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唐作者:李冶浏览量:1
jīng
shí
wèi
jià
què
xīn
luàn
zòng
héng
kàn
yún
huán
sàn
gèng
niàn
róng
xuān
xíng
xuǎn
jīng
zuò
yáng
xiàn
huā
kōng
jiàn
qīng
shān
sān
liǎng
diǎn

译文

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嫁出去,我的心绪杂乱交错,十分烦乱。已经看到自己鬓边的头发散乱,更不由得想到树木的枯萎和繁荣。战鼓喧闹着进行征兵选将,旌旗在座位的旁边飘拂。看不到如河阳县那样处处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只能空自望着那远处的青山,不过只有三三两两的几点罢了。

逐句剖析

"经时未架却":这么长的时间过去了还没有嫁出去,

"心绪乱纵横":我的心绪杂乱交错,十分烦乱。

# 心绪乱纵横:旧注:季兰五六岁时,其父抱于庭,令咏蔷薇云云。父恚曰:“必失行妇也。”后竟如其言。

"已看云鬟散":已经看到自己鬓边的头发散乱,

"更念木枯荣":更不由得想到树木的枯萎和繁荣。

"鞞鼓喧行选":战鼓喧闹着进行征兵选将,

"旌旗拂座隅":旌旗在座位的旁边飘拂。

"不睹河阳一县花":看不到如河阳县那样处处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空见青山三两点":只能空自望着那远处的青山,不过只有三三两两的几点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句》是中唐诗人李冶所作的诗作。此诗通过不同情境的描绘展现复杂情感。前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以谐音双关手法,含蓄表达女子因婚姻之事而产生的烦乱心绪;“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则通过鬓发散落的细节刻画与对草木兴衰的联想,烘托出女子的憔悴与对人生的感慨。“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勾勒出战争的喧嚣场景,反映出诗人对战乱的忧虑。“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运用典故,将对往昔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眼前空寂的青山相对照,抒发了因战乱而产生的怅惘哀怨之情。全诗以细腻笔触与含蓄手法,生动展现了特定情境下人物的内心世界与时代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金元时期数学家、史学家

李冶(1192~1279),金元时期数学家、史学家。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人,生于大兴(今北京)。正大进士,后任钧州(今河南禹州市)知事。李冶的研究包括数学、文学、历史、天文、哲学、医学等多方面。他与秦九韶、杨辉和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其一生著述很多,除《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外,晚年又整理了自己多年的笔记,写成了《泛说》《敬斋古今黈》。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两句以直白的语言吐露心境,“经时”点明时间之久,“未架却”表面写物件未完成搭建,实则谐音“未嫁却”,巧妙双关,委婉道出女子因婚姻之事久久未能如愿,导致心绪如乱麻般纷杂,奠定了全诗愁绪萦绕的基调;“已看云鬓散,更念木枯荣”,前句通过描写女子无心梳理、鬓发散落的细节,直观展现其心绪不宁、慵懒憔悴之态,后句由自身联想到树木的枯荣变化,以自然的兴衰更替寄托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借景抒情,使情感表达更为深沉。“鞞鼓喧行选,旌旗拂座隅”两句描绘了战争场景,“鞞鼓”“旌旗”等意象渲染出战争的紧张氛围,“喧”字生动地表现出鼓声震天、行军选拔时的喧闹嘈杂,“拂”字则细腻勾勒出旌旗飘扬、掠过座旁的动态画面,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身处战乱的不安与无奈;“不睹河阳一县花,空见青山三两点”,“河阳一县花”用潘岳为河阳县令时遍植桃花的典故,暗喻美好的治理与生活景象,“不睹”与“空见”形成鲜明对比,既表达了诗人对往昔安宁美好生活的怀念与向往,又通过眼前寥寥青山的空寂景象,抒发了因战乱而不得见理想情景的怅惘、哀怨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伍乔《庐山书堂送祝秀才还乡》

下一篇:唐·张说《三月闺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