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种一粒粟":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
#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万颗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 子:指粮食颗粒。,秋收:一作“秋成”。
"四海无闲田":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
#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四海:指全国。
"农夫犹饿死":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 犹:仍然。
中唐诗人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后徙家润州无锡(今属江苏)。乌程令李晤之子,元和元年登进士第,曾因触怒权贵下狱。武宗时,入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出为淮南节度使。卒谥文肃。李绅与元稹、白居易交游颇密,并共同倡导写作新乐府。其与李德裕、元稹同在禁署,时称“三俊”。晚年自编诗集《追昔游诗》叙述其平生游历,抒怀旧之情,发兴衰之感,颇有兴味。代表作品《悯农》二首,写农民生计之艰难,传诵不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讽喻诗,描绘了春种秋收的农事活动和四海无闲田的繁荣图景、农业生产丰收的景象与农民悲惨遭遇的强烈反差,营造了表面丰收实则凄惨的强烈反讽氛围,体现了封建社会农民辛勤劳动与悲惨命运的尖锐矛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严厉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诗的前三句通过生动的意象,集中展现了农民在广阔田野中日夜耕作、春种秋收的艰辛劳作。这些付出本应换来丰厚的收成,使农民得以维持生计。然而末句却陡然转折,以“农夫犹饿死”这一残酷现实作结。前后情境形成强烈反差,促使读者通过对比自行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生动对照,通过“一粒”与“万颗”的数量变化,既具象化地呈现了丰收景象,又暗含对农耕劳作的礼赞。这种春种秋收的自然规律虽为世人熟知,但诗人独能将其与社会现实相联结,展现出非凡的观察视角。第三句“四海无闲田”进一步拓展视野,描绘了全国范围内荒地尽辟、沃野千里的景象。与前两句形成递进关系,共同构筑起一幅硕果累累、丰收遍野的壮阔画卷。这三句以层层推进的笔法,既彰显了劳动人民创造的物质财富,也凸显了其非凡的生产力。末句“农夫犹饿死”作为全诗转折,在内容上呼应前文,将丰收与饥饿并置,在情感上则形成强烈反差。勤劳的农民虽获丰收却仍难逃饿殍的命运,这一残酷现实迫使读者不得不直面“谁是制造人间悲剧的元凶”这一沉重命题。诗人将思考空间留给读者,让人们在震撼之余自行探寻答案。
4. 作品点评
诗人并非通过空泛的论述来阐明观点,而是借助生动的艺术形象与强烈的对比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诗中前三句以鲜明的意象集中展现了农民在广阔田野中日夜耕作的辛劳。这些付出本应换来充足的粮食,使生活得以保障。然而末句笔锋陡转,以“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作结。前后情境的强烈反差,引导读者通过对比自行思考现象背后的本质。这种间接的表达方式,较之直白的说理,更能引发深刻的思考,产生更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诗苦于无意;有意矣,又苦于无辞。
明末清初吴乔《围炉诗话》
# 至情处莫非天理。暴弃天物者不怕霹雳,却当感动斯语。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初,李公(绅)赴荐,常以《古风》求知吕光化,温谓齐员外煦及弟恭曰:“吾观李二十秀才之文,斯人必为卿相。”果如其言。
唐范摅《云溪友议》
# 吴山民曰:由仁爱中写出,精透可怜,安得与风月语同看?知稼穑之艰难,必不忍以荒淫尽民膏脂矣。今之高卧水殿风亭,犹苦炎燠者,设身“日午汗滴”当何如?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以诫侈也,可当《无逸》诗。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种禾偏在极热之天,赤日呆呆,当正午之际,锄者在田里做活,真要热杀人……及至转成四糙,煮饭堆盘,白如象齿,尽意大嚼,那知所餐之米,一粒一粒,皆农人肋骨上汗雨中锄出来者也!公垂作此诗,宜乎克昌其后。此题“悯”字,自必点出,若说得透彻,则“悯”字在其中矣。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
#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理原不足以碍诗之妙。如元次山《舂陵行》、孟东野《游子吟》、韩退之《拘幽操》、李公垂《悯农》诗,真六经鼓吹。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
# 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豳》之变风也。
清李锳《诗法易简录》
# 此二诗说尽农民遭剥削之苦,与剥削阶级不知稼穑艰难之事,而王士禛(《唐人万首绝句选》)乃不入选,但以肤廓为空灵、以缥渺为神韵,宜人多有不满之论。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