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ān
wěn
miá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2
jiā
suī
jiàn
pín
yóu
wèi
dòng
shēn
suī
jiàn
lǎo
xìng
bìng
tòng
yǎn
féng
nào
chù
xīn
xiàng
xián
shí
yòng
ān
wěn
mián
diān
dǎo
mèng

译文

家中虽然日渐贫困,但还并未遭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身体虽然随着岁月逐渐衰老,但幸运的是没有突发的严重病痛。眼睛看到喧闹纷扰之处也能泰然处之,内心则向往在闲适之时得以运用与安放。如今已经能够享受到安稳的睡眠,而且梦境也是平和正常,没有纷乱颠倒之景。

逐句剖析

"家虽日渐贫":家中虽然日渐贫困,

"犹未苦饥冻":但还并未遭受饥饿与寒冷的折磨。

"身虽日渐老":身体虽然随着岁月逐渐衰老,

"幸无急病痛":但幸运的是没有突发的严重病痛。

"眼逢闹处合":眼睛看到喧闹纷扰之处也能泰然处之,

"心向闲时用":内心则向往在闲适之时得以运用与安放。

"既得安稳眠":如今已经能够享受到安稳的睡眠,

"亦无颠倒梦":而且梦境也是平和正常,没有纷乱颠倒之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安稳眠》乃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作的一首五言诗,这首五言诗以简洁质朴、明快晓畅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别样的生活图景:诗人虽身处贫老之境,家庭经济每况愈下,身体也渐趋衰老,然而却幸运地未遭受饥寒交迫之苦,亦无急病痛楚的侵扰。在此般生活状态下,他依旧能够保持一份闲适恬淡的心境,悠然安享每一个宁静的睡眠时光。诗中“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一句,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辉。它不仅生动而深刻地体现了白居易面对日常生活的豁达超脱态度,无论生活境遇如何变迁,都能以平和之心坦然接纳;更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反映出他一生所追求的气定神闲、身心平衡的人生哲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安稳眠》诞生于白居易的暮年时光(772~846年)。彼时,诗人在仕途之上历经跌宕起伏,看尽宦海沉浮,却早已将名利置之度外,心若止水。在诗中“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这一精妙之句里,悄然蕴含着他对世俗纷扰的超脱与淡然,仿佛在喧嚣尘世中寻得了一方宁静的桃源。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描绘了诗人白居易晚年虽家境日渐贫困、身体逐渐衰老,但尚能免于饥寒交迫与急病痛楚困扰的生活状况,体现了诗人在面对生活困境时豁达闲适的心境,即便身处并不优渥的环境,依然能做到“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不被外界喧嚣干扰,保持内心的宁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平淡安稳生活的满足与享受,从“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中,可感受到他安于现状、在简单生活中寻求精神愉悦与身心平衡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对比:“家虽日渐贫,犹未苦饥冻”“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诗人将“家贫”与“未饥冻”、“身老”与“无病痛”形成两组对比,表面写物质条件的匮乏与身体机能的衰退,实则以“犹未”“幸无”的转折,凸显在困境中仍能自足的豁达。这种对比既真实呈现晚年生活的窘迫,又以乐观态度消解苦难,体现“贫贱不能移”的精神境界。

3. 分段赏析

“家虽日渐贫,犹未苦饥冻”,此联以质朴的语言开篇,直接陈述家庭经济状况的窘迫,“日渐贫”,但笔锋一转,“犹未苦饥冻”则透露出诗人虽贫却未受饥寒交迫之苦的豁达心态。这里,白居易通过对比手法,将“贫”与“未饥冻”形成鲜明对照,展现了其面对困境时的乐观与坚韧,形象地勾勒出一个虽处逆境却心态平和的人物形象。“身虽日渐老,幸无急病痛”,此联继续以平实的语言描绘自身状况,身体随着岁月流逝而衰老,但“幸无急病痛”又表达了诗人对健康的珍惜与庆幸。这里,“老”与“无病痛”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体现了其超脱世俗、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眼逢闹处合,心向闲时用”,此联转而描写诗人的心境与处世哲学。“眼逢闹处合”描绘了诗人面对外界喧嚣时的从容不迫,“合”字用得精妙,既表现了诗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处,又暗示了其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心向闲时用”则直接表达了诗人追求闲适、淡泊名利的心志,“闲时用”三字,寓意深远,既是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是对内心世界的坚守与呵护。此联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生动展现了诗人内外兼修、超然物外的精神风貌。“既得安稳眠,亦无颠倒梦”,此联为全诗的总结与升华。“既得安稳眠”直接描绘了诗人安稳的睡眠状态,这是其心态平和、生活闲适的直接体现;“亦无颠倒梦”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安宁,无颠倒之梦,即无烦恼、无杂念,达到了身心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此联以睡眠为喻,深刻揭示了诗人追求气定神闲、身心平衡的人生哲学,是全诗思想感情的集中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长洲苑》

下一篇:唐·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