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huì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hān
xíng
yǒu
cháng
chéng
zhōng
shàng
wèi
ān
wēi
yuè
jiǔ
qīng
nán
jiāng
dòng
qián
xiōng
ruò
míng
kuān
gāo
shī
àn
xiào
qīng
lán
shuāng
nóng
shí
huá
fēng
shǒu
hán
zhōu
qiān
yōu
zhì
yǎn
réng
wàn
pán
jiǒng
tiào
shuǐ
wài
shǐ
zhī
zhòng
xīng
qián
yuǎn
yóu
lìng
rén
shòu
shuāi
cán
jiā
cān

译文

沿着山路前行本有一定路程,到了半夜还未能安心休息。那微亮的月亮早已落下很久,山崖倾斜,道路多么艰难。大江在我眼前涌动,水势汹涌,好像溟渤一样宽阔。船夫在黑暗中默默整理船桨,边说笑边轻松应对波澜。霜浓重,树木石头都很滑,风猛烈,手脚都感到寒冷。进入船中已经充满千般忧虑,登上山峰后道路依旧曲折盘旋。远远眺望那江水之外,才知道天空众星朗朗。长久远游使人变得消瘦,身体衰弱有病,惭愧自己还要加餐。

逐句剖析

"山行有常程":沿着山路前行本有一定路程,

"中夜尚未安":到了半夜还未能安心休息。

"微月没已久":那微亮的月亮早已落下很久,

"崖倾路何难":山崖倾斜,道路多么艰难。

"大江动我前":大江在我眼前涌动,

# 动:一作“当”。

"汹若溟渤宽":水势汹涌,好像溟渤一样宽阔。

"篙师暗理楫":船夫在黑暗中默默整理船桨,

"歌笑轻波澜":边说笑边轻松应对波澜。

"霜浓木石滑":霜浓重,树木石头都很滑,

"风急手足寒":风猛烈,手脚都感到寒冷。

# 急:一作“烈”,一作“冽”。

"入舟已千忧":进入船中已经充满千般忧虑,

"陟巘仍万盘":登上山峰后道路依旧曲折盘旋。

"迥眺积水外":远远眺望那江水之外,

# 水:一作“石”。,眺:一作“出”。,迥:一作“回”。

"始知众星乾":才知道天空众星朗朗。

"远游令人瘦":长久远游使人变得消瘦,

"衰疾惭加餐":身体衰弱有病,惭愧自己还要加餐。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会渡》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属于行旅题材。诗中描绘了诗人山行赶路,直至中夜仍不得安歇,山路崎岖,崖倾路险。到达江边后,面对汹涌如溟渤般宽阔的大江,篙师却从容应对。乘船过程中,霜浓木石滑,风急人手足寒,入舟已忧,上岸后山路依旧曲折。诗人远眺,感慨远游使人消瘦,自己衰疾在身,加餐都觉惭愧。通过描写山行的艰难、夜渡时的紧张以及对旅途的感慨,展现了行旅途中的困苦,抒发了诗人因远游和自身衰疾而产生的忧愁与无奈,反映出诗人彼时复杂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杜甫于唐乾元二年(759年)冬,毅然决然地告别同谷,踏上前往成都的旅程。彼时,杜甫历经诸多坎坷磨难,生活困苦不堪,而此次远行,亦是他为寻求安稳生活的无奈之举。在这漫漫行程中,杜甫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创作了十二首纪行诗,《水会渡》便是其中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诗人开篇点明自己按日常行程赶路,然而直至半夜都未能安歇。“微月没已久”描绘出当时环境,微月早已落下,四周一片漆黑,暗示时间已晚且行路环境不佳。“崖倾路何难”则进一步强调山路的险峻,山崖倾斜,道路崎岖难行。这几句诗营造出一种艰难、紧迫且充满未知的氛围,为下文夜渡大江做了铺垫,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黑暗中艰难摸索前行的身影,感受到他内心因行程不顺而产生的焦虑。中间四句:诗人来到江边,眼前突然出现汹涌的大江,“动”字生动地表现出江水仿佛在眼前涌动,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汹若溟渤宽”则形容江水气势磅礴,宽广得如同大海一般,凸显出其浩瀚与未知,让诗人心生畏惧。而此时,篙师却在黑暗中从容不迫地整理船桨,还能一边歌笑,一边轻松应对江上的波澜。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方面突出了大江航行的危险,另一方面衬托出篙师的娴熟与镇定,同时也更加鲜明地展现出诗人内心的不安与担忧。后六句:上船之后,霜浓使得木石湿滑,风吹得诗人手脚寒冷,身体上的不适加剧了他内心的忧虑,“入舟已千忧”直接道出诗人满心的忧愁。好不容易渡过江,上岸后又面临“陟巘仍万盘”的困境,山路依旧曲折盘旋,仿佛没有尽头,进一步强调了行旅的艰难。“迥眺积水外,始知众星乾”,诗人在历经艰难后,远眺江水之外,看到清朗的星空,这一景象不仅带来视觉上的开阔感,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诗人内心的压抑,有一种历经艰难后豁然开朗的感觉。然而,联想到自己长久的远游,身体变得消瘦,又加上衰疾缠身,即使想要加餐调养身体,心中也满是惭愧与无奈,流露出对自身境遇的感伤。这几句从身体感受、旅途波折到内心感慨,层层递进,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因行旅艰难、自身状况不佳而产生的复杂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穷而不涩(“迥眺”一作“回眺”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动”字灵警(“大江”句下)。谭云:舟人性情。钟云:“轻”字暇,“暗”字整,然相生(“篙师”二句下)。钟云:险,想却,真(“迥眺”二句下)!

明钟惺《唐诗归》

# 全诗中“没”、“倾”、“动”、“汹”、“暗”、“轻”俱活眼。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周明辅曰:少陵入蜀纪行,雄奇崛壮,盖其辛苦中得之益工耳。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大江动我前,汹若溟渤宽”,妙在“动”字,夜景实历始知。插入“篙师”,便觉斐然,而夜渡之人,得此稍自宽怀。

明王嗣奭《杜臆》

# 曹孟德《碣石观海》诗:“星汉粲烂,若出其里。”此俯视水中之星。杜诗“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此仰观水外之星。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回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黑夜渡江,魂魄为水所移,心疑上下皆波澜,抵岸回望,始知星干。神理俱妙,他人那知此诀。

清朱庭珍《茧斋诗谈》

# 杜五言彻首尾一韵,韵皆平正。惟“迥眺积水外,始知众星干”,“干”字险,余皆浑浑无奇。

清乔亿《剑溪说诗》

# 眺水外之星,下“干”字险(“始知”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前篇(按指《白沙渡》)写薄暮,此篇写向晓。前写江行之趣,此写江势之险。前用正笔写,此多旁笔写。如“篙师”二句,从反面显出风势;“迥出”二句,从过后剔出水势是也。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上若云:四句写黑夜险景甚真(“微月”四句下)。此又从渡水说到登岸(“霜浓”—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贾岛《夏夜》

下一篇:唐·李商隐《自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