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èng
wéi
zàn
shà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xiāng
guān
xián
líng
wéi
wèi
yāng
qián
ěr
jiā
zuì
jìn
kuí
sān
xiàng
shí
lùn
tóng
guī
chǐ
tiān
běi
zǒu
guān
shān
kāi
xuě
nán
yóu
huā
liǔ
sài
yún
yān
dòng
tíng
chūn
bēi
gōng
xiā
cài
wàng
guī
fàn
chuán

译文

远在故乡长安城的世族之家不缺乏贤能之人,韦家和杜家这两个大家族,早在长安城乃至未央宫里都是人才辈出。您家世代都是三公这样的高官,我们两家的住宅离皇宫都很近,而且归结到当时舆论便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我们两大家族权势地位无人能及。您即将向北方走关山而归,前途开阔,没有雨雪的阻隔,而我却还困塞在南方,如同杨柳飞花一样四处漂泊,前途一片迷茫。您即将北归,洞庭湖的山水春色也都在为你的离开而感到悲伤,而我,只能以船为家四处飘泊,每日以低贱的鱼虾菜肴就着粗茶淡饭,就像是范蠡忘记了回家的路,无法回到故乡。

逐句剖析

"乡里衣冠不乏贤":远在故乡长安城的世族之家不缺乏贤能之人,

# 衣冠:指士族之家。,乡里:故乡,指长安。

"杜陵韦曲未央前":韦家和杜家这两个大家族,早在长安城乃至未央宫里都是人才辈出。

# 未央:即汉朝未央宫,在长安城的西南。

"尔家最近魁三象":您家世代都是三公这样的高官,我们两家的住宅离皇宫都很近,

# 尔家最近魁三象:原注:斗魁下两两相比为三台。魁三象:指世代为三公这样的高官。象,星象。三象,即三台。

"时论同归尺五天":而且归结到当时舆论便是“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可见我们两大家族权势地位无人能及。

# 时论同归尺五天:原注:俚语云:“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时论同归:一云因侵。

"北走关山开雨雪":您即将向北方走关山而归,前途开阔,没有雨雪的阻隔,

# 北走关山:指韦赞善将北归。山:一作河。

"南游花柳塞云烟":而我却还困塞在南方,如同杨柳飞花一样四处漂泊,前途一片迷茫。

# 云:一作风。,南游花柳:指杜甫自己将在南方漂泊。

"洞庭春色悲公子":您即将北归,洞庭湖的山水春色也都在为你的离开而感到悲伤,

# 公子:指韦赞善。

"鰕菜忘归范蠡船":而我,只能以船为家四处飘泊,每日以低贱的鱼虾菜肴就着粗茶淡饭,就像是范蠡忘记了回家的路,无法回到故乡。

# 范蠡:一作万里。,鰕:古同“虾”。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赠韦七赞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70年春天在长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漂泊时期,表达了他对友人韦七赞善的深厚情谊及自身处境的感慨。韦七赞善为东宫属官,即将北归长安,而杜甫仍居船上,生活颠沛流离。诗的前半部分追述两家旧谊,赞美韦氏家族;后半部分则侧重描写与友人分别时的心情,透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切感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赠韦七赞善》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公元770年(唐代宗大历五年)在潭州(今湖南长沙)所作,即杜甫逝世之年,时年59岁。杜甫与韦赞善家族有着深厚的世交关系,韦赞善出自名门望族,其先祖韦见素曾官至宰相,杜甫在其诗中提到“尔家最近魁三象”,以及“乡里衣冠不乏贤”,既赞美了韦家的显赫地位,也表达了两家同为京兆人士的情谊深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介绍了杜甫与韦赞善深厚的世交关系,描绘了韦家显赫的地位和两家同为京兆人士的情谊。通过回忆往昔的交往和表达对友人即将北归长安的祝福,体现了诗人晚年孤独漂泊的生活状态以及复杂的情感世界。此诗不仅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深情告别,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无常和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营造出一种既怀念过去又感慨当前的氛围。这首写送别的七言律诗,借对韦赞善家族的赞美和对两人深厚友谊的回顾,抒发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及自身境遇的无奈与哀愁。

2. 写作手法

对偶:通过对仗工整的句子结构,增强了诗句的节奏感和表现力。例如,“尔家最近魁三象,见素与公皆京兆”,通过“尔家”与“见素”,“最近魁三象”与“皆京兆”的对仗,不仅突出了两家的深厚渊源,也展示了诗人对友人家世的赞美之情。用典:诗中引用了“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俚语,用以强调韦氏家族在京兆地区的显赫地位。“去天尺五”这一典故形象地描绘了韦氏家族距离皇权之近,间接反映了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同时,这也暗示了作者与韦氏家族之间的特殊关系,加深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反衬:以实写虚,通过描述自己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反衬出友人即将北归长安的安定与希望。末尾两句尤其体现了这种对比,诗人身处动荡之中,而友人却能够回归故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祝福以及对自己处境的感慨。这种手法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使得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

3. 分段赏析

《赠韦七赞善》首四句通过叙述两家的渊源,既赞美了韦家的显赫地位,也表达了与韦氏家族深厚的世交之情。“尔家最近魁三象,见素与公皆京兆”,不仅强调了韦家在京兆地区的崇高地位,还透露出两家同为京兆人的亲切感。此段运用借典手法,引用“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俚语,形象地描绘了韦氏家族距离皇权之近,间接反映了其在政治上的影响力和家族的鼎盛。接下来的部分,“往还二十载,岁晚寸心违”,则转向个人情感的表达,描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长达二十年的深厚情谊以及岁月流逝带来的遗憾。此处以时间的流逝作为背景,突出了友情的珍贵和时光无情的主题,体现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及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诗的后半部分,尤其是末尾几句,通过对诗人自身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的描写,反衬出友人即将北归长安的安定与希望。诗人身处动荡之中,而友人却能够回归故里,这种对比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层次,也使得读者更能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诗人巧妙地将对友人的祝福、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触融为一体,展现了杜甫晚年诗歌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交织。整体上,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告别,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深刻反思。

4. 作品点评

《赠韦七赞善》是杜甫晚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语言的精妙驾驭,也展示了他对友情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韦赞善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尤其在表达个人境遇和社会现实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诗中“尔家最近魁三象,见素与公皆京兆”等句,借典故突显韦氏家族在京兆地区的崇高地位,同时也透露出两家同为京兆人的亲切感,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诗云“洞庭春色悲公子”,当是在潭州作,大历五年。

宋黄希、黄鹤《补注杜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殷文圭《寄贺杜荀鹤及第》

下一篇: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澧州觐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