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āo
ná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nán
shù
míng
míng
jiāng
biān
gài
qīng
jìn
gēn
kāi
yào
jiē
zhì
máo
tíng
luò
jǐng
yīn
yóu
wēi
fēng
yùn
tīng
xún
cháng
jué
zuì
kùn
piàn
shí
xǐng

译文

这棵大楠树长得蓊蓊郁郁,在江边张开一把巨伞,颜色碧青。靠近它延伸的根开辟了药圃,紧接着它的枝叶建造起茅亭。日光斜射时树荫仍然连成一整片,微风吹过,枝叶鸣响得真动听。平日我喝酒感到十分醉困的时候,到这树下来躺片刻就能清醒。

逐句剖析

"楠树色冥冥":这棵大楠树长得蓊蓊郁郁,

# 冥冥:原义是昏暗。这里指幽深阴暗,是从效果上反映了楠树枝叶的浓密。

"江边一盖青":在江边张开一把巨伞,颜色碧青。

# 盖:巨伞。在这里是隐喻楠树树冠。

"近根开药圃":靠近它延伸的根开辟了药圃,

# 开:恳土也。

"接叶制茅亭":紧接着它的枝叶建造起茅亭。

"落景阴犹合":日光斜射时树荫仍然连成一整片,

# 落景阴犹合:谢脁诗:“落影皎晚阴。”

"微风韵可听":微风吹过,枝叶鸣响得真动听。

# 微风韵可听:萧子范诗:“试逐微风远。”

"寻常绝醉困":平日我喝酒感到十分醉困的时候,

# 绝醉困:酒醉后十分困倦。绝:极端。

"卧此片时醒":到这树下来躺片刻就能清醒。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高楠》为唐代杜甫所作的诗。诗中描绘了江边高大楠树的形象,以及围绕楠树周边的景象,如在其近根处开辟药圃,以其枝叶搭建茅亭,黄昏时树阴浓郁,微风拂过还能听到声响等。运用衬托等手法,展现出静谧闲适的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悠闲心境。此诗语言清新自然,以质朴之语勾勒出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于平淡中蕴含韵味,体现了杜甫诗歌善于从寻常事物中捕捉诗意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题材为写景抒情。诗中描绘了秋日江边黄昏时分,高大的楠树颜色深沉,在江边如同一把青色大伞的景象,还描写了楠树近根处的药圃、由其枝叶搭建的茅亭,以及黄昏树阴、微风中楠树的声响。通过这些描写,营造出静谧闲适的氛围,体现了诗人悠闲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白描:“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用简洁质朴的语言,勾勒出楠树的颜色、形态,以及其周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的场景,自然真切地展现出一幅生活画面。借景抒情:全诗围绕楠树展开描写,如“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描绘楠树颜色和形态,“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展现其在不同时刻的景象,借对楠树的赞美,抒发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喜爱。

3. 分段赏析

“楠树色冥冥,江边一盖青”:形象塑造上,生动描绘出楠树颜色深暗,在江边宛如青色大伞的模样,凸显其高大独特。炼字精妙,“冥冥”增强了色彩的深沉感,“青”则鲜明展现其色泽。“近根开药圃,接叶制茅亭”:内容主题方面,写出在楠树近根处开辟药圃,用其枝叶搭建茅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暗示楠树对周边生活的作用,流露出闲适生活的氛围。“落景阴犹合,微风韵可听”:表达技巧上,视听结合。视觉上,黄昏时楠树树阴仍浓郁;听觉上,微风拂过有悦耳声响,营造出清幽静谧的意境,烘托出诗人悠闲心境。“寻常绝醉困,卧此片时醒”:情感主旨上,表明诗人常借酒消除疲惫,在楠树旁短暂休憩后清醒,暗示楠树所在环境让诗人放松,进一步体现诗人对这种宁静环境的喜爱。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韩愈《示爽》

下一篇:唐·杜甫《寄赞上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