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n
hu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yǒu
jiē
yīn
miè
kuí
zàn
tóng
zòng
huān
zhōng
zuò
zhuǎn
yòu
chéng
kōng
huā
shēng
yǎn
zhú
guò
fēng
gèng
xún
chù
niǎo
yìn
kōng
zhōng

译文

世间万物的兴起都是因为它终将灭亡,没有长久分离而不短暂聚合的。人生的欢乐最终都会化作悲伤,痛苦之后也往往变为虚无。事物的出现如同眼中依次绽放的花朵般虚幻,消逝又如同风中的蜡烛转瞬即逝。当一切消逝后,便再也无处寻觅,就像鸟儿飞过天空,只留下痕迹却难以追寻。

逐句剖析

"有起皆因灭":世间万物的兴起都是因为它终将灭亡,

"无暌不暂同":没有长久分离而不短暂聚合的。

"从欢终作戚":人生的欢乐最终都会化作悲伤,

"转苦又成空":痛苦之后也往往变为虚无。

"次第花生眼":事物的出现如同眼中依次绽放的花朵般虚幻,

"须臾烛过风":消逝又如同风中的蜡烛转瞬即逝。

# 烛:一作竹。

"更无寻觅处":当一切消逝后,便再也无处寻觅,

"鸟迹印空中":就像鸟儿飞过天空,只留下痕迹却难以追寻。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观幻》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白居易一生经历丰富,其诗歌题材广泛,反映社会现实、描绘个人情感以及蕴含人生哲理的作品皆有。此诗便是他对世间万物变化规律深入思考的结晶,以简洁而深刻的文字,展现出诗人对生命、生活的哲学认知,从独特视角揭示了事物的无常本质,体现了他在人生阅历积累下对世界的洞察。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比喻:“次第花生眼,须臾烛过风”运用了比喻手法。将世间事物的出现比作“花生眼”,形象地表现出事物产生时如同眼中突然出现花朵般虚幻不实;把事物的消逝比喻成“烛过风”,须臾之间便消失不见,生动地展现出事物变化的迅速和无常。通过这些比喻,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以景结情:尾句“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描绘了鸟儿飞过天空,只留下痕迹却难以寻觅的画面。表面是写景,实则借这一景象表达出世间万物消逝后无迹可寻的虚无感,以景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对人生虚幻的感慨,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使诗歌的韵味更加悠长。

2.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直接点明世间万物的存在与消逝的辩证关系。任何事物的兴起都伴随着它最终的灭亡,没有长久分离而不短暂聚合的。这两句诗奠定了全诗对事物无常变化探讨的基调,展现出诗人对世界本质的深刻认知。颔联进一步将视角转向人生的情感体验。人生中的欢乐最终往往会转变为悲伤,痛苦之后也常常化为虚无。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经历的总结,更是对普遍人生境遇的一种概括,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起伏无常,让读者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捉摸。颈联诗人运用精妙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事物的生灭变化。事物的出现如同眼中依次绽放的花朵,看似美好却虚幻不实;而消逝又如同风中的蜡烛,转瞬即逝。这两句诗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到世间万物的无常本质。尾联诗人以鸟迹印在空中这一景象作结。鸟儿飞过天空,只留下短暂的痕迹,随后便无处寻觅。这一景象象征着世间万物消逝后的虚无,呼应了前文对事物无常的论述,进一步强化了诗歌的主题,让读者在对这一画面的回味中,深深体会到人生的虚幻与短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陈去疾《忆山中》

下一篇:唐·武则天《赠胡天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