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虽日渐贫":家中虽然日渐贫困,
"犹未苦饥冻":但还并未遭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
"身虽日渐老":身体虽然随着岁月逐渐衰老,
"幸无急病痛":但幸运的是没有突发的严重病痛。
"眼逢闹处合":眼睛看到喧闹纷扰之处也能泰然处之,
"心向闲时用":内心则向往在闲适之时得以运用与安放。
"既得安稳眠":如今已经能够享受到安稳的睡眠,
"亦无颠倒梦":而且梦境也是平和正常,没有纷乱颠倒之景。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描绘了诗人白居易晚年虽家境日渐贫困、身体逐渐衰老,但尚能免于饥寒交迫与急病痛楚困扰的生活状况,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豁达闲适的心境,即便身处并不优渥的环境,依然能做到“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不被外界喧嚣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平淡安稳生活的满足与享受,从“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中,可感受到他安于现状、在简单生活中寻求精神愉悦与身心平衡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家虽日渐贫,犹未苦饥冻”“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诗人将“家贫”与“未饥冻”、“身老”与“无病痛”形成两组对比,表面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身体机能的衰退,实则以“犹未”“幸无”的转折,凸显在困境中仍能自足的豁达。这种对比既真实呈现晚年生活的窘迫,又以乐观态度消解苦难,体现“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境界。
3. 分段赏析
“家虽日渐贫,犹未苦饥冻”,此联以质朴的语言开篇,直接陈述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日渐贫”,但笔锋一转,“犹未苦饥冻”则透露出诗人虽贫却未受饥寒交迫之苦的豁达心态。这里,白居易通过对比手法,将“贫”与“未饥冻”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了其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形象地勾勒出一个虽处逆境却心态平和的人物形象。“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此联继续以平实的语言描绘自身状况,身体随着岁月流逝而衰老,但“幸无急病痛”又表达了诗人对健康的珍惜与庆幸。这里,“老”与“无病痛”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其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此联转而描写诗人的心境与处世哲学。“眼逢闹处合”描绘了诗人面对外界喧嚣时的从容不迫,“合”字用得精妙,既表现了诗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又暗示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心向闲时用”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追求闲适、淡泊名利的心志,“闲时用”三字,寓意深远,既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坚守与呵护。此联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生动展现了诗人内外兼修、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此联为全诗的总结与升华。“既得安稳眠”直接描绘了诗人安稳的睡眠状态,这是其心态平和、生活闲适的直接体现;“亦无颠倒梦”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安宁,无颠倒之梦,即无烦恼、无杂念,达到了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此联以睡眠为喻,深刻揭示了诗人追求气定神闲、身心平衡的人生哲学,是全诗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
上一篇:唐·白居易《长洲苑》
下一篇:唐·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