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风动地":年末狂风撼动大地,
"夜寒雪连天":寒夜白雪与天相连。
"老夫何处宿":老夫我在哪里住宿呢,
"暖帐温炉前":在温暖的帐子和温热的炉火前。
"两重褐绮衾":两层褐色的绮罗被子,
"一领花茸毡":一条绣花的毛绒毡子。
"粥熟呼不起":粥煮熟了叫都叫不醒,
"日高安稳眠":太阳高升还安稳地睡着。
"是时心与身":这时我的心和身体,
"了无闲事牵":完全没有闲事牵绊。
"以此度风雪":就这样度过风雪天,
"闲居来六年":这样闲居已经六年了。
"忽思远游客":忽然想到在外远游的人,
"复想早朝士":又想到早朝的官员。
"蹋冻侵夜行":在冰冻的路上摸黑前行,
"凌寒未明起":冒着寒冷在天未亮时就起身。
"心为身君父":心是身体的君父,
"身为心臣子":身体是心的臣子。
"不得身自由":身体不能自由,
"皆为心所使":都是被心所驱使。
"我心既知足":我的心既然知足,
"我身自安止":我的身体自然就安于现状。
"方寸语形骸":内心对身体说,
"吾应不负尔":我应该不会辜负你。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写作手法
对比:将自己在暖帐温炉前安稳睡眠的惬意生活,与远游客“蹋冻侵夜行”、早朝士“凌寒未明起”的辛苦奔波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不同生活状态的差异,表达对奔波者的同情,也凸显自己闲居生活的舒适。比喻:“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把心比作身的君父,将身比作心的臣子,形象地说明了心对身的主导作用,使读者更易理解诗人关于身心关系的观点。直抒胸臆:“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直接表明自己内心知足,身体自然就会安于现状,直白地表达出诗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使情感表达简洁有力。
2. 分段赏析
前八句:“岁暮风动地,夜寒雪连天。老夫何处宿,暖帐温炉前。两重褐绮衾,一领花茸毡。粥熟呼不起,日高安稳眠。”诗人开篇描绘出岁末的恶劣天气,狂风撼动大地,寒夜白雪连天。然而自己却能在暖帐温炉前安睡,身上盖着两重褐绮衾,身下铺着花茸毡,粥熟了都叫不醒,一直安稳睡到太阳高升。这几句通过对恶劣天气和自身安逸环境的描写,展现出诗人此时生活的惬意,为下文的联想和感慨做铺垫。中间四句:“是时心与身,了无闲事牵。以此度风雪,闲居来六年。忽思远游客,复想早朝士。”诗人接着说此时身心都没有闲事牵绊,就这样度过了六个风雪年。随后笔锋一转,突然想到那些在外远游的人,又想到早朝的官员。这几句从自身的惬意生活过渡到对他人的联想,拓宽了诗歌的视野,使诗歌内容更加丰富。后六句:“蹋冻侵夜行,凌寒未明起。心为身君父,身为心臣子。不得身自由,皆为心所使。我心既知足,我身自安止。方寸语形骸,吾应不负尔。”诗人想象远游客在冰冻的道路上摸黑前行,早朝士在寒冷中未明即起。然后阐述身心关系,认为心如同身的主宰,身因心的驱使而不得自由。最后表明自己内心知足,身体便能安于现状,仿佛在对自己的身体说不会辜负它。这几句通过对他人辛苦的描写和对身心关系的思考,表达出诗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上一篇:唐·佚名《张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