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戎腥四海":以安禄山、史思明为首的安史之乱爆发后,到处都是腥风血雨,
# 腥:腥气。指当时为叛军所占的整个北方腥风四起。,犬戎:一作“羯胡”。这里指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军。
"回首一茫茫":回头看看被叛军占领的地盘,苍茫一片。
# 茫茫:旷远貌。此指安史叛军占地之广。
"血战乾坤赤":我大唐兵马与安禄山叛军在天地之间展开激烈交战,每一场都是血染大地,
# 乾坤:指天地。
"氛迷日月黄":厮杀得天昏地暗,战争的硝烟弥漫使日月无光。
# 氛迷:指到处弥漫着战争的凶气。以上两句言唐王军与叛军交战激烈,血染河山,厮杀得天昏地暗。
"将军专策略":大唐的平叛主将郭子仪,是个极有布战谋略的人,
# 将军专策略:将军,指平叛主将郭子仪,此时为朔方节度使。李当时为郭子仪幕府的判官。
"幕府盛材良":他的幕府下都是像李判官您那样的英才良将。
# 材良:指李判官这样的有才干之人。《宁夏古诗选注》作“才良”。,幕府:将帅的衙门,出征将军办公的地方。
"近贺中兴主":天下苍生都庆幸大唐有了中兴之主,
# 中兴主:人们把平乱中兴的希望寄托在唐肃宗李亨的身上。中兴,复兴。
"神兵动朔方":肃宗的大军已在朔方郡出发了。
# 朔方:即朔方郡,辖区指今宁夏一些县市。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送别的五言律诗。全诗描绘了战乱中的惨烈局势,展现将军善谋、幕府聚贤的场景,表达对唐肃宗及平叛将领的期望,寄寓渴望中兴、平定战乱的家国情怀。
2. 分段赏析
首联“犬戎腥四海,回首一茫茫”:以“犬戎”代指叛军,“腥四海”凝练呈现出战乱蔓延、祸害天下的惨状,“回首一茫茫”从诗人视角落笔,写回望局势时的茫然无措,渲染出安史之乱下山河破碎、前途难测的压抑氛围,为全诗奠定忧国基调,也暗含对平叛的迫切期待。颔联“血战乾坤赤,氛迷日月黄”:聚焦战事的惨烈。“血战”表明拼杀之酷,“乾坤赤”渲染鲜血似将天地染红,视觉冲击非常强烈;“氛迷”点明烟尘蔽日,“日月黄”让光明失色,从侧面烘托战乱阴霾之重。两句从正侧两面,写出了叛乱带来的灾难,呼应首联“四海腥”的乱象,强化诗人对平定叛乱的急切渴望。颈联“将军专策略,幕府盛材良”:笔锋转向平叛力量。“将军”指郭子仪,“专策略”凸显其运筹帷幄之才;“幕府”为将军府署,“盛材良”既赞李判官等幕僚贤能,也暗示平叛阵营人才汇聚。此联与前两联战乱惨状形成对比,寄寓诗人对依靠良将贤才扭转危局的期许,为尾联“中兴”愿景做好铺垫。尾联“近贺中兴主,神兵动朔方”:点明主旨对平叛的展望。“中兴主”指唐肃宗,“近贺”饱含对君主引领复国的期待;“神兵动朔方”写朔方军将出征平叛,呼应颈联郭子仪的“策略”,传递出诗人渴望借助官军力量,早日平定叛乱、恢复山河的强烈心声,让全诗忧国情怀落到对中兴的祈盼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