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g
liǎ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sān
xiá
chuán
chù
shuāng
zhuàng
mén
tiān
yóu
shí
chuān
穿
shuǐ
yún
gēn
náo
jué
rán
jiāo
lóng
zhái
zūn
dōng
jìn
chóu
wèi
chē
fān

译文

三峡的传说流传在何处?是那瞿塘峡的双崖构筑了如此雄壮的门户。山崖高耸仿佛与天际相接,石色依旧清晰可辨,江水从山崖间穿过,云根(指山崖的根部或云雾缭绕的山脚)若隐若现。这里栖息着古老的猿猴(猱玃),它们的须髯如古木般苍老,而蛟龙则在这深邃的窟宅中尊享尊贵。即便是太阳神羲和驾着神车(日车)在冬天行进,也会因为畏惧触崖而绕行,担心日车会在此翻覆。

逐句剖析

"三峡传何处":三峡的传说流传在何处?

"双崖壮此门":是那瞿塘峡的双崖构筑了如此雄壮的门户。

"入天犹石色":山崖高耸仿佛与天际相接,石色依旧清晰可辨,

"穿水忽云根":江水从山崖间穿过,云根(指山崖的根部或云雾缭绕的山脚)若隐若现。

"猱玃须髯古":这里栖息着古老的猿猴(猱玃),它们的须髯如古木般苍老,

"蛟龙窟宅尊":而蛟龙则在这深邃的窟宅中尊享尊贵。

"羲和冬驭近":即便是太阳神羲和驾着神车(日车)在冬天行进,

# 冬:一作骖。

"愁畏日车翻":也会因为畏惧触崖而绕行,担心日车会在此翻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瞿塘两崖》是杜甫游览瞿塘峡时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瞿塘峡两崖的雄伟、险峻和惊险描绘得淋漓尽致。全诗语言精炼、意蕴深远,既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也寓含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佳作,更是一首充满人文关怀和哲理思考的诗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夸张:杜甫在诗中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瞿塘峡两崖的雄伟、险峻描绘得淋漓尽致。例如,“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一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将山崖的高耸入云和江水穿崖而过的景象描绘得生动而逼真。寓情于景:诗人在描绘瞿塘峡两崖的自然景观时,也寓含了自己的情感。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命力量的赞叹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都融入了诗中。例如,“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一句,诗人以问句开篇,既表达了对三峡传说的好奇,也通过对“双崖壮此门”的描绘,表达了对瞿塘峡两崖雄伟壮观的赞叹之情。对比: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例如,“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一句,诗人以猱玃和蛟龙来衬托瞿塘峡两崖的险峻。猱玃的须髯古老,说明它们在此栖息已久。

2. 分段赏析

首联“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诗人开篇即问三峡的传说流传在何处,紧接着以“双崖壮此门”描绘出瞿塘峡两崖的雄伟壮观,如同天然的大门一般。颔联“入天犹石色,穿水忽云根。”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瞿塘峡两崖的高峻。山崖高耸入云,仿佛与天相接,石色依然清晰可辨;江水从山崖间穿过,云根(指山崖的根部)若隐若现,增添了神秘感。颈联“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诗人以猱玃(一种猿猴)和蛟龙来衬托瞿塘峡两崖的险峻。猱玃的须髯古老,说明它们在此栖息已久;蛟龙则被视为尊贵的生物,其窟宅自然也是非同凡响。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瞿塘峡两崖的奇崛和雄奇。尾联“羲和冬驭近,愁畏日车翻。”诗人以神话中的羲和(太阳神的车夫)和日车(太阳)作为结尾,设想即使是羲和驾着神车行走,都会畏惧触崖而绕行。这一夸张的想象,进一步烘托了瞿塘峡两崖的惊险和令人敬畏。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赠嵩山焦炼师》

下一篇:唐·杨衡《九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