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n
zhōu
biàn

朝代:唐作者:毛文锡浏览量:1
chūn
guāng
hǎo
gōng
ài
xián
yóu
fēng
liú
jīn
ān
bái
diāo
gōng
bǎo
jiàn
hóng
yīng
jǐn
chān
chū
cháng
qiū
huā
xián
tóu
xún
fāng
zhú
shèng
huān
yàn
zhú
céng
xiū
měi
rén
chàng
jiē
diào
shì
gān
zhōu
zuì
hóng
lóu
yáo
nián
shùn
shèng
yǒng
yōu
qiū
fēng
jǐn
píng
yàn
háng
zhèn
yún
xiāo
xiāo
biān
shēng
chóu
wén
shù
jiǎo
zhēng
qīng
zhǒng
běi
hēi
shān
西
shā
fēi
sàn
dìng
wǎng
wǎng
rén
tiě
lěng
zhàn
xuè
zhān
fān
fèng
huáng
zhào
xià
niè
dān

译文

春光如此美好,王孙公子都喜欢出游踏青,一个个打扮得风流倜傥。骑着金鞍白马,挎着雕弓宝剑,盛装华服出了城门。花儿开得都没过了膝盖,落于冠上如戴珠玉。大家寻芳逐胜,欢歌宴舞,音乐此起彼伏,一刻不停。美人在宴会上歌唱,开腔便是《甘州谣》,满楼的人都陶醉其中,这样的太平盛世景象,人们享乐于圣朝,仿佛永远没有忧愁。秋风正紧,沙漠中大雁正向南飞,在天地相接处感觉大雁飞的很低,战阵延绵如云,整齐排列。大漠中各种声音响起,边境的战争的声音四处响起,愁苦中听到了戍边的号角和征战的鼓声。青冢北面,黑山西面。飞沙时起时落,常常让行人迷路。战士们穿着冰冷的铠甲,战马的蹄子上沾染着被杀敌人的鲜血。攻破蕃奚。皇帝下诏,士兵踏着丹梯准备受赏。

逐句剖析

"春光好":春光如此美好,

"公子爱闲游":王孙公子都喜欢出游踏青,

"足风流":一个个打扮得风流倜傥。

"金鞍白马":骑着金鞍白马,

"雕弓宝剑":挎着雕弓宝剑,

"红缨锦襜出长楸":盛装华服出了城门。

# 长楸:泛指游乐之地。“长楸”或作“长秋”,屈原《九章·涉江》:“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朱熹集注:“长楸,所谓故国之乔木,使人顾望徘徊,不忍去也。”后来,汉代以“长楸”命为宫名。《后汉书·皇后纪》:“永平三年春,有司奏立长秋宫。”又汉代长安有“长秋门”。故“长秋”泛指游览名胜地。曹植《名都篇》:“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锦襜:绵织的围腰。襜:这里指衣眼前面所用的遮布之类。《尔雅·释器》“襜”字下郭璞注:“今蔽膝也。”颜师古《急就篇》:“蔽膝者,于衣裳上着之以蔽前也。”《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红缨:红色的冠带。泛指冠帽精美。

