风”的意象。第七、八句:“昔为意气郎,今作寂寥翁。”从外在身份的变化入手,诗人从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到如今的孤独寂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岁月的流逝,也体现了诗人对命运的无奈与感慨。第九、十句:“外貌虽寂寞,中怀颇冲融。”诗人开始从外在转向内心,尽管外貌显得孤独寂寞,但内心却依然充实宁静。“冲融”意为内心平和、充实,表明诗人并未被外在的困境所击倒,而是保持了内心的平和与豁达。第十一、十二句:“赋命有厚薄,委心任穷通。”诗人以理性的态度看待命运的厚薄,认为人生有穷有通,皆是命中注定。他主张顺应命运的安排,不强求,不抱怨,体现了随遇而安的生活哲学。第十三、十四句:“通当为大鹏,举翅摩苍穹。”诗人以“大鹏”自喻,表达了在顺境中要积极进取、实现抱负的志向。“举翅摩苍穹”象征着高远的志向和宏大的抱负,体现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第十五、十六句:“穷则为鹪鹩,一枝足自容。”与前句相对,诗人以“鹪鹩”自喻,表达了在逆境中要安于现状、独善其身的态度。“一枝足自容”象征着对生活的最低要求,体现了诗人对困境的豁达与包容。后两句:“苟知此道者,身穷心不穷。诗人总结全诗,提出“此道”——即顺应命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即使身处困境,只要内心豁达,就不会感到真正的贫穷。这一句升华了全诗的主题,展现了诗人的人生智慧。
4. 作品点评
《我身》这首诗不仅是诗人的人生感悟,更是一种深刻的心灵哲学。诗人以自身经历为蓝本,展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这种心态正是“乐天”派的典型体现。通过内心的调适与自我安慰,诗人实现了“不养生的养生”,即通过心灵的平和来滋养身体,从而达到身心的和谐统一。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环境中,这首诗所蕴含的智慧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来自于内心的坚韧与豁达,而这种心态正是我们应对生活挑战的宝贵财富。
上一篇:唐·白居易《郊陶潜体诗十六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步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