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不作泥":山中下的雨没有使道路变成泥泞,
"江云薄为雾":江上的云淡薄化作雾气。
"晴飞半岭鹤":晴朗时仙鹤在半岭上飞翔,
"风乱平沙树":风把平沙上的树木吹得凌乱。
"明灭洲景微":洲上景色忽明忽暗,影影绰绰,
"隐见岩姿露":岩石的姿态时隐时现地显露出来。
"拘闷出门游":因拘于烦闷出门去游玩,
"旷绝经目趣":放眼望去,尽享视野中的趣味。
"消中日伏枕":消磨时光中整日伏在枕头上,
"卧久尘及屦":躺得久了,尘土都落到鞋子上。
"岂无平肩舆":难道没有轻便的轿子,
"莫辨望乡路":却无法分辨眺望故乡的道路。
"兵戈浩未息":战争浩荡没有平息,
"蛇虺反相顾":毒蛇反而相互顾盼。
"悠悠边月破":天边的月亮缓缓升起,
"郁郁流年度":在忧愁中虚度光阴。
"针灸阻朋曹":因战乱阻碍与朋友相聚,只能以针灸治病,
"糠籺对童孺":只能用粗劣的食物喂给孩童。
"一命须屈色":身为小官须在人前低声下气,
"新知渐成故":新结识的朋友渐渐变成旧相识。
"穷荒益自卑":身处穷荒之地越发感到自卑,
"飘泊欲谁诉":漂泊不定,心中愁苦能向谁倾诉。。
"尪羸愁应接":身体瘦弱,发愁应对各种事务,
"俄顷恐违迕":一会儿就担心有所冒犯。
# 违:一作危。
"浮俗何万端":世俗之事繁杂多样,
"幽人有独步":而幽居之人自有独特的行事方式。
# 独:一作高。
"庞公竟独往":庞公最终独自前往隐居之地,
"尚子终罕遇":尚子平这样的人终究难以遇到。
"宿留洞庭秋":在洞庭湖畔度过秋天,
"天寒潇湘素":天气寒冷,潇湘一带一片素净。
"杖策可入舟":拄着拐杖可以登上小船,
"送此齿发暮":就这样送走这暮年时光。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对偶:“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等句,对仗工整,以整齐优美的句式描绘出自然景象,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借景抒情:诗人通过描写山雨、江云、鹤、树、洲景等自然之景,如“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抒发了内心的拘闷、漂泊之愁与对故乡的思念等复杂情感。用典:“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运用庞公、尚子的典故,表达自己对归隐独善之人的感慨,以及在乱世中孤独无依、知音难觅的心境。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前几句描绘的晴鹤、江云等看似美好的景色,反衬出后文“兵戈浩未息”等所体现的社会动荡及诗人自身的愁苦凄凉。
2. 分段赏析
《雨》开篇“山雨不作泥,江云薄为雾。晴飞半岭鹤,风乱平沙树。明灭洲景微,隐见岩姿露”几句,运用对偶手法,细腻地描绘了山雨、江云、飞鹤、平沙树、洲景、岩姿等自然景象,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氛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力;“拘闷出门游,旷绝经目趣”点明诗人因内心拘闷而出门,在游历中感受自然之趣,为下文情感的转变做铺垫。“消中日伏枕,卧久尘及屦”形象描绘出诗人在百无聊赖中消磨时日,长久卧于枕上,连鞋履都落满灰尘,尽显慵懒与无奈。“岂无平肩舆,莫辨望乡路”,笔锋一转,即便有可供乘坐的平肩舆,却仍难辨故乡之路,浓烈的思乡之情喷薄而出。“兵戈浩未息,蛇虺反相顾”以如椽巨笔勾勒出战乱不休、毒蛇环伺的险恶社会环境,深刻暗示所处时代的动荡与不安。“悠悠边月破,郁郁流年度”借景抒情,借天边缓缓升起的月亮,将自己于忧愁中虚度年华的哀伤,含蓄地融入景中,尽显借景抒情之妙。“针灸阻朋曹,糠籺对童孺”真实刻画因战乱阻隔,无法与朋友相聚,只能以粗劣食物喂养孩童的艰难生活图景。“一命须屈色,新知渐成故”生动展现出诗人身为小官,不得不逢迎他人、低声下气,新交好友也逐渐疏远的世态炎凉。“穷荒益自卑,飘泊欲谁诉”直抒胸臆,将自己身处荒僻之地的自卑,以及漂泊无依、无处倾诉的愁苦宣泄而出。“尪羸愁应接,俄顷恐违迕”细腻入微地刻画出诗人身体孱弱,应对诸事发愁,时刻担忧冒犯他人的窘迫处境。“浮俗何万端,幽人有独步。庞公竟独往,尚子终罕遇”巧用庞公、尚子的典故,将世俗的繁杂多变与幽居之人的超凡独举进行鲜明对比,深刻表达对归隐独善之士的感慨,以及身处乱世知音难觅的孤寂心境。结尾“宿留洞庭秋,天寒潇湘素。杖策可入舟,送此齿发暮”描绘出一幅在洞庭湖畔度过秋日,天气寒冷,诗人拄着拐杖登上小船,在暮年岁月里继续漂泊的画面,淋漓尽致地流露出对时光飞逝、暮年已至的无奈与悲叹。
上一篇:唐·苏拯《狡兔行》
下一篇: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