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ù
sān
shǒu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3
chì
dùn
cháng
yīng
fēi
wàn
姿
bēi
míng
lèi
zhì
wèi
wèn
zhě
shuí
fèng
huáng
cóng
dōng
lái
gāo
fēi
zhú
huā
jiē
shí
niàn
rěn
zhāo
shí
jūn
chén
tuī
xián
rén
shí
dìng
fēn
jìn
tuì
退
shì
rén
zhōng
jìng
zhuī
dāo
zhì
gāo
liè
huǒ
shàng
āi
āi
jiān
áo
nóng
rén
wàng
suì
rěn
xiāng
shuài
chú
péng
hāo
suǒ
wéi
běn
xié
yíng
nǎi
láo
shùn
shí
liù
xiāng
shēn
zūn
dào
gāo
qín
shí
rèn
shāng
yāng
lìng
niú
máo
hàn
guāng
tiān
xià
zuò
yǒng
yǒu
kāi
wéi
gāo
shèng
gōng
xiāo
cáo
lái
jīng
lún
zhōng
xīng
dài
zhǎng
cái
kòu
dèng
xūn
shí
xìn
liáng
zāi
gěng
jiǎ
zōng
chén
gòng
péi
huí
xiū
yùn
zhōng
bǎi
huà
zài
yún
tái

译文

赤色骏马被长缨束缚,并非没有驰骋万里的英姿。它悲鸣着,泪水滴落在地上,想问一声,驾驭我的人是谁。凤凰从东方飞来,为何又要高高飞走。竹花绽放却不结果实,想到你(凤凰)只能忍受清晨的饥饿。古时候君臣同心合力,其中的道理可用事物常理推知。贤人懂得自己的本分,进退取舍本就合于时宜。集市上的人在正午聚集,为微小的利益像争夺锥刀般计较。如同把油脂放在烈火上,他们在名利中哀哀地自我煎熬。农夫盼望年成丰收,一同除草松土。他们以耕种谷物为根本,靠不正当手段获利实在是徒劳。舜帝推举十六位贤相,自身尊贵而道德高尚。秦国任用商鞅,法令繁多得像牛毛。汉光武帝刘秀得到天下,国祚长久,开创了稳固的基业。难道只因为汉高祖圣明,功业其实来自萧何、曹参这样的贤才。治理国家、成就中兴大业,哪个时代没有杰出的人才。我仰慕寇恂、邓禹的功勋,他们拯救时世的确是贤能啊。耿弇、贾复也是国家重臣,如羽翼般辅佐君主,一同周旋谋划。汉朝好运延续四百余年,功臣的画像至今留在云台。

