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秋幕府井梧寒":井畔梧桐在秋夜的风中抖动,
# 井梧:梧桐。叶有黄纹如井,又称金井梧桐。梧,一作“桐”。,府:幕府。古代将军的府署。杜甫当时在严武幕府中。
"独宿江城蜡炬残":只有蜡烛残光照着孤单的我。
# 炬:一作“烛”。,江城:指成都因有锦江。
"永夜角声悲自语":长夜里号角声悲壮似在自语,
# 永夜角声悲自语:意谓长夜中唯闻号角声像在自作悲语。永夜,整夜。自语,自言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天空中的月色虽好谁与我共赏。
# 中天:半空之中。
"风尘荏苒音书绝":光阴荏苒哪里寻觅亲人音信,
# 风尘荏苒:指战乱已久。荏苒:犹辗转,指时间推移。
"关塞萧条行路难":关塞一片萧条寻找归路艰难。
# 萧条:寂寞冷落;凋零。,关塞:边关;边塞。
"已忍伶俜十年事":我已忍受十年的飘零生活,
# 十年事:杜甫饱经丧乱,从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至作者写诗之时,正是十年。,伶俜:流离失所。
"强移栖息一枝安":把家安在这里不过勉强栖身。
# 强移栖息一枝安: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移,勉强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宿府》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写战乱流离与个人漂泊生涯的诗。诗的前半部分专注于描绘景象,而后半部分则转向抒发情感。首联勾勒出诗人独宿于江城,周遭环境清冷的画面;颔联进一步描绘了“独宿”时听到的声音与看到的景象。颈联笔锋一转,揭示了战乱尚未平息,世态艰难的现实;末联则回顾了诗人十年漂泊的生涯,以及如今勉强找到一处栖身之所的境况。整首诗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悲凉深沉的情感,流露出他怀才不遇的无奈与苦楚。当时的他,境遇凄凉,历经十年漂泊与辗转,这种经历也深刻地体现在他沉郁的诗风中。
2. 写作手法
倒装:诗的首联采用了倒装手法,将“独宿江城蜡炬残”这一描述诗人独宿情景的句子放在后面,而将“清秋幕府井梧寒”这一描绘环境的句子放在前面。这种倒装不仅突出了诗人独宿的孤独和凄凉,还通过环境的“清”、“寒”烘托了心境的悲凉,使得整首诗的开篇就充满了深沉的情感。直抒胸臆: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于战乱和流离失所的感受。“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直接揭示了战乱造成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十年漂泊生涯的无奈和勉强求得栖息之所的感慨。这种直抒胸臆的手法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直接、强烈地传达给读者。借景抒情:诗中通过描绘“清秋幕府井梧寒”、“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等景象,将诗人的孤独、悲凉、无奈等情感寓于景中,使情感与景物相互交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首联“独宿江城蜡炬残,清秋幕府井梧寒”采用了倒装句式,按照正常顺序,第二句应置于前。这里的“独宿”二字,堪称全诗的精髓。诗人独处于幕府之中,眼睁睁看着蜡烛渐渐燃尽,无法入眠的苦楚已不言而喻。而“清秋幕府井梧寒”一句,则通过描绘环境的清冷与萧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未直接言及“独宿”,却已营造出“独宿”的氛围与心境,构思巧妙,开篇即引人入胜。颔联“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描绘了诗人“独宿”时的所闻所见。清代学者方东树曾赞叹此景中有情,堪称千古绝唱。此联句式新颖,打破了常规的七言律句结构,形成了四、一、二的独特节奏。可以理解为:长夜漫漫,角声悲凉,仿佛在自言自语地诉说着乱世的哀愁,却无人问津;中天之上,月色皎洁,虽美轮美奂,但在这寂静的长夜里,又有谁能欣赏呢?诗人以顿挫的句法和吞吐的语气,生动地刻画出一个望月听角、夜不能寐的人物形象,深刻表达了无人倾诉、内心沉郁的复杂情感。颈联“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紧承颔联的意境。