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近至远东西":最近也是最远的是东与西,
# 东西:指东、西两个方向。,至:最。
"至深至浅清溪":最深也是最浅的是清澈的溪流。
"至高至明日月":最高也是最明亮的是太阳和月亮,
"至亲至疏夫妻":最亲近也是最生疏的是夫妻。
# 疏:生疏,关系远,不亲近。
金元时期数学家、史学家
李冶(1192~1279),金元时期数学家、史学家。字仁卿,号敬斋,真定栾城(今河北石家庄市栾城区)人,生于大兴(今北京)。正大进士,后任钧州(今河南禹州市)知事。李冶的研究包括数学、文学、历史、天文、哲学、医学等多方面。他与秦九韶、杨辉和朱世杰并称为“宋元数学四大家”。其一生著述很多,除《测圆海镜》《益古演段》外,晚年又整理了自己多年的笔记,写成了《泛说》《敬斋古今黈》。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哲理题材的绝句,描绘了东西方位、清溪深浅、日月高度明亮以及夫妻关系等现象,体现了事物的相对性和复杂性,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借自然现象和夫妻关系等景象,写出了事物的矛盾统一与人生的复杂况味。
2. 分段赏析
开篇“至近至远东西”,看似简单的表述,实则蕴含着质朴而深刻的哲理。东与西作为相对的方位,广泛存在于地球之上(南北极除外)。任意两个物体,只要不是单纯的南北走向,便必然存在东西之分。从距离上看,它们可以近到彼此相邻,近乎毫无间隔,此为“至近”;若方向相反,那距离又可延伸至无穷远,此乃“至远”。“至近”与“至远”这一对看似矛盾的概念,在“东西”这一方位范畴中得到了统一,体现出鲜明的辩证法思想。“至深至浅清溪”一句,将目光投向自然中的清溪。与波澜壮阔的江河湖海不同,清溪清澈透明,一眼便能望到水底,其“浅”显而易见,这是溪流的显著特征。然而,当水流舒缓,宛如清池时,它又呈现出别样的景致:能够倒映云鸟,容纳星月,天光云影共徘徊,让人难以确切估量其深度,故而又有“深”的表象。前一句揭示了事物远近的相对性,而此句则展现了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属于辩证法的不同层面。而且,这一现象极易让人联想到复杂多变的世态人情。这两句诗,皆为末句的出现起到了铺垫与引发的作用。“至高至明日月”,从常理来讲,站得越高,视野越开阔,对日月的感知也就越清晰。日月高悬天际,遥远而神秘,这是众人皆知的浅显道理。从科学角度剖析,“高”由天体与地球的相对距离决定,太阳与月亮在这方面存在差异;“明”指天体发光强度,月亮依靠反射太阳光发亮,与太阳本身的发光更是不同。不过,在人们的日常感知中,往往将日月同视为光明的象征,这种习惯在诗歌创作中也无可厚非。从诗歌结构上看,此句有着独特的作用。若全诗皆是警句,读者理解起来会颇为费力。而在警句之间穿插这样一个相对平实的句子,能够舒缓读者的思维紧张度,调节阅读节奏,使读者在思维的张弛间更好地理解诗意,为全诗增添了独特的韵味,也为引出下句埋下伏笔。“至亲至疏夫妻”堪称全诗的点睛之笔,饱含着对人间情感的深刻洞察。夫妻关系,在人世间最为特殊。他们既可以在情浓时许下生死与共的誓言,彼此依赖、相互扶持;却也可能在矛盾激化时,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这句诗深刻揭示了夫妻关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远超一般情诗的抒情表意,是对情爱关系入木三分的精准概括,成为流传千古的至理名言。
3. 作品点评
与常规遵循起承转合结构的诗歌不同,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极为淡雅。其文字质朴直白,恰似唐代诗僧王梵志的诗作一般,通俗如日常话语。然而,在这份平淡之中,却蕴含着令人称奇的绝妙之处。
# 字字至理,第四句尤是至情。
明钟惺《名媛诗归》
# 六字出自男子之口,则为薄幸无情;出自妇人之口,则为防微虑患。大抵从老成历练中来,可为惕然戒惧(末句下)。
清黄周星《唐诗快》
上一篇:唐·贾岛《三月晦日赠刘评事》
下一篇:唐·白居易《种白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