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有归舟":南方水乡有一艘归舟,
"荆门溯上流":正沿着荆门逆着江水向上游行驶。
#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隔江和虎牙山相对。江水湍急,形势险峻。古为巴蜀荆吴之间要塞。
"苍茫葭菼外":在苍茫的芦苇荻草之外,
# 葭菼:芦与荻。
"云水与昭丘":云和水相互连接,与那昭丘相伴。
# 昭丘:亦作“昭邱”。春秋楚昭王墓。在湖北省当阳县东南。,与:一作同。
"樯带城乌去":船桅带着城边的乌鸦一同远去,
# 城乌:城头的乌鸦。,樯:帆船上挂风帆的桅杆。
"江连暮雨愁":江水连着暮雨,弥漫着愁绪。
"猿声不可听":凄厉的猿声实在不忍听闻,
"莫待楚山秋":不要等到楚山迎来萧瑟的秋天再动身啊。
# 楚山:荆山,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也可泛指楚地的山。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借南国归舟逆流荆门、苍茫云水间葭菼丛生,以及樯带城乌、江连暮雨的水途景象,还有楚地秋日凄切猿声的预想,写出了旅途的艰险与送别时的离愁,以含蓄笔法突破传统送别诗的直白表达。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以景寓情,船桅携城乌离去的动态,暗写行人渐远的不舍;暮雨笼罩江面的迷蒙景象,将离愁具象化为“江连暮雨”的苍茫。“愁”字直点情感,却融于暮雨江景中,不直白言情,让离别愁绪随景物自然流露,含蓄深沉。反衬:“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以劝早行的叮嘱反衬秋景之凄,不说秋日楚山猿声如何凄怆,而通过“莫待”的劝诫,暗示若等到秋日,楚山猿声会令人不堪听闻,让离别的愁绪在对未来凄景的想象中更显深切。意象组合:“荆门溯上流”“苍茫葭菼外”将荆门逆流、水边芦苇与云水、昭丘等意象组合,勾勒出开阔苍茫的水途画卷;“樯带城乌”“江连暮雨”则以船、城乌、江、暮雨组景,在动态与迷蒙中暗含旅途艰险与离别愁情。
3. 分段赏析
首联“南国有归舟,荆门溯上流”,开篇点明行人的行程,同时埋下旅途艰险的伏笔。“南国”交代归舟的出发之地,“荆门溯上流”则是诗人刻画艰难的关键一笔,荆门一带自古水流湍急,部分区域高度落差大,本就不利于行船,而“溯上流”意味着要逆着湍急的江水前行,难度更甚。诗人没有展开描述旅途具体如何艰险,仅用这一句便简明又充分地展现出行路的不易,暗含对行人的担忧,为全诗“旅愁”的基调奠定基础。颔联“苍茫葭菼外,云水与昭丘”,转向旅途的景致描写,在艰辛中透出一丝诗意。“苍茫葭菼”描绘出岸边芦苇茂密、视野辽阔又略带朦胧的景象,“外”字让画面更显开阔;“云水与昭丘”则将缥缈的云雾、奔腾的江水与古老的昭丘相融,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行人的归舟穿梭在这样的景致中,诗人既展现了旅途的美好一面,也以“苍茫”的意境暗合旅愁,让对行人的关切藏在这悠远的画面之下。颈联“樯带城乌去,江连暮雨愁”,继续以景物衬愁绪,情感表达更显直接。“樯带城乌去”写船桅旁跟着城头的乌鸦一同离去,“带”字赋予画面动态感,却也暗含行人远离故土、无人相伴的孤寂;“江连暮雨愁”则将江水与傍晚的暮雨相连,“愁”字直接点出情绪,暮雨本就易引发人的伤感,再与连绵的江水交融,旅愁便如江水般绵延不绝,诗人对行人的担忧也随这“愁”意自然流露,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尾联“猿声不可听,莫待楚山秋”,以独特的叮嘱收尾,深化对行人的关切。楚地山林的猿声本就凄厉悲凉,容易触动旅人内心的思乡之情与孤独感,“不可听”直白写出猿声的伤感特质;而“莫待楚山秋”更是诗人的巧思所在,他没有像寻常送行诗那样挽留行人,反而劝诫行人不要等到秋天再出发。因为秋天楚山的猿声会更显悲切,届时只会加重旅途的愁苦。这一句看似是催促,实则满含对行人的体贴与担忧,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上一篇:唐·徐铉《送刘司直出宰》
下一篇:唐·白居易《无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