“永夜角声”暗示战乱未息,诗人由此引发诸多感慨。其中,“风尘荏苒音书绝”正是这些感慨的核心。战乱持续多年,诗人渴望回归故乡洛阳,却因战乱阻隔,连家人的音信都无法收到。“关塞萧条行路难”则揭示了诗人心中的另一重忧虑。思家念亲之情愈发浓烈,但归途艰难,遥不可及。这一联直接抒发了“宿府”时的复杂情感,但情感之丰富,非两句所能尽述,于是以“伶俜十年事”一言以蔽之,留给读者结合诗人经历自由想象的空间。尾联与首联遥相呼应,诗人身处幕府,感受到“幕府井梧寒”,不禁联想到《庄子·逍遥游》中鹪鹩鸟的寓言。自安史之乱以来,他颠沛流离,历经无数艰辛,那十年的孤独与辛酸都已默默承受。如今虽被迫来到幕府,却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出于无奈。一个“强移”字,道出了他的不情愿;一个“安”字,则是他自我解嘲的苦笑。诗人整夜徘徊、辗转难眠,心中充满了不安与迷茫。
4. 作品点评
诗中流露的情感深植于对时局的感伤与个人经历的愁绪之中,展现了作者对国家动荡不安的深切忧虑及自身漂泊无依的苦楚。这份持续的哀愁,让诗人无心欣赏夜空中皎洁的月色,即便它如此美好。前六句细腻描绘了诗人对战乱频仍、边疆萧索时局的哀婉忧伤,每一字一句都浸透着他对这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忧虑。而最后两句,尽管表面上提及“栖息一枝安”,看似找到了片刻的安宁,实则仍旧难掩诗人因长年漂泊、流离失所而内心苦闷的真相。诗人当时身处凄凉之境,历经十年颠沛流离,其诗作风格因而显得深沉而忧郁。
# 此严武幕府秋夜直宿时也。三、四与“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同一声调,诗之样式极矣。
元方回《瀛奎律髓》
# 刘云:上、下沉着(“永夜角声”二句下)。
明高棅《唐诗品汇》
# 八句皆对,韵度不乏,非老杜不能。
明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
# 虞伯生曰:第二联雄壮工致。当时夜深无寐独宿之情,宛然可见。唐陈彝曰:“悲自语”二字,说“角声”,妙,妙。妆点联法,在“荏苒”、“萧条”四虚字。唐孟庄曰:好不能看,方见其苦。周珽曰:孤衷幽绪,低徊慨切。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永夜角声悲”、“中天月色好”为句,而缀以“自语”、“谁看”,此句法之奇者,乃府中不得意之语。……余初笺将三、四联“悲”、“好”,连上为句法之奇。今细思之,终不成语。盖“悲”、“好”当作活字看。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纪昀:八句终有拙意。许印芳:八句对。八句收到“宿府”,回应首句,法律细密。晓岚以词语之工拙苛求古人,吾所不取。冯舒:三、四之高妙,亦不在于声调。
方回、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
# 朱瀚曰;“一枝”应“井梧”,“栖息”应“独宿”,格意精妍。
明末清初仇兆鳌《杜诗详注》
# 此秋夜“宿府”而有感也。上四叙景,下四言情。首句点“府”,次句点“宿”。角声惨栗,悲哉自语;月色分明,好与谁看:此“独宿”凄凉之况也。乡书阔绝,归路艰难;流落多年,借栖幕府:此“独宿”伤感之意也。玩“强移”二字,盖不得已而暂依幕下耳。”
唐杜甫《杜少陵集详注》
# 此诗对起对结,而气自流走。
清胡以梅《唐诗贯珠》
# 多少心事,于无聊中出之,字字沉郁。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独宿”二字,诗之眼。“悲自语”、“好谁看”,正即景自伤“独宿”之况也。“荏苒”、“萧条”,则从“自语”、“谁看”中追写其故。而总束之曰“伶俜十年”,见此身甘任飘蓬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写“独宿”之境,真主悲惋。令人想见其枕上踌躇,不能成寐。
《历代诗法》
#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悲”字、“好”字,作一顿挫,实七律奇调,令人读之烂不觉耳。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吴北江曰:“永夜”二句皆中夜不眠凄恻之景,而不明言,故佳。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上一篇:唐·令狐楚《少年行四首(其三)》
下一篇:唐·王建《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