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īn
chūn
jiāng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gān​​
cháo
wèi
yìng
shī
湿
dòng
chū
xiāo
fěn
piàn
zhuāng
méi
duǒ
jīn
shuā
liǔ
tiáo
tóu
xīn
绿
shuǐ
yàn
chǐ
齿
xiǎo
hóng
qiáo
guài
shēng
suì
chūn
lái
jiāo

译文

江浦岸干,潮水还没涨起来,堤岸潮湿,冻冰刚刚消融。粉色花瓣装点着梅花苞,金色嫩芽像画笔描过柳枝条。江水像鸭头般泛起新绿,像雁齿般排列的小巧红桥。别奇怪马饰碰撞声细碎,春天到了,官员的车马多矫健。

逐句剖析

"浦干潮未应":江浦岸干,潮水还没涨起来,

# 浦:水边。

"堤湿冻初销":堤岸潮湿,冻冰刚刚消融。

"粉片妆梅朵":粉色花瓣装点着梅花苞,

"金丝刷柳条":金色嫩芽像画笔描过柳枝条。

# 刷:梳理。

"鸭头新绿水":江水像鸭头般泛起新绿,

# 鸭头:鸭头毛呈绿色。

"雁齿小红桥":像雁齿般排列的小巧红桥。

# 雁齿:指小桥台阶如雁行排列整齐。

"莫怪珂声碎":别奇怪马饰碰撞声细碎,

# 碎:细碎。,珂:马勒头的玉石类装饰。

"春来五马骄":春天到了,官员的车马多矫健。

# 骄:马高大健壮。,五马:太守车驾的代称。汉时太守出行,以五马驾车。州刺史相当于郡太守,故亦称五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新春江次》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担任杭州刺史时所作的五言律诗,描绘了钱塘江畔冬春交替时的初春景致。全诗以冻土刚消融的江岸为背景,借助“粉片妆梅”“金丝拂柳”“鸭头绿水”“雁齿红桥”等意象,运用比喻手法与粉、金、绿、红的色彩搭配,勾勒出一幅明媚的春日图景。前六句从潮水未到的整体视角,逐渐过渡到梅花缀满粉瓣、柳丝垂下金芽的细致刻画,尾联以刺史骑马游春作结,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气息融合在一起,流露出对初春生机的喜悦之感。诗中“珂声碎”“五马骄”隐含着仕途相关的意味,形成了景中含情的艺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大致创作于长庆四年(824年),当时白居易正在杭州任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写景诗。描绘了新春时节江边的清新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与愉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中,以“粉片”喻梅花花瓣,“金丝”喻柳芽,既显花木色彩之鲜,又含春日娇态;“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用“鸭头”喻江水新绿,“雁齿”喻桥的排列,形象贴切,让江景与桥景更显生动,色彩对比也添画面明快感。意象组合:“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以“浦干”“潮”“堤湿”“冻初销”组合,勾勒江边早春整体环境,透出冬去春来的气息;“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与“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从近景花木到远景江桥,意象由细至阔,共同构成完整春景;末联“珂声”“五马”则将人文意象融入自然,让景与情交融,尽显春日生机与喜悦。

3. 分段赏析

首联“浦干潮未应,堤湿冻初销”,开篇两句勾勒出江边早春的景象。江浦的岸滩还很干爽,潮水尚未上涨;堤岸带着潮湿的水汽,冻结的冰面刚刚开始消融。这两句从大处着眼,写出了冬春交替时的自然变化,为全诗奠定了清新、生机初显的基调。颔联“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紧接着聚焦于近处的花木。粉色的花瓣点缀在梅花的花苞上,像精心妆扮过一般;柳枝条上抽出了金色的嫩芽,仿佛是用画笔轻轻刷过的痕迹。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梅花与柳条的早春姿态描绘得细腻鲜活,尽显春日的娇美与生机。颈联“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视线转向开阔的江景与桥梁。江水泛起像鸭头羽毛般鲜嫩的绿色,小巧的红色桥梁像大雁的牙齿一样排列着。“鸭头”“雁齿”的比喻形象贴切,色彩上“绿”与“红”相互映衬,画面明快鲜亮,展现出春日江边的秀丽风光。尾联“莫怪珂声碎,春来五马骄”,最后两句由景及人。不要奇怪马身上的玉饰碰撞出细碎的声响,春天来了,官员的车马也显得格外矫健昂扬。这两句将人的活动融入春景之中,既写出了春日里人们的精神面貌,也暗含了诗人对初春生机的欣悦,让整首诗的意境更加丰满。

4. 作品点评

全诗皆在写景,然景致之中自有情感蕴含。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钱起《省中春暮酬嵩阳焦道士见招》

下一篇:唐·温庭筠《太液池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