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o
nián
xíng
shǒu
sān

朝代:唐作者:令狐楚浏览量:2
gōng
bèi
xiá
míng
jiàn
zhào
shuāng
qiū
fēng
zǒu
chū
xián
yáng
wèi
shōu
tiān
huáng
huí
tóu
wàng
xiāng

译文

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闪耀着如霜般的寒光,在秋风中,我骑着马疾驰离开了咸阳。天子还没有收复河湟一带的失地,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打算回头望故乡。

逐句剖析

"弓背霞明剑照霜":弓箭沐浴着霞光,宝剑闪耀着如霜般的寒光,

"秋风走马出咸阳":在秋风中,我骑着马疾驰离开了咸阳。

# 咸阳:指京城长安。,走:跑。

"未收天子河湟地":天子还没有收复河湟一带的失地,

# 河湟:指河西、陇右之地。河,湟水;河湟,指湟水流域及湟水注入黄河一带地方,这里指河西、陇右一带,这一带,当时被吐蕃侵占。

"不拟回头望故乡":这种情况不改变,不打算回头望故乡。

# 拟:打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少年行四首(其三)》是唐代诗人令狐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以雄浑笔触抒发了诗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全诗前两句通过“弓”“剑”“秋风”“走马”等意象的密集铺陈,勾勒出边塞出征的壮阔场景:雕弓映霞、寒剑凝霜,秋风中骏马疾驰,少年将军英姿勃发,尽显果敢刚毅之气。后两句笔锋陡转,以决绝誓言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以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为精神标杆,直言若不能收复被吐蕃侵占的河湟失地,便绝不回望故土,将个人命运与家国大义融为一体,展现出超越常人的家国担当。全诗语言凝练刚健,意象鲜明,前四字对仗工整,后三字短促有力,形成强烈的节奏感,既凸显了边塞诗的雄浑特质,又以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强化了爱国热忱的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散文家、诗人

令狐楚(766~837),唐代散文家、诗人。字殼士,自号白云孺子,宜州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先世居敦煌(今属甘肃)。自幼聪敏博学,5岁能为辞章。贞元进士,曾在多个藩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多职,还曾为相,又因亲吏脏污事发被贬,辗转多地任职,所至皆有善政。卒于山南西道节度使任所,谥文。令狐楚尤善四六骈文,常与刘禹锡、白居易等人唱和。其诗“宏毅阔远”,尤长于绝句。著有《漆奁集》130卷、《梁苑文类》3卷、《表奏集》10卷,均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也是一首​​边塞爱国题材​​诗,通过描绘少年将军出征的壮烈场景与坚定誓言,展现了诗人以身许国的豪情壮志。

2. 分段赏析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首句以“弓背霞明”“剑照霜”两个视觉意象开篇,通过霞光与寒霜的冷暖对比,勾勒出兵器冷冽而耀眼的质感,暗示少年将士的英武之气。弓与剑作为古代征战的象征,既是实写装备,又暗喻保家卫国的使命。“秋风走马”四字以动态画面强化出征的紧迫感。秋风萧瑟中,战马疾驰,咸阳城作为唐都的象征,既是起点,也是家国情怀的触发点。诗人以“走马”而非“策马”,更显急迫与果决。“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河湟地”指唐代河西、陇右地区,安史之乱后被吐蕃侵占。中唐时期,收复失地是士人共同的理想。诗人以“未收”与“不拟”形成强烈转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兴亡绑定,情感铿锵有力。此句化用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但更显决绝。诗人不仅以功名为志,更将“故乡”的温情置于家国大义之后,凸显士大夫“先忧后乐”的精神境界。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作采用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前半部分以雕弓、宝剑、夜光、秋风、走马等意象构筑起雄浑的意境空间,通过金属寒光与漫漫秋风的时空架构,塑造出英武豪迈的志士形象。金属质感的器物群像与流动的时空意象相互映照,在苍凉的边塞氛围中投射出诗人炽热的报国热忱。后半部分则转入直抒胸臆的抒情维度,聚焦于故土沦丧的锥心之痛,将家国情怀置于个人情感之上,以“以国为家”的决绝宣言,完成从尚武精神到忠贞气节的升华。全篇通过意象组合与情感抒发的螺旋递进,实现了壮怀激烈的主体形象与深沉厚重的家国之思的完美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施肩吾《瀑布》

下一篇:唐·杜甫《宿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