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ì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mǎng
mǎng
tiān
jiāng
biān
shí
chóu
dào
kǒng
shī
湿
hàn
jīng
xuě
lǐng
fáng
qiū
shéng
qiáo
zhàn
shèng
chí
西
róng
shēng
jiù
wèi
gǎn
bèi
ēn

译文

茫茫的雨在天边纷纷落下,我独自站立在江边。我并不担忧在巴地的行程路途,只担心雨水打湿了我朝军队的军旗。在雪岭一带,秋季的防御十分紧急,在绳桥附近的战斗,取胜迟缓。唐朝与西戎有着甥舅般的情谊,不敢背弃这恩义私情。

逐句剖析

"莽莽天涯雨":茫茫的雨在天边纷纷落下,

# 莽莽:无涯际貌。此谓大雨无边无际。

"江边独立时":我独自站立在江边。

"不愁巴道路":我并不担忧在巴地的行程路途,

"恐湿汉旌旗":只担心雨水打湿了我朝军队的军旗。

"雪岭防秋急":在雪岭一带,秋季的防御十分紧急,

# 雪岭:雪山,即岷山,山上终年积雪。

"绳桥战胜迟":在绳桥附近的战斗,取胜迟缓。

# 绳桥:在茂州(今四川茂县)。

"西戎甥舅礼":唐朝与西戎有着甥舅般的情谊,

# 西戎:此指吐蕃。

"未敢背恩私":不敢背弃这恩义私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对雨》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创作于广德元年其将从梓州前往阆州之际。全诗围绕秋雨展开,诗人借景抒怀,展现出内心的忧虑。分段来看,开篇描绘雨中独立江边之景,接着表明不忧个人行路,却忧战事受雨影响,凸显爱国情怀;结尾对吐蕃态度存争议解读,增添诗歌韵味。该诗最大特点是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局势紧密相连,体现杜甫一贯的忧国忧民风格。诗人于雨中所感所思,反映出当时复杂的军事政治局势,虽简短却意蕴深刻,展现了杜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对社会的敏锐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忧国诗。介绍了广德元年杜甫欲从梓州前往阆州途中,遇秋雨连绵时的所见所感。描绘了诗人伫立江边的场景,展现出他不顾个人旅途艰难,心系雪岭绳桥一带紧张的军事形势,忧虑战士行军作战受大雨影响。诗歌结尾就吐蕃与中原关系的两句存在争议解读,或认为肯定吐蕃内附之心,或认为是对吐蕃不顾甥舅之谊的反讽,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深切关注。

2. 写作手法

用典:“西戎甥舅礼”运用唐朝与吐蕃“甥舅”关系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友好关系的重视以及希望其能稳固的心情。对仗:“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雪岭”对“绳桥”,“防秋急”对“战胜迟”,对仗工整,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边塞战事的紧迫与艰难,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3. 分段赏析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莽莽”生动地描绘出雨势的广阔无边,营造出压抑、苍茫的氛围。“独立”一词凸显出诗人孤独的形象,为全诗奠定了沉郁的基调,也暗示了诗人此时复杂的心境。“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不愁”与“恐”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不担忧自己在巴地的行程,却担心雨水打湿军旗,一个“恐”字,深刻体现出诗人对国家边防和战事的关切,展现出其忧国忧民的情怀。“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雪岭”点明边塞的地理位置,“防秋急”突出秋季边塞防御的紧张局势;“绳桥”描绘出战场环境,“战胜迟”暗示战事进展不顺利。此句通过典型的场景和精炼的表述,生动展现了边塞战争的艰难与紧迫。“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运用唐朝与西戎“甥舅礼”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友好关系的重视。“未敢背恩私”强调应坚守这份情谊,反映出诗人对边疆稳定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杜五言感时伤事,……如“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八句之中,著此一联,安得不独步千古!

宋刘克庄《后村诗话》

# 雨湿则行迟,故以为恐;而题云《对雨》,非无为也。战胜云“迟”;背恩云“未敢”,委婉含蓄。

明王嗣奭《杜臆》

# 首联引得起。直笼罩到“绳桥”、“雪岭”。

清何焯《义门读书记》

# 冯舒:此等诗俱无与晴雨。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不愁巴道路,恐失汉旌旗。”“失”字旧本是“湿”。须溪曰:“‘失’字好。”友人问:“毕竟宜从何字?”余曰:“‘湿’字险,‘失’字晦。”友人曰:“少陵晦句固多。”余曰:“少陵无晦句,只是今人学问浅耳。

清周容《春酒堂诗话》

# 感时优国,触绪即来,非忠义根于至性者,不可强为,所以独冠千古,而下继《骚》、《雅》。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雨阻行人,行犹可待;雨淋戍士,戍且无休。三、四,即借雨景搭上,手法便利。五、六,竟顶、汉旌旗”。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句苍凉雄浑(“莽莽”二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空囊》

下一篇:唐·杜甫《送灵州李判官》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