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绫缭绫何所似":缭绫缭绫,跟什么相似,
"不似罗绡与纨绮":既不似罗、绡,也不似纨、绮。
# 罗绡与纨绮:四种精细的丝织品。
"应似天台山上月明前":该是像那天台山上,明月之前,
# 月明:一作明月。,天台山:浙江的名山,主峰在今浙江天台县境内。
"四十五尺瀑布泉":流下了四十五尺的瀑布清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织在上面的图案美得令人叫绝,
# 文章:错杂的色彩,这里指花纹图案。
"地铺白烟花簇雪":底上铺了一层白烟,花儿攒成一丛白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织它的是什么人,穿它的又是谁,
"越溪寒女汉宫姬":越溪的贫女,宫中的艳姬。
# 汉宫姬:借指唐代宫中的妃嫔。
"去年中使宣口敕":去年太监来宣布皇帝口授的诏令,
# 敕:帝王的诏书、命令。
"天上取样人间织":从宫中取来式样,命民间照式纺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织成飞在云上的一行行秋雁,
# 云外:指高空。
"染作江南春水色":染上江南一江春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宽幅裁作衫袖,长幅制成衣裙,
"金斗熨波刀翦纹":用熨斗熨平绉折,用剪刀剪开花纹。
# 刀翦纹:用剪刀裁剪衣料。翦:一作剪。,金斗:早期的熨斗就是斗样,内置红炭,不需预热,直接熨烫。所以熨斗也叫火斗,好听一点儿的叫金斗。
"异彩奇文相隐映":奇异的色彩和纹饰相互隐映,
"转侧看花花不定":正面看,侧面看,鲜艳的花色闪烁不定。
# 转侧看花:从不同的角度看花。
"昭阳舞人恩正深":宫廷舞姬深受皇帝恩宠,
# 昭阳舞人:汉成帝时的赵飞燕,善于歌舞,曾居昭阳殿。
"春衣一对直千金":赐她一套春衣,价值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著":只要汗、粉沾污,她就不愿意再穿,
"曳土踏泥无惜心":在地上拖来踩去,毫无爱惜之心。
# 曳:拉,牵引。
"缭绫织成费功绩":要知道缭绫织成费尽了心力,
"莫比寻常缯与帛":莫把它与寻常的缯帛相比。
# 缯与帛:都是指丝织品。
"丝细缲多女手疼":煮茧抽丝痛煞了织女的双手,
# 缲:同“缫”,把蚕茧浸在滚水里抽丝。
"扎扎千声不盈尺":扎扎千声,缭绫还织不满一尺。
# 盈:足,满。
"昭阳殿里歌舞人":宫廷里轻歌曼舞的艳姬,
# 昭阳殿:汉代宫殿名,这里指皇宫。
"若见织时应也惜":如果见到织造的艰辛,应该也会爱惜。
# 也:一作合。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绘缭绫的制造者越溪寒女和使用者汉宫舞姬的悬殊境遇,揭露封建社会阶级剥削的尖锐矛盾。
2. 写作手法
设问:“缭绫缭绫何所似?”以突兀设问开篇,诗人不直接描摹物象,而是以诘问引导读者进入思考,制造强烈悬念,引出下文。比喻:“四十五尺瀑布泉”将丝织品比作月光下的瀑布,极为巧妙,不仅描绘出布料像白练垂落的样子,那流动的银辉还让人感觉它闪着冷光,写出了缭绫的精美奇绝。对比:“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与"春衣一对直千金"形成强烈反差,女工织造过程的精疲力竭与舞姬使用过后随意践踏作对比,揭露劳动价值被奢侈消费践踏的残酷现实,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矛盾。夸张:“扎扎千声不盈尺”以听觉重复(千声)与数量(不盈尺),夸张表现织造过程的艰辛漫长。
3. 分段赏析
前六句“缭绫缭绫何所似?”诗歌以问句启篇,制造悬念,让读者迫切地期待下文的回答。通过先说“不似……”,后说“应似……”,文意层层逼进,文势跌宕生姿,推进诗意:“不似罗绡与纨绮”先破后立,“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方显真章。罗、绡、纨、绮,这四种丝织品都相当精美;而“不似罗绡与纨绮”一句,却将这一切全部抹倒,表明缭绫之精美,非其他丝织品所能比拟。此喻不用普通丝绸作比较,而是以“瀑布”为核心意象,却以“明月”赋予其清冷光晕,既暗合越地天台山的地理特征(《太平寰宇记》载其瀑布“千丈飞泻”),又呼应后文“越溪”的产地指向。四十五尺之数既实写缭绫长度,又暗含对赋税苛重的隐喻;月光下的瀑布比喻极为巧妙,不仅画出布料像白练垂落的样子,那流动的银辉还让人感觉它闪着冷光,比“白练飞”更有动态感。然此尚非绝笔。诗人进一步以“中有文章又奇绝”转折,用“地铺白烟花簇雪”来形容花纹。“地”喻素绢基底,“花”指提花纹理,此喻通过“铺烟”的朦胧质感与“簇雪”的堆积形态,既呈现半透明织物轻薄如烟的质地,还有雪粒般闪烁的光泽,这种把织物质感比作自然景象的手法,使“异彩奇文相隐映”的动态光泽更具画面感,为下文揭露生产代价埋下伏笔。第七句到最后陡转笔锋发问“织者何人衣者谁”,以“越溪寒女汉宫姬”的尖锐对立揭示阶级差距。精美的缭绫要织女付出高昂的代价,寒女织造“天上取样”的缭绫需经“中使宣敕”的强制流程,其“扎扎千声不盈尺”的艰辛,与“昭阳舞人”“汗沾粉污不再着”的奢靡形成残酷对照。诗中“丝细缲多女手疼”的细节白描,与“染作江南春水色”的工艺复杂度互为表里,既写织造过程的精疲力竭,又暗含染色工序的耗时费工。当舞衣被随意践踏时,缭绫的精美花纹与劳动者的血泪付出就成了最尖刻的讽刺,最终以“缭绫”为媒介,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被剥削者与剥削者之间尖锐的矛盾。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也从侧面生动勾勒出唐代丝织工艺的非凡造诣:“异采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道出了缭绫在不同的角度看会呈现不同的异彩奇文。这般描述绝非虚言,千年后的《资治通鉴》“唐中宗景龙二年”载录的史实可为印证:安乐公主所着织成裙价值连城,其上花鸟纹样纤若粟粒,日光流转间,正视旁观、明处暗处,皆呈现不同色泽,与诗篇所述如出一辙。
# 微之《阴山道》篇有“挑纹变镊力倍费……臂鹰小儿云锦韬”诸句,即乐天此篇篇题《缭绫》及旨意“念女工之劳也”之所本,盖乐天欲足成五十首之数,又不欲于专斥回鹘之《阴山道》篇中杂入他义,故铺陈之而别为此篇也。
近代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
# 太和三年十一月诏:毋献难成之物,焚丝布撩绫机抒。撩绫,疑即缭绫也。
清杜诏、杜庭珠《中晚唐诗叩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