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舟泊烟渚":把小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沙洲边上,
# 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烟:一作“幽”。渚:水中间的小块陆地。,泊:停船靠岸。,移舟:划动小船。
"日暮客愁新":正是日暮时分,新愁不禁涌上心头。
# 愁:为思乡而忧思不堪。,客:指诗人孟浩然。,日暮:黄昏时分。
"野旷天低树":抬眼望去,远处旷野中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 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旷:空阔。,野:原野。
"江清月近人":倒映的明月,仿佛和舟中的人十分亲近。
# 月近人:倒映在水中的月亮好像来靠近人。,江清:江水清澈。
盛唐诗人,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以字行于世,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早年隐居,年四十应进士不第,后为荆州从事。孟浩然的创作多以田园隐逸、山水行旅为题材,他与王维并称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其诗风率然天真,意境清迥悠然,长于写景,多反映游历及隐逸生活。代表作品有《春晓》《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过故人庄》《登岳阳楼》等。有《孟浩然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诗中描绘了秋江暮色,诗人将小船停泊在烟雾迷蒙的江边,借舟泊暮宿的场景,抒发了羁旅之思。通过描写“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景象,细腻展现了景物特点,营造出淡而有味、含而不露的意境。
2. 写作手法
映衬:“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旷野空旷使得天空看似比树还低,江水清澈让月亮仿佛与人亲近。通过自然景象之间的相互映衬,生动展现出空旷寂寥又略带亲切的独特氛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之感。衬托:正衬,“日暮客愁新”,日暮这一特定的昏暗、寂静时刻,衬托出诗人作为客居他乡之人新添的愁绪,以环境氛围的渲染,突出愁绪的浓重与突兀。直抒胸臆:“日暮客愁新”,诗人直接点明在日暮时分,自己作为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新涌起的愁绪,毫无遮掩地将内心的孤寂、思乡之情直白表达出来。虚实结合:“江清月近人”,江水清澈、明月倒映是眼前实景,而明月与人亲近,引发诗人内心的慰藉与感慨,此为虚写。实景与虚感相结合,让诗歌意境更深远,情感表达更细腻。
3. 分段赏析
首句:“移舟泊烟渚”,“移舟”描绘出行船移动,逐渐靠近岸边的动态过程,“泊”字则明确点明停船宿夜的行为。诗人将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这一行为看似寻常,实则巧妙。从内容上看,它直接点题,清晰交代了地点与事件,让读者明确知晓诗人所处情境为舟泊建德江。从结构而言,此句为下文的写景抒情埋下伏笔。一个静谧而略带神秘的场景就此展开,江中的烟雾朦胧小洲,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为诗人情感的抒发做好铺垫。在语言上,用词质朴自然,却精准地勾勒出画面,体现出孟浩然诗歌一贯的简洁明快风格。从表达技巧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起笔方式,以平实的叙述引入,看似平淡,却蕴含着无尽的可能性,为后续诗句的情感推进和意境营造奠定基础。次句:“日暮客愁新”,“日暮”一词含义丰富且巧妙。从时间角度,它点明了此刻的黄昏时分,与上句的“泊”“烟”紧密相连。因为到了日暮,行船需要停宿,同时,日落黄昏使得江面上水汽升腾,呈现出水烟蒙蒙的景象。从情感角度,“日暮”更是触发“客愁新”的关键因素。在传统文学意象中,日暮常常象征着一天的结束,带有一种时光流逝、归宿难寻的意味。“客”字表明诗人羁旅漂泊的身份,自指中蕴含着无尽的孤独与漂泊感。“愁新”则强调这种愁绪并非旧有,而是在这特定的日暮时分新添的。此句将承上启下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既承接了上句的场景,又引发了下文的情感与景物描写。在写法上,打破了传统起、承、转、合的固定格式,将承、转两层意思融合在一句之中,显得新颖独特。诗人以简洁的语言,深刻地传达出在这黄昏时刻,羁旅之愁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的复杂情感。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中黄昏引发思念的情境类似,在这众鸟归林、牛羊下山的时刻,诗人心中的孤独与愁绪被无限放大。第三、四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先看“野旷天低树”,在日暮的特定时刻,诗人放眼望去,苍苍茫茫的旷野一望无际,视野极度开阔。此时,远处的天空在旷野的衬托下,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低”与“旷”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旷”是前提,因为旷野的广袤无垠,才使得天空与树木的位置关系产生了这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低”则是结果,进一步强化了旷野的空旷寂寥之感。这一句从空间角度,生动地描绘出天地的辽阔与自身的渺小,将诗人置身于宏大而孤寂的自然环境之中,那种孤独、迷茫的情绪油然而生。再看“江清月近人”,夜幕降临,江水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清澈。高挂天空的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与舟中的诗人距离如此之近。“近”与“清”同样相互依存、相互映衬,江水的清澈是月亮能清晰倒映并显得靠近人的基础,而月亮的“近人”又进一步突显了江水的清澈。这一句从视觉与心理感受上,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一方面,明月的亲近似乎给孤独的诗人带来一丝慰藉;另一方面,又更深刻地反衬出诗人的孤寂。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中,唯有明月相伴,更显其形单影只。这两句诗不仅写景如画,更是将诗人的愁心融入其中,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诗人怀着愁心,在这天地间寻觅,发现明月与自己亲近,看似愁心有了慰藉,实则言有尽而意无穷。结合诗人的经历,他带着壮志奔入长安,却失意南寻吴越,此刻面对此景,羁旅的惆怅、故乡的思念、仕途的失意、理想的幻灭等千愁万绪,如江水般在心中翻涌。诗句背后隐藏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情感,通过这一隐一现、虚实相间的画面,将“日暮客愁新”的情感表达得更加深沉、更加意味深长,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
4. 作品点评
此诗开篇描绘羁旅夜泊之景,继而言及日暮时分愁绪渐添;随后展现宇宙的广袤与宁静,凸显明月相伴的亲切。诗中仅着一“愁”字,却将诗人内心忧愁抒发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野旷江清、秋色如画之景亦如在目前。
# 语少意远,清思痛入骨髓。
明桂天祥《批点唐诗正声》
# 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 客愁因景而生,故下联不复言情,而旅思自见。
明唐汝询《唐诗解》
# 襄阳最多率素语,如此绝又杂以庄重,似齐梁俪体。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野旷”一联,人但赏其写景之妙,不知其即景而言旅情,有诗外味。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十字咀味不尽。
清胡本渊《唐诗近体》
# “低”字从“旷”宇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野惟旷,故见天低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清旷极矣。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
# 诗家有情在景中之说,此诗是也。
近现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刘云:“新”字妙。“野旷”二语酷似老杜。
宋刘辰翁《王孟诗评》
# 周敬曰:神韵无伦。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上一篇:唐·胡令能《小儿垂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