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shū
huái
怀
dōng
luò
bái
èr
shí
èr
yáng
èr
shù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céng
xiàng
kōng
mén
xué
zuò
chán
jīn
wàn
shì
jìn
wàng
quán
yǎn
qián
míng
tóng
chūn
mèng
zuì
fēng
qíng
shào
nián
cǎo
fāng
fēi
hóng
jǐn
yóu
liáo
luàn
luó
tiān
xīn
zhī
luò
xià
xián
cái
zuò
shī
jiǔ
diān

译文

曾经我向佛门学习坐禅,现在所有的世俗之事我都忘记了。眼前那些名利对我来说,就像春天的一场梦一样虚无缥缈,在醉酒中,我感受到的风情似乎比年轻时还要强烈。野外的花草散发着芬芳,像铺满红锦的大地,飘动的游丝扰乱了碧蓝的天空。我知道在洛阳,有很多闲适的才子,他们不是沉迷于写诗,就是沉迷于饮酒。

逐句剖析

"曾向空门学坐禅":曾经我向佛门学习坐禅,

"如今万事尽忘筌":现在所有的世俗之事我都忘记了。

# 忘筌:引申喻不值得重视的事或物。

"眼前名利同春梦":眼前那些名利对我来说,就像春天的一场梦一样虚无缥缈,

"醉里风情敌少年":在醉酒中,我感受到的风情似乎比年轻时还要强烈。

# 风情:风雅的情趣、韵味。

"野草芳菲红锦地":野外的花草散发着芬芳,像铺满红锦的大地,

"游丝撩乱碧罗天":飘动的游丝扰乱了碧蓝的天空。

# 撩乱:纷乱,杂乱。

"心知洛下闲才子":我知道在洛阳,有很多闲适的才子,

"不作诗魔即酒颠":他们不是沉迷于写诗,就是沉迷于饮酒。

# 酒颠:酒后态度狂放的人。酒:一作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日书怀寄东洛白二十二杨八二庶子》是中唐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七言律诗。诗中,刘禹锡尽显其借景抒情与蕴含哲思的创作特色。开篇首联,以简洁生动之笔勾勒春日典型景象,如明媚阳光、初绽花朵,既点题又奠定全诗基调,悄然暗示春日思绪的开端,为后文情感抒发铺垫。颔联则从细节或不同角度进一步拓展春日画面,描绘春日微风、鸟鸣等,将对春日蓬勃生机的感受融入其中,借景委婉流露当下生活态度或往昔回忆,景中含情。在描写春日之景的同时,诗人巧妙地将自身情感与思考融入其中,以借景抒情之法,抒发对名利的超脱心境。整首诗结构严谨,从春日之景自然过渡到内心感悟,生动展现诗人对名利的超脱态度,反映中唐时期士人的精神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用典:“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忘筌”中的“忘筌”涉及用典。“忘筌”出自《庄子·外物》,原义是捕到鱼后忘了渔具,这里刘禹锡以“忘筌”表明自己曾学习坐禅,如今已忘却世俗的功名利禄,使诗歌内涵更为丰富。借景抒情:“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描绘了野草繁茂、花朵艳丽如红锦铺地,游丝在空中肆意缠绕,与蓝天相映成趣的春日景象。通过这些生机勃勃又充满闲适感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超脱、闲适的情感。比喻:“眼前名利同春梦”一句将“名利”比作“春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名利的虚幻无常,如同春日梦境一般,醒来便消逝不见,表达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2. 分段赏析

首联“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忘筌”表明诗人曾研习佛门坐禅,现在已看透世事,不为外物所拘,为全诗奠定超脱的基调。颔联“眼前名利同春梦,醉里风情敌少年”将眼前名利比作春梦,虚无缥缈,又说醉酒中感受到的风情不逊色于少年时,体现出对名利的看淡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颈联“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描绘春日美景,野草盛开如同红锦铺地,游丝飘荡在碧空,以乐景衬超脱之情。尾联“心知洛下闲才子,不作诗魔即酒颠”想象洛阳才子的生活状态,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这种闲适、充满才情生活的认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陆龟蒙《头陀僧》

下一篇:唐·李中《夏日书依上人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