"花蔽膝":花儿开得都没过了膝盖,

# 花蔽膝:指游玩时花草掩膝,树花落于冠上如戴珠玉。

"玉衔头":落于冠上如戴珠玉。

# 玉衔头:指树花落于冠上如戴珠玉。衔:佩戴。

"寻芳逐胜欢宴":大家寻芳逐胜,欢歌宴舞,

"丝竹不曾休":音乐此起彼伏,一刻不停。

"美人唱":美人在宴会上歌唱,

"揭调是甘州":开腔便是《甘州谣》,

# 甘州:原为地名,今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此指唐教坊曲名《甘州谣》。,揭调:开腔;高调。

"醉红楼":满楼的人都陶醉其中,

"尧年舜日":这样的太平盛世景象,

# 尧年舜日:指太平盛世。《初学记·帝王部》:“尧年二十而登帝位,以火承木,都平阳。景星耀于天,甘露降于地,朱草生于郊,凤凰止于庭,厨中自生肉脯,其薄如翣形,摇鼓则生风,使食物寒而不臭。”又“瞽叟妻曰握登,见大虹,意感而生舜于姚墟,故姓姚氏,字都君,家本冀州。其母早死,瞽叟更娶,生象傲,而父顽母嚣,感欲杀舜。舜能和谐,大杖则避,小杖则受,年二十始以孝闻,尧以二女娥皇女英妻之。耕于历山之阳,耕者让畔;渔于雷泽,渔者让渊;陶于河滨,陶者器不窳;尧于是乃命舜为司徒太尉,试以五典,举八凯八元,四恶除而天下咸服。遂纳于大麓,烈风雪雨弗迷,尧乃命舜代己摄政。”

"乐圣永无忧":人们享乐于圣朝,仿佛永远没有忧愁。

# 乐圣:享乐于圣朝而永无忧患。

"秋风紧":秋风正紧,

"平碛雁行低":沙漠中大雁正向南飞,在天地相接处感觉大雁飞的很低,

"阵云齐":战阵延绵如云,整齐排列。

# 阵云齐:云层低压。齐:平,与天际相齐,低压之义。

"萧萧飒飒":大漠中各种声音响起,

# 飒飒:风声。,萧萧:动摇的样子。

"边声四起":边境的战争的声音四处响起,

# 边声:边防线上的声响,即指角、鼓、马嘶、风吼之类的声音。

"愁闻戍角与征鼙":愁苦中听到了戍边的号角和征战的鼓声。

# 鼙:古代军中的小鼓,又称“骑鼓”。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角:画角,军号之类的乐器。

"青冢北":青冢北面,

# 青冢:汉代王昭君之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二十余里。昭君死,葬黑河南岸。今冢高三十余米,有土阶可登。据传说,塞草皆白,惟此冢独青。或曰,朝暮有愁云怨雾复冢上。近人张相文《寒北纪游》说:“塞外多白沙,空气映之,凡山林村阜,无不黛色横空,若泼浓墨。昭君墓烟霭蒙笼,远见数十里外,故曰青冢。”可见墓有青草愁云之说,实力附会。杜甫《咏怀古迹》诗:“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黑山西":黑山西面。

# 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以北,又名杀虎山。

"沙飞聚散无定":飞沙时起时落,

"往往路人迷":常常让行人迷路。

"铁衣冷":战士们穿着冰冷的铠甲,

# 铁衣:征戍将士所穿铠甲,用来掩护身体,防备兵器所伤,多用金属片或皮革制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

"战马血沾蹄":战马的蹄子上沾染着被杀敌人的鲜血。

"破蕃奚":攻破蕃奚。

# 蕃奚:多指西北方少数民族。奚:古代少数民族之一,匈奴别种,南北朝称“库莫奚”,分布在西拉木伦河流域,从事游牧。杜甫《悲青坂》诗:“黄头奚儿日向西,数骑弯弓敢弛突。”《旧唐书·北狄列传》:“其国胜兵三万余人,分为五部,好射猎,逐水草,无常居。”

