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xuán
qīng
guāng

朝代:唐作者:王维浏览量:1
liáo
kuò
liáng
tiān
jìng
jīng
míng
bái
qiū
yuán
guāng
hán
wàn
xiàng
suì
yǐng
xián
liú
jiǒng
qīng
míng
yáo
tóng
jiāng
diān
zhòu
yīn
shū
zhòng
xié
yǐng
xià
wēi
lóu
sòng
dēng
gāo
yuàn
zhāng
héng
wàng
yuǎn
chóu
huī
tuō
yún
yōu
yōu

译文

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太阳光包罗万象,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宋玉登高埋怨秋气,张衡望远产生秋愁。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逐句剖析

"寥廓凉天静":天空寥廓环境清凉幽静,

# 寥廓:空旷深远。《楚辞·远游》:“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晶明白日秋":秋天的太阳特别明亮。

# 晶明:明亮耀眼的样子。

"圆光含万象":太阳光包罗万象,

# 万象:宇宙间一切事物或景象。,圆光:指日光。

"碎影入闲流":光影倒映在安静的河中。

# 闲:静。,碎影:细碎的光影。

"迥与青冥合":秋光原阔与青天相合,

# 青冥:形容青苍幽远。指青天。《楚辞·九章·悲回风》:“据青冥而摅虹兮,遂倏忽而扪天。”,迥:远。

"遥同江甸浮":远远望去同江湖同沉浮。

# 江甸:指遥远的江边。甸,通“淀”。

"昼阴殊众木":白昼里阴气远离众树木,

# 殊:绝,离。,阴:指阴气。

"斜影下危楼":夕阳的斜影投向高楼。

# 危楼:高楼。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沮水》:“危楼倾崖,恒有落势。”

"宋玉登高怨":宋玉登高埋怨秋气,

# 宋玉登高怨: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凄凉)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坎廪(坎坷)兮贫士失职而志不平,廓落(孤独)兮羁旅而无友生(知心朋友)。”

"张衡望远愁":张衡望远产生秋愁。

# 张衡望远愁:张衡《四愁诗》中有“侧身东望涕沾翰”、“侧身南望涕沾襟”等句。《四愁诗》序曰:“(衡)出为河间相……时天下渐弊,郁郁不得志,为《四愁诗》。”

"馀辉如可托":太阳余辉如果可寄托,

# 馀辉:即余晖,比喻天子的恩泽。

"云路岂悠悠":仕宦之云路怎会遥远。

# 悠悠:形容遥远。《诗经·王风·黍离》:“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云路:上天之路,升仙之路。喻仕宦显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赋得秋日悬清光》为唐代王维所作的五言排律。诗开篇点明秋日物候,随后围绕秋日光影,展现天空、江甸等景象。中间借宋玉、张衡典故渲染愁绪,营造悲凉氛围。结尾以余晖寄托,表达虽有愁思但仍渴望前路顺遂的心态。全诗意境开阔,融情于景,在对秋日景色的描写中,巧妙传达复杂情感,体现王维诗歌清新自然又富含深意的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赋得秋日悬清光》由唐代王维创作。是王维参加科举考试时所作的试律诗,在赵殿成注本外编及《全唐诗》中可见。关于诗作归属,《诗隽类函》《唐诗类苑》记为王维所作,《唐诗品汇》则记为无名氏作品,其创作年份尚无定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写景抒怀诗。诗中描绘了凉天、白日、万象、闲流等秋日景象,借宋玉、张衡典故渲染悲凉氛围,又以对余晖的寄托,表达出虽有愁绪,但仍积极乐观,渴望通达的心境。体现了王维诗歌善于融情于景,意境开阔的特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诗人描绘寥廓凉天、晶明白日、圆光万象、闲流碎影等秋景,将自己复杂的情感融入其中,既有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感受,也借景传达出内心的思绪。用典:“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引用宋玉和张衡的典故,借古人登高望远的愁怨,渲染出诗歌的悲凉氛围,也含蓄地表达出自己的愁绪。

3. 分段赏析

“寥廓凉天静,晶明白日秋”:此句语言简洁,“寥廓”“凉天”勾勒出秋天天空的辽阔与清冷,“晶明”生动地描绘出秋日阳光的澄澈。运用点明物候的方式破题,营造出静谧的秋日氛围,展现出诗人对秋景的敏锐感知。“圆光含万象,碎影入闲流”:“圆光”写日光,“含万象”尽显其包罗之广;“碎影”“闲流”通过动静结合,“碎”字生动展现水波荡漾、光影破碎的动态画面,表现出秋日光影在流动中的美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象细致入微的观察。“迥与青冥合,遥同江甸浮”:“迥”“遥”强调空间的辽远,“合”字描绘秋光与青天融为一体的静态画面,意境开阔;“浮”字则赋予秋光在江甸之上流动的动态感。从远近、动静角度,写出秋光的高远与灵动。“昼阴殊众木,斜影下危楼”:“昼阴”“斜影”从侧面烘托日光,“殊”字暗示树木因秋光而有变化,“斜”字点明秋日时光变化,既写了近景,又巧妙点题,体现出季节的特征。“宋玉登高怨,张衡望远愁”:运用典故,借宋玉、张衡登高望远的愁绪,增添诗歌的文化底蕴,渲染出悲凉氛围,同时暗合古人悲秋的传统,委婉表达诗人内心情绪。“馀辉如可托,云路岂悠悠”:“馀辉”一语双关,既指自然之光,也象征机遇。此句一扫上文的悲凉,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仕途的憧憬,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使诗歌情感有了转折和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五六)二句专赋“清”字,以天与江俱清也。(七八)二句专赋“光”字,此分赋,是变化。(九十)又补“清”字,寓干请意。此题太宗早有诗赐房玄龄,至玄宗朝复以之试士,然总不敌太宗作,虽风櫩多局步,然亦帝王气象迥不侔也……此作试场,故不用题韵。(圆辉)(按:毛奇龄所选试诗,多臆改字句,疑“圆辉”即诗中“圆光”)此尚是六朝调,唐以后不能矣。

清毛奇龄《唐人试帖》

# (首二句)起得爽朗。(三句)包孕。(四五六句)专赋“清”字。(七八句)专赋“光”字,此分赋体。(九十句)补写“秋”字。

清叶忱《唐诗应试备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杨柳枝》

下一篇:唐·白居易《石榴树》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