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先自邹鲁":我的祖先来自于邹鲁之地,
# 邹鲁:周代两个诸侯国名,都在今山东省境内,是周代礼乐昌盛之地。孟子为邹人。此指自己的祖先是孟子。,维:语首助词。
"家世重儒风":家中世代都看重儒家的风尚。
# 儒风:儒家的传统。
"诗礼袭遗训":秉承着诗礼传家的遗训,我也曾受父亲教诲,
# 诗礼:儒家以《诗》《书》《札》《乐》《易》《春秋》为六经,这里用“诗礼”代指儒术。
"趋庭沾末躬":继承这传统于自身。
# 末躬:徼末的自身。,沾:一作绍。,趋庭:《论语·季式》载,孔子的儿子鲤,一次在庭院里快步走过孔子面前,孔子问他学诗学礼没有,并且告诉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后来人们称子承父教为“趋庭”。
"昼夜常自强":日日夜夜常常自我勉励奋发图强,
"词翰颇亦工":诗词文章方面也颇为擅长。
# 工:一作攻。精致,工稳。,词翰:指诗赋文章。翰:一作赋。
"三十既成立":到了三十岁已经长大成人,可叹命运坎坷,
# 三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
"嗟吁命不通":仕途并不顺利。
# 命:命运,时运。,嗟吁:叹息。
"慈亲向羸老":慈祥的父母渐渐衰老体弱,内心深处既为他们的衰老而忧虑,
# 羸老:瘦弱衰老。,慈亲:母亲。
"喜惧在深衷":又为能在他们身边尽孝而喜悦。
# 喜惧:欢喜、忧虑。《论语·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甘脆朝不足":早餐时常常缺少美味的食物,
# 甘脆:美味的食品。
"箪瓢夕屡空":晚餐时也往往只有空的箪瓢,生活十分贫寒。
# 箪瓢夕屡空:形容家庭生活贫穷。箪,盛饭用的竹制食器。瓢,剖葫芦做成的宵水或盛酒的器具。
"执鞭慕夫子":我羡慕孔子弟子愿意为孔子执鞭驾车,
# 夫子:指孔子。,慕:仰慕,敬慕。,执鞭:执鞭驾车。
"捧檄怀毛公":也向往毛义因有了官职可以奉养母亲而捧受檄文。
# 捧檄:东汉时庐江毛义,家境贫穷,以孝行而著称。官府征召他去做官,他摔着檄文,非常高兴。他母亲死后,便辞官守服。后来官府又征召他,他再也不出来做官了。诗人用此典故说明自,已是为侍养老母而求官。
"感激遂弹冠":受到激励于是想要出仕为官,
# 弹冠:比喻预备出仕。《汉书·王吉传》:“吉与贡禹为友,世称王阳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意谓王、贡二人友善,王吉做官,贡禹也准备出仕。后以“弹冠相庆"比喻因即将做官而互相庆贺。
"安能守固穷":怎么能一直安于穷困的生活呢。
# 守固穷:安于困顿的处境。
"当途诉知己":我向掌权的当政者诉说自己的志向,
# 诉:倾诉。,当途:当道,指执政的人。
"投刺匪求蒙":投上名帖并非是为了乞求恩宠。
# 匪求蒙:不是去乞求蒙昧的人。匪同非。,刺:名札。
"秦楚邈离异":如今我与京城的诸位好友远隔秦楚之地,
# 邈:遥远。,秦:今陕西一带,古属秦国,唐京都所在地。
"翻飞何日同":不知何时才能像鸟儿一样一起飞翔相聚呢。
# 翻飞:鸟振翅高飞,喻指仕途顺利。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兼赠友干谒之作的五言古诗,诗中通过家世自述、困境陈情、干谒诉求三层内容,既刻画了一个才学兼备却困于现实的士人形象,又抒发了孝亲责任与求仕理想交织的复杂情感,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命运的无奈与对突破困境的执着。
2.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首六句):先讲述身世,称自己身为孟子后裔,长于世代崇儒的家庭,自幼受诗书礼义的熏陶,从而具备了深厚的文学素养。三十岁前的孟浩然,在家乡的明山秀水中流连,立下高远志向,与兄弟一同研习诗书,为科举入仕做准备,期盼能一举登科、光耀门庭。继而(中十句)叙写成年后命运多舛、怀才不遇,又逢母亲年迈、家境贫寒,急切渴望出仕以赡养亲人。从“执鞭慕夫子”起,反复倾诉难以“安守穷困”的迫切求官之心,盼求当权知己的援引,连“羞与凡俗同列”的孤高之意也暂隐于求仕之愿中。及至奔波于仕途,求取功名的心意愈发强烈。末四句则向京城友人传递心曲,希望得到引荐,早日实现仕途腾达的抱负。诗人以“弹冠”自喻已做好出仕准备,恳请故交在朝中多加扶持。
3. 作品点评
《书怀贻京邑同好》全篇沉郁悲壮,笔调雄健,深具建安风骨。
# 全诗语精旨要,层次清楚。诗人怀才不遇的哀叹、母老家贫的忧惧、出仕养亲的急切、渴盼汲引的无奈,屏息可感。它道出了封建时代,一个希望有所作为却又命乖运蹇的寒士的悲哀,也折射出了那一时代一大批有才有识的寒士们的无奈。
不详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章池《王维 孟浩然诗选》
上一篇:唐·罗隐《忆夏口》
下一篇:唐·王维《别綦毋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