"凤凰诏下":皇帝下诏,

# 凤凰诏:天子的文告。凤皇,即“凤凰”。古代皇帝的诏书要由中书省发,中书省在禁苑中凤凰池处,故称“凤凰诏”,又称“凤诏”。李商隐《梦令狐学士》诗:“右银台路雪三尺,凤诏裁成当直归。”

"步步蹑丹梯":士兵踏着丹梯准备受赏。

# 蹑丹梯:踏着朝廷前的阶梯而进。指立边功后受诏回朝朝拜君王。蹑:踩踏。丹梯:又称“丹墀”,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张衡《西京赋》:“青琐丹墀。”又谢朓《敬亭山》诗:“要欲追奇趣,即此陵丹梯。”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甘州遍》是五代词人毛文锡创作的两首词,采用同一词牌却呈现截然不同的题材与风格。《甘州遍·春光好》以春日游乐为主题,描绘贵族公子骑马携弓、寻芳宴饮的繁华景象,通过丝竹歌舞和“尧年舜日”的赞颂,展现太平盛世的闲适氛围,语言明快,画面富丽。而《甘州遍·秋风紧》则转向边塞征战,以“秋风紧”“阵云齐”等意象渲染大漠肃杀之气,描写将士铁衣染血、沙场迷途的艰辛,最终以凯旋受赏作结,苍凉中透出豪壮,突破了花间词常见的柔媚风格,成为早期边塞词的代表。两词虽同属小令,但一写承平之乐,一抒戍边之慨,对比鲜明。这组作品题材创新,尤其边塞词对宋代同类创作有先导意义,其格律严谨,语言质朴,在五代词中有一定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词人

毛文锡(?~?),五代词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十四岁登进士第,唐时入仕,后仕前蜀,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因事被贬,后复起用,官至判枢密院事,进司徒,贬茂州司马。毛文锡精通音律,能诗善词。其词多为供奉内廷时作,善以景写情,多写歌舞的香艳之词。他是唐五代文人中最早写边塞词的作者,其《甘州遍》写边塞征战,场面开阔,凄厉苍茫,开北宋边塞词先声。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云:“文锡词大致匀净”。代表作品有《太平寰宇记》《事类赋》《宣和北苑茶录》《全芳备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公元922年,契丹主耶律阿保机率军南下进攻定州,李存勖出兵迎战,大破契丹,迫其撤退出境。923年,李存勖建立后唐,925年灭前蜀,毛文锡在蜀亡后随蜀主归降。此词当作于李存勖击退契丹之战之后,用以歌颂其军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甘州遍》是一首组词,其中《甘州遍・春光好》作为咏春词,描绘了春日明媚的风光、贵族闲游宴乐的场景,营造出繁华热闹的氛围,表达了对春光与盛世的喜爱赞美之情;《甘州遍・秋风紧》作为边塞词,描写了边塞荒寒的景象与战争的惨烈场面,体现了将士们的复杂情感,抒发了作者对战乱的深沉感慨。全组词通过不同题材的对比,展现了多样的生活图景与情感内涵。

2. 写作手法

侧面描写:上片“春光好,公子爱闲游,足风流。金鞍白马,雕弓宝剑,红缨锦襜出长楸”,展现了春意盎然的甘州风光:人们脱去冬衣,踏春而行;白马驰骋草原,叫卖宝剑之声此起彼伏,街巷店铺也换上了华美的绸缎装饰。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细节,从侧面勾勒出一个安定和谐、欣欣向荣的社会图景,为全词的颂扬基调奠定了基础。渲染:“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这里通过“边声”的描写进行渲染,将风声、雨声、虫鸣、马嘶、人喊等自然与人事之声交织在一起,营造出紧张悲凉的氛围。这种声音的渲染,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突出了征战时生死搏杀的惨烈,使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压抑与悲壮。衬托:正衬。“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因为青冢和黑山均地处塞外边陲,边风强弱多变,致使飞沙“聚散无定”。在弥天风沙中行走,最容易迷失方向。这种恶劣而又奇特的自然现象,是中原和江南所没有的,它进一步衬托出了兵士们戍边的艰辛和劳苦。