逐句剖析

"赤骥顿长缨":赤色骏马被长缨束缚,

# 长缨:驾车马胸前的绳索。,顿:指困顿。

"非无万里姿":并非没有驰骋万里的英姿。

"悲鸣泪至地":它悲鸣着,泪水滴落在地上,

"为问驭者谁":想问一声,驾驭我的人是谁。

"凤凰从东来":凤凰从东方飞来,

# 东:一作天。

"何意复高飞":为何又要高高飞走。

"竹花不结实":竹花绽放却不结果实,

"念子忍朝饥":想到你(凤凰)只能忍受清晨的饥饿。

"古时君臣合":古时候君臣同心合力,

"可以物理推":其中的道理可用事物常理推知。

"贤人识定分":贤人懂得自己的本分,

"进退固其宜":进退取舍本就合于时宜。

# 固:一作因。,退:一作用。

"市人日中集":集市上的人在正午聚集,

"于利竞锥刀":为微小的利益像争夺锥刀般计较。

"置膏烈火上":如同把油脂放在烈火上,

"哀哀自煎熬":他们在名利中哀哀地自我煎熬。

"农人望岁稔":农夫盼望年成丰收,

"相率除蓬蒿":一同除草松土。

"所务谷为本":他们以耕种谷物为根本,

# 谷:一作农。

"邪赢无乃劳":靠不正当手段获利实在是徒劳。

"舜举十六相":舜帝推举十六位贤相,

"身尊道何高":自身尊贵而道德高尚。

"秦时任商鞅":秦国任用商鞅,

"法令如牛毛":法令繁多得像牛毛。

"汉光得天下":汉光武帝刘秀得到天下,

# 汉光:东汉开国的皇帝刘秀(光武帝)。

"祚永固有开":国祚长久,开创了稳固的基业。

# 祚:指封建国家延续的政权,即所谓“国运”。

"岂惟高祖圣":难道只因为汉高祖圣明,

# 高祖:汉朝(西汉)开国的皇帝刘邦。

"功自萧曹来":功业其实来自萧何、曹参这样的贤才。

"经纶中兴业":治理国家、成就中兴大业,

"何代无长才":哪个时代没有杰出的人才。

"吾慕寇邓勋":我仰慕寇恂、邓禹的功勋,

"济时信良哉":他们拯救时世的确是贤能啊。

"耿贾亦宗臣":耿弇、贾复也是国家重臣,

"羽翼共裴回":如羽翼般辅佐君主,一同周旋谋划。

"休运终四百":汉朝好运延续四百余年,

# 休运:吉祥的命运。这里是指东汉的国运。

"图画在云台":功臣的画像至今留在云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述古三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在763年(广德元年)安史之乱后期写的一组五言古诗,收在《全唐诗》里。这组诗用历史典故和民生场景作依托,延续了杜甫“诗史”的特点,反映出中唐社会动荡时,诗人对治国道理的深入思考。组诗三首各有侧重:第一首用“赤骥”“凤凰”这些意象,比喻贤才遇不到贤明的君主;第二首对比市井之人追逐小利和农民种庄稼的辛苦,揭示社会存在的矛盾;第三首提到舜帝、商鞅、汉光武帝等历史人物,分析国家治乱兴衰的规律,寄托了对政治清明的期盼。这组诗结构严密,用了很多典故,语言沉郁顿挫,体现出杜甫对百姓苦难的关心,也展现了他写五言排律的风格和现实主义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763年(广德元年)安史之乱后期创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五言古诗,也是一组怀古诗。描写了治国理政与贤才任用,表达了对贤才被埋没的愤懑,及对君臣失和的惋惜,对背离农本、社会失序的忧虑和对当朝政治清明、国运复兴的深切期盼。

2. 写作手法

比喻:其一“赤骥顿长缨”以千里马被缚喻贤才遭困,“万里姿”与“长缨束缚”的反差,凸显怀才不遇的愤懑;“置膏烈火上”以油脂遇火自煎,喻逐利者在名利场中挣扎的可悲,生动揭示范利的危害。“羽翼共裴回”将耿贾等贤臣比作羽翼,形象写出贤才对君主的辅佐作用。这些比喻或取自然物象,或采生活场景,使对人事感慨与政治见解变得具体化,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对比:其二“市人竞锥刀”与“农人除蓬蒿”形成鲜明对照,市井逐利的贪婪与农桑劳作的务实对比,揭露社会价值错位;“舜举十六相”与“秦时任商鞅”对比,舜因任贤而道高,秦因苛法而失政,凸显贤明政治与苛政的治乱之别。其一“赤骥万里姿”与“顿长缨”的潜能与现实对比,亦强化贤才被抑的痛感。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褒贬更鲜明,矛盾更突出,深化了对社会现实与治国之道的思考。用典:其一“赤骥”典出周穆王千里马,喻贤才;“凤凰”象征祥瑞贤士,暗指人才进退不由己。其二“舜举十六相”赞任贤之治,“秦任商鞅”斥苛法之弊,以史为镜照见当朝得失。其三“萧曹”“寇邓”“耿贾”等汉代贤臣典故,强调贤才对国运的关键作用,“云台”绘功臣事,寄寓对当朝重贤的期盼。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含蓄深沉,既增强历史厚重感,又将个人感慨转变为对治乱兴衰的思考,尽显“述古喻今”的深意。

