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ēng
lòu
·
·
chūn
lán

朝代:唐作者:毛文锡浏览量:1
chūn
lán
chūn
hèn
qiè
huā
wài
zi
guī
yuè
rén
jiàn
mèng
nán
píng
hóng
shā
diǎn
dēng
piān
yuàn
bié
shì
fāng
jié
tíng
xià
dīng
xiāng
qiān
jié
xiāo
sàn
xiǎo
xiá
huī
liáng
jiān
shuāng
yàn
fēi

译文

春的深夜静静的,春的思愁绵绵不绝,花丛外杜鹃鸟的声声啼叫,似在挽留西去的残月。相思的人不见踪影,相思的梦也难成,我那孤独的心,如红纱罩里的一点残灯。最恨的是这时分别,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阶下的丁香花繁叶茂,每一朵都似同心结。夜雾渐渐地飘散,朝霞在天边灿烂,梁间呢喃着亲亲的细语,飞来了一双春天的燕。

逐句剖析

"春夜阑":春的深夜静静的,

# 春夜阑:春夜将尽。阑,尽。

"春恨切":春的思愁绵绵不绝,

# 切:急切,这里有绵绵不觉之意。,春恨:春日的思愁。

"花外子规啼月":花丛外杜鹃鸟的声声啼叫,似在挽留西去的残月。

# 子规: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人不见":相思的人不见踪影,

"梦难凭":相思的梦也难成,

# 难凭:无所依托。

"红纱一点灯":我那孤独的心,如红纱罩里的一点残灯。

"偏怨别":最恨的是这时分别,

"是芳节":在春暖花开的季节,

# 芳节:百花盛开时节,犹言春天时节。

"庭下丁香千结":阶下的丁香花繁叶茂,每一朵都似同心结。

# 丁香千结:此处谓固结不开,犹人之愁固结不解。千,一作“半”。

"宵雾散":夜雾渐渐地飘散,

# 宵雾:夜雾。

"晓霞晖":朝霞在天边灿烂,

# 晖:光辉灿烂,一作“辉”。

"梁间双燕飞":梁间呢喃着亲亲的细语,飞来了一双春天的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更漏子·春夜阑》是五代词人毛文锡所作的一首词,主题为女子的相思怨情。上片描绘春夜女子因思念之人不见、梦亦难成而满心悲切,子规啼月、孤灯相伴更添孤寂;下片写清晨时分,丁香千结、双燕比翼,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怨情之深。全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将女子相思的愁苦与哀怨,表达得含蓄而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词人

毛文锡(?~?),五代词人。字平珪,高阳(今属河北)人。十四岁登进士第,唐时入仕,后仕前蜀,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等职,因事被贬,后复起用,官至判枢密院事,进司徒,贬茂州司马。毛文锡精通音律,能诗善词。其词多为供奉内廷时作,善以景写情,多写歌舞的香艳之词。他是唐五代文人中最早写边塞词的作者,其《甘州遍》写边塞征战,场面开阔,凄厉苍茫,开北宋边塞词先声。清沈雄《古今词话·词评》云:“文锡词大致匀净”。代表作品有《太平寰宇记》《事类赋》《宣和北苑茶录》《全芳备祖》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女子相思怨情的词。词中描绘闺中少妇在春夜思念远人的情景,借子规啼叫、孤灯、丁香结、双燕等景象,细腻展现她从夜晚到天明的孤寂心绪,抒发了深切的离情别绪与难以排遣的春思春愁。

2. 写作手法

以动写静:“花外子规啼月”,以鸟声烘托岑寂,思妇在静夜里听到鸟声,更容易勾起孤寂之感,无法排遣心中的春情和春思、春愁和春恨。

3. 分段赏析

“春夜阑,春恨切”,短短六个字,就把时间定格在春夜将尽的时刻,也将“春恨”的情绪毫无保留地抛了出来。春日本该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季节,可此刻夜色渐深,思念如同潮水,随着时间流逝愈发汹涌,这一句直接为整首词定下了浓郁的愁绪基调。“花外子规啼月”,寂静的春夜里,子规在花丛外对着月亮一声声啼叫。本就孤身一人的思妇,听到这鸟声,心里的孤寂感瞬间被勾起。子规那“不如归去”的叫声,更像是在她耳边催促,让她对情人的归来充满了期盼。这里用鸟声来衬托环境的寂静,以动写静,反而让孤独的氛围更加浓厚。“人不见,梦难凭,红纱一点灯”,思妇心心念念的人不在身边,连在梦里见上一面都成了奢望。她只能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对着红纱笼罩的一盏孤灯发呆。昏暗摇曳的灯光,映照着她落寞的身影,“孤灯”这个意象,把她的寂寞、无助展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能让人看到她眼中的失落与无奈。“偏怨别,是芳节”,美好的春日,本应是与爱人共享的时光,可此刻她却只能独自品味离别的苦涩,怨恨之情愈发浓烈。“庭下丁香千结”,目光转向室外,庭院里的丁香花,花蕾密密麻麻地聚在一起,就好似思妇心中那数不清、解不开的愁绪。古往今来,丁香结常被用来比喻愁思,这里也不例外,生动地表现出思妇被离愁和春愁紧紧束缚的痛苦模样。“宵雾散,晓霞晖,梁间双燕飞”,思妇就这样一夜未眠,眼睁睁看着夜里的雾气慢慢消散,天边泛起了霞光。此时,梁间的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本该是温馨和谐的画面,可落在思妇眼里,却成了扎心的存在。双燕的亲密与她的形单影只形成了强烈反差,不仅没能缓解她的相思之苦,反而让她的孤寂感如潮水般再次涌来,心中的春思春愁也变得更加难以排解。整首词巧妙地借助各种景物,将思妇的离情别绪、春恨春愁,一层一层细腻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同身受那份深深的思念与哀愁。

4. 作品点评

词人巧妙运用子规、纱灯、丁香、双燕等景象,它们既是眼前实景,又超越物象本身,成为承载愁情的象征。啼叫的子规、昏黄的纱灯、郁结的丁香、翩飞的双燕,这些具体的画面,将无形的思念与哀愁变得可感可触。词人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细腻笔触将闺中少妇的孤独与深情娓娓道来,让情感表达含蓄而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红纱一点灯”,真妙。我读之不知何故,只是瞪目呆望,不觉失声一哭。我知普天下世人读之,亦无不膛目呆望失声一哭也。“红纱一点灯,五字五点血。”

清陈廷焯《云韶集》

# 上阕言春夜之怀人。质言之,人既不见,虚索之梦又无凭,则当前相伴,惟此一点纱灯,照我迷离梦境耳。下I阕言春日之怀人,霞明雾散,见燕双而人独也。

近代俞陛云《五代词选释》

# 文锡词质直寡味,如此首之婉而多怨,绝不概见,应为其压卷之作。

清李冰若《栩庄漫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孙鲂《牡丹》

下一篇:唐·李颀《寄焦炼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