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室凌青天":嵩山的太室山与少室山相携高凌青天,
"三花含紫烟":少室山上的贝多树一年可开三次花,紫烟氤氤。
"中有蓬海客":山中有蓬莱海上仙客,
"宛疑麻姑仙":宛如麻姑仙女。
"道在喧莫染":大道在心,喧尘莫染,
"迹高想已绵":心迹高韬,浮想联翩。
"时餐金鹅蕊":饥时就餐桂花的金鹅蕊,
# 鹅蕊:一作蛾药。
"屡读青苔篇":闲暇时每每精读青苔纸写的道书。
# 青:一作古。
"八极恣游憩":宇宙八极恣意游憩,
"九垓长周旋":长在天宫九垓交际周旋。
"下瓢酌颍水":一瓢饮尽颍河水,
"舞鹤来伊川":身骑舞鹤来到伊川。
"还归空山上":晚上还归空山去,
"独拂秋霞眠":身披秋霞独眠。
"萝月挂朝镜":明月如鸾镜挂在女萝藤间,
"松风鸣夜弦":夜晚松风呖呖如鸣琴弦。
"潜光隐嵩岳":潜影晦光隐居中岳嵩山,
"炼魄栖云幄":锻精炼魄栖息在云幄。
"霓裳何飘飖":霓裳飘飖,
# 飘飖:一作萎蕤。,裳:一作衣。
"凤吹转绵邈":凤声呖呖,绵绵不绝。
"愿同西王母":愿你与西王母一道,
"下顾东方朔":来看看我这个下谪人间的东方朔。
"紫书倘可传":如果焦炼师你可以收到我这封紫书,
"铭骨誓相学":我将铭心刻跟你学习仙道。
"嵩丘有神人焦炼师者":嵩山有位神奇的焦炼师,
"不知何许妇人也":没人知道她是哪里的人,
"又云生于齐梁时":又说她生于齐梁时期。
"其年貌可称五六十":她的年龄外貌看起来有五六十岁,
"常胎息绝谷":常常通过胎息法呼吸、断绝五谷,
"居少室庐":住在少室山的房屋里,
"游行若飞":行动时像飞一样,
"倏忽万里":瞬间就能行万里。
"世或传其入东海":世人有的传说她进入东海,
"登蓬莱":登上蓬莱仙岛,
"竟莫能测其往也":最终没人能推测她的去向。
"余访道少室":我到少室山访道,
"尽登三十六峰":登遍三十六座山峰,
"闻风有寄":听闻她的风采后有所感怀,
"洒翰遥赠":于是挥笔写此诗遥赠。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诗仙”
李白(701~762),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出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至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市)。李白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被后人誉为“诗仙”。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色彩,是屈原以来最具有个性特色和浪漫精神的诗人,达到了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代表作品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将进酒》《望庐山瀑布》等。有《李太白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访道诗。描绘了诗人寻访嵩山女道士不遇的经历,通过山中贝多花开、餐霞饮露的修行场景,以及八极遨游、鹤舞云间的仙家意象,表达了求仙访道的热切向往和未能得遇的怅惘之情。
2. 分段赏析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烟”这两句勾勒出嵩山的仙家气象。“二室”点明太室、少室两座主峰直插云霄的雄伟气势,“三花”特写贝多树一年三开的奇景,“紫烟”渲染出山间云雾缭绕的神秘氛围,为全诗奠定寻仙访道的基调。“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由实景转入人物联想。将山中隐士比作“蓬海客”,暗示其超脱尘世;又以“麻姑仙”作比,突出焦炼师作为女道士的仙姿道骨,两个典故的运用自然贴切。“道在喧莫染,迹高想已绵”展现修道境界。前句强调“心远地自偏”的修行真谛,后句“迹高”二字既实写山居之高,又暗喻修为之深,引发读者对隐者生活的无限遐想。“时餐金鹅蕊,屡读青苔篇”选取具体细节。以“金鹅蕊”代指山中清雅饮食,“青苔篇”暗喻石刻道经,一饮一读间,隐士清修生活的画面跃然纸上。“八极恣游憩,九垓长周旋”展开遨游想象。“八极”与“九垓”形成空间张力,配合“恣”“长”两个副词,将修道者与天地同游的自在表现得淋漓尽致。“下瓢酌颍水,舞鹤来伊川”两个动态特写。前者化用许由洗耳典故,暗含高洁之意;后者以“舞鹤”这一道教意象,勾勒出仙家飘然来去的风姿。“还归空山上,独拂秋霞眠”笔锋转回现实。“空山”暗示寻访未果,“独拂”的细节描写,将诗人怅然独眠的身影融入秋霞,意境苍茫。“萝月挂朝镜,松风鸣夜弦”夜景描写精妙。以“挂”字将藤萝间的月比作晨镜,用“鸣”字使松风化作夜弦,视听交融中营造出空灵静谧的修道氛围。“潜光隐嵩岳,鍊魄栖云幄”聚焦修行状态。“潜光”写其韬光养晦,“云幄”喻其居所超凡,炼魄的细节更凸显道家修炼特色。“霓裳何飘飖,凤吹转绵邈”仙家意象铺陈。霓裳羽衣的飘逸,凤箫声的悠远,共同构成一幅声色俱佳的仙境图卷。“愿同西王母,下顾东方朔”直抒求道心声。自比谪仙东方朔,期盼得遇西王母般的点化,典故运用既显虔诚,又暗含几分自嘲。“紫书傥可传,铭骨誓相学”结句郑重立誓。“紫书”代指道教秘传,“铭骨”强调求道决心,斩钉截铁的语气为全诗画上有力句点。
上一篇:唐·卢照邻《大剑送别刘右史》
下一篇:唐·杜甫《瞿塘两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