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空门学坐禅":曾经我向佛门学习坐禅,
"如今万事尽忘筌":现在所有的世俗之事我都忘记了。
# 忘筌:引申喻不值得重视的事或物。
"眼前名利同春梦":眼前那些名利对我来说,就像春天的一场梦一样虚无缥缈,
"醉里风情敌少年":在醉酒中,我感受到的风情似乎比年轻时还要强烈。
# 风情:风雅的情趣、韵味。
"野草芳菲红锦地":野外的花草散发着芬芳,像铺满红锦的大地,
"游丝撩乱碧罗天":飘动的游丝扰乱了碧蓝的天空。
# 撩乱:纷乱,杂乱。
"心知洛下闲才子":我知道在洛阳,有很多闲适的才子,
"不作诗魔即酒颠":他们不是沉迷于写诗,就是沉迷于饮酒。
# 酒颠:酒后态度狂放的人。酒:一作醉。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忘筌”中的“忘筌”涉及用典。“忘筌”出自《庄子·外物》,原义是捕到鱼后忘了渔具,这里刘禹锡以“忘筌”表明自己曾学习坐禅,如今已忘却世俗的功名利禄,使诗歌内涵更为丰富。借景抒情:“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描绘了野草繁茂、花朵艳丽如红锦铺地,游丝在空中肆意缠绕,与蓝天相映成趣的春日景象。通过这些生机勃勃又充满闲适感的景色,抒发了自己内心超脱、闲适的情感。比喻:“眼前名利同春梦”一句将“名利”比作“春梦”,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名利的虚幻无常,如同春日梦境一般,醒来便消逝不见,表达出诗人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2. 分段赏析
首联“曾向空门学坐禅,如今万事尽忘筌”表明诗人曾研习佛门坐禅,现在已看透世事,不为外物所拘,为全诗奠定超脱的基调。颔联“眼前名利同春梦,醉里风情敌少年”将眼前名利比作春梦,虚无缥缈,又说醉酒中感受到的风情不逊色于少年时,体现出对名利的看淡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颈联“野草芳菲红锦地,游丝撩乱碧罗天”描绘春日美景,野草盛开如同红锦铺地,游丝飘荡在碧空,以乐景衬超脱之情。尾联“心知洛下闲才子,不作诗魔即酒颠”想象洛阳才子的生活状态,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对这种闲适、充满才情生活的认同。
上一篇:唐·陆龟蒙《头陀僧》
下一篇:唐·李中《夏日书依上人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