3. 分段赏析

《甘州遍·春光好》词的上片描绘了对春日风光的总体印象。上片以“春光好”开篇,直接点明时节,奠定全词明快基调。“公子爱闲游”点出主人公身份与行为,一个“足风流”总括其气度,暗示贵族生活的优渥与恣意。随后“金鞍白马”四句具体铺陈游春装备:金鞍雕饰华贵,白马衬托身份,雕弓宝剑显英武之气,红缨锦襜写服饰鲜丽,“出长楸”则暗用曹植《名都篇》典,指代驰骋于贵族游乐之地。这些生动的场景,勾勒出一幅色彩浓烈的春日行乐图,通过器物之精、衣饰之美,勾画出一个安定、繁荣、和谐的社会图景,为全词的赞颂之意奠定了情感基调。下片转入宴饮场景。“花蔽膝”写落花纷飞沾衣,暗藏踏春时与自然亲近之趣;“玉衔头”以花枝缀冠的细节,表现公子们纵情享乐的恣意。“寻芳逐胜欢宴”承上启下,既呼应上片游春,又引出丝竹宴乐,“不曾休”强调歌舞升平之盛。高潮处“美人唱揭调是甘州”,以边地曲调《甘州》入宴,既点题又暗含对朝廷功德的颂扬,“醉红楼”三字则凝练传递出醉眼迷离的欢宴氛围。末二句“尧年舜日”以古圣王时代喻当世太平,“乐圣永无忧”直抒对朝廷的称颂,虽显程式化,却符合五代词应制之作的常见结法。处处洋溢着从容与闲适,反映出社会的安定与人民生活的安乐无忧,也由此表现出对清明政治、太平盛世的由衷赞美。《甘州遍·秋风紧》词的上片一开始便点明时间、地点与事件:“秋风紧,平碛雁行低,阵云齐。”其中“平碛雁行低”的“低”字,并非实写雁飞得低,而是因沙漠空旷辽阔、天与地相连,使雁阵掠空而过时,在视觉上仿佛贴地而飞。前三句结尾之字“紧”、“低”、“齐”,皆精炼有力,营造出战争将起的紧张气氛。“萧萧飒飒,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一句,写尽边地声响:既有风雨虫鸣等自然之音,也有马嘶人喊等军旅之声,尤其那凄厉的号角与震耳的战鼓,使人感受到生死鏖战的紧迫。对“边声”的描写,运用了层层渲染的手法,最终凝成一句“愁闻戍角与征鼙”,一个“愁”字点出全篇情绪。愁本属抽象,但通过视觉中的“平碛”“雁行”“阵云”和听觉中的“边声”“戍角”“征鼙”加以具象化,使这份愁绪具体饱满。它也悄然将前文各景物与情绪贯穿,使整段描写浑然一体,情景交融。下片承接上意,描绘征戍生活之艰辛:“青冢北,黑山西。沙飞聚散无定,往往路人迷。”青冢与黑山地处塞外,多被用作北方边地的象征,此处亦非实指。边地气候恶劣,风沙骤起,瞬间可天昏地暗,又倏然风息日出。沙飞如云,聚散无定,行旅其间,极易迷失方向。这种中原少有的自然景象,更加衬托出戍边将士的艰苦与困顿。末句写道:“铁衣冷,战马血沾蹄,破蕃奚。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深秋时节,将士身披冰冷铠甲,驰骋沙场,奋勇杀敌。敌军接连败退,纷纷倒毙沙场,不仅将士血染征袍,连战马奔行之间,蹄上亦沾满鲜血。“蕃奚”泛指北方来犯之敌,词中写将士浴血奋战,大破敌军,立下赫赫战功。紧接着,“凤凰诏下,步步蹑丹梯”描绘了建功之后即将受到朝廷褒奖的场景。既可理解为将士荣归之时,朝廷下诏奖赏,正缓步登上宫殿之阶;也可理解为对将士未来功成受赏的美好期许。无论实写还是想象,皆蕴含着强烈的鼓舞意味,体现了词作对将士英勇奋战的赞美与激励。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丽藻沿于六朝,然一种霸气,已开宋元间九种三调门户。”确实是为巴蜀小王朝歌功颂德之词。

元汤显祖

# 结以功名,鼓战士之气。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

# 描写边塞荒寒景象颇佳。词亦无死声。佳作也。

清李冰若《花间集评注·栩庄漫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钟离权《赠吕洞宾》

下一篇:唐·吕洞宾《水龙吟·目前咫尺长生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