3. 分段赏析

其一“赤骥顿长缨,非无万里姿”:以“赤骥”(千里马)被长缨束缚开篇,点出其虽有驰骋万里的资质却不得施展。“顿长缨”的压抑与“万里姿”的潜能形成对比,隐喻贤才遭困、怀才不遇,起笔便含愤懑。“悲鸣泪至地,为问驭者谁”:续写赤骥悲鸣落泪,质问“驭者”是谁。以马的悲愤拟人化,实则是对当权者不能知人善任的无声控诉,“问”字含强烈不平。“凤凰从东来,何意复高飞”:借凤凰“东来”又“高飞”的意象,写贤才本欲归附却无奈离去。“何意”的反问,暗含对时局留不住人才的惋惜,与赤骥之叹相呼应。“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以竹花不结果实、凤凰忍饥,暗喻贤才缺乏施展的环境与支持。“念子”的关切,将对人才的同情化为具体物象,含蓄深沉。“古时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转以古喻今,说古代君臣相得符合事物常理。“物理推”三字举重若轻,既显理想政治的自然性,又反衬当下君臣失和的反常。“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收束于贤人“识分知进退”的感慨,既是对贤德的肯定,也暗含对乱世中人才被迫隐退的无奈,语气中藏着深沉的怅惘。其二“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刻画市井之人正午聚市、为微利争夺的丑态。“竞锥刀”以小见大,凸显逐利者的贪婪,开篇便带批判意味。“置膏烈火上,哀哀自煎熬”:以“膏置烈火”为喻,写逐利者在名利场中自我折磨。“哀哀”的悲鸣,既是讽刺,也暗含对世人执迷不悟的痛惜。“农人望岁稔,相率除蓬蒿”:转向农人劳作场景,写他们盼丰收、共除草的辛劳。与市人的逐利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农桑的务实与可敬。“所务谷为本,邪赢无乃劳”:直言农业为立国根本,斥不正当获利为徒劳。“谷为本”的论断斩钉截铁,显诗人重农固本的政治理念。“舜举十六相,身尊道何高”:引舜帝举贤典故,赞其因任贤而身尊道高。借古颂贤明政治,为下文批判秦法铺垫。“秦时任商鞅,法令如牛毛”:以商鞅变法后法令繁苛作对比,暗讽当朝政令严苛、失却民心。“如牛毛”的夸张,尽显对苛政的反感,情感沉郁。其三“汉光得天下,祚永固有开”:赞汉光武帝得天下、国祚绵长,点出其“开创”之功。开篇便立起“中兴”典范,为后文论人才重要性铺垫。“岂惟高祖圣,功自萧曹来”:打破“帝王独圣”的偏见,指出汉朝兴盛亦赖萧何、曹参等贤才。“岂惟”的反问,凸显贤才对国运的关键作用。“经纶中兴业,何代无长才”:由汉推及历代,言治国兴邦,每个时代都有杰出人才。语气中透着对人才辈出的信念,也暗含对当朝未能善用人才的遗憾。“吾慕寇邓勋,济时信良哉”:直抒对寇恂、邓禹济世功勋的仰慕。“济时”二字点出诗人心中“才”的核心,为国为民,情感炽热。“耿贾亦宗臣,羽翼共裴回”:赞耿弇、贾复为国家重臣,如羽翼般辅佐君主。“羽翼”的比喻,形象写出贤才对朝廷的支撑作用。“休运终四百,图画在云台”:以汉朝虽亡、功臣画像存于云台作结,既赞贤才名垂青史,也寄寓对当朝能重贤、兴中兴的期盼,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贤者固知所自守,而用人者可不加之意乎?

明末清初唐汝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温庭筠《舞曲歌辞·屈柘词》

下一篇:唐·李白《巴陵赠贾舍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