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zh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píng
jǐn
yán
kāi
lián
sān
shēng
huà
cuī
hóng
zhú
táo
luó
shān
dòng
zhè
zhī
lái
dài
chuí
diàn
kuà
huā
yāo
zhòng
mào
zhuǎn
jīn
líng
xuě
miàn
huí
kàn
zhōng
liú
zhù
yún
piāo
sòng
xiàng
yáng
tái

译文

平整地铺开一张华美的筵席,连续敲击三声画鼓催促表演开始。红烛移动,舞者如桃叶般起身,紫色罗衫飘动,柘枝舞开始表演。垂带和钿胯装饰在腰间显得沉重,帽子转动,金铃作响,舞者雪白的面容回转。眼看乐曲即将终了,舞者停住不动,仿佛被云飘雨送,去往阳台。

逐句剖析

"平铺一合锦筵开":平整地铺开一张华美的筵席,

"连击三声画鼓催":连续敲击三声画鼓催促表演开始。

"红蜡烛移桃叶起":红烛移动,舞者如桃叶般起身,

"紫罗衫动柘枝来":紫色罗衫飘动,柘枝舞开始表演。

"带垂钿胯花腰重":垂带和钿胯装饰在腰间显得沉重,

"帽转金铃雪面回":帽子转动,金铃作响,舞者雪白的面容回转。

"看即曲终留不住":眼看乐曲即将终了,舞者停住不动,

"云飘雨送向阳台":仿佛被云飘雨送,去往阳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柘枝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七言绝句。此诗描绘了柘枝舞表演的全过程,展现了舞者优美灵动的舞姿和表演时的热烈氛围。诗歌运用了描写、渲染等手法,生动细腻地刻画场景与人物。前四句写表演开始,锦筵铺展、画鼓催发,舞者登场;后四句着重描绘舞者舞姿及表演结束的情景。全诗语言绮丽,将舞者的形象和舞蹈的魅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唐代乐舞艺术的独特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渲染:“连击三声画鼓催”等句,渲染出表演开始时热烈而急切的气氛,为舞者的出场造势。细节描写:“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对舞者的服饰、动作进行细节刻画,展现出舞者的优美姿态和灵动神韵。

2. 分段赏析

《柘枝妓》第一句“平铺一合锦筵开”,“平铺”“开”等字词,简洁地描绘出表演场地锦筵展开的画面,为舞蹈表演营造出华丽的背景。“连击三声画鼓催”,“连击”“催”生动地表现出画鼓声声,急切地催促着表演开始,渲染出紧张热烈的气氛。第二句“红蜡烛移桃叶起,紫罗衫动柘枝来”,通过“红蜡烛”“紫罗衫”等色彩鲜明的意象,以及“移”“起”“动”“来”等动词,展现舞者伴随着烛光摇曳登场的画面,充满动态美。第三句“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细致刻画舞者身上的装饰和舞动时的姿态,如垂带、钿胯、转动的帽子和金铃,以及舞者回首的神情,将舞者的美丽与灵动展现得栩栩如生。第四句“看即曲终留不动,云飘雨送向阳台”,描绘舞蹈结束,舞者仿佛静止,又似随着云飘雨送而去,给人以余韵悠长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张籍《琴曲歌辞·别鹤》

下一篇:唐·元稹《赛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