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àn
shàng
ré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zuó
péi
zhàng
lín
nán
shān
yōu
nián
qīn
yāo
jiǎo
shuāi
wèi
biàn
便
yīn
qiū
chóng
gāng
běi
miàn
jìng
yáng
guāng
liú
máo
mǎi
jiān
yān
xīn
suǒ
qiú
jìn
wén
西
zhī
西
yǒu
shān
shǔ
chóu
tíng
nuǎn
shí
tián
yòu
shōu
dāng
sài
gàn
宿
chǐ
齿
chōu
péi
huí
xué
shàng
miàn
shì
lóng
hóng
tóu
chái
jīng
chá
míng
jìng
tōng
lín
qiū
chéng
èr
lǎo
lái
wǎng
fēng
liú

译文

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日照很长,真是一个好地方。我很想买所茅屋、置点田地,事情虽未办成,可并不死心。又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石田土质良好,种作物能够丰收。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新进重犯的老牙痛病好了以后,再邀您到西谷去,徘徊于虎穴之上,面对龙潭而恣意观赏。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林丘之间有小路可通。让我们结成“二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雅的啊。

逐句剖析

"一昨陪锡杖":前几天蒙您陪同前往南山,

# 锡杖:僧人所持之杖,亦称禅杖,此代指赞上人。,一昨:昨天,过去。一为发语词。

"卜邻南山幽":去寻找一处栖身之地与您为邻。

# 卜邻:选择邻居。

"年侵腰脚衰":我年纪渐老腰脚乏力,

# 年侵:为岁月所侵,指年老。

"未便阴崖秋":在阴崖下居住实属不便。

# 未便:不便。

"重冈北面起":我想找的是一块重冈北护,

"竟日阳光留":日照很长,真是一个好地方。

# 竟日:终日,整天。

"茅屋买兼土":我很想买所茅屋、置点田地,

# 买:一作“置”。

"斯焉心所求":事情虽未办成,可并不死心。

"近闻西枝西":又听说西枝村的西边有个山谷,

"有谷杉黍稠":那里长满了杉树和漆树。

# 稠:多。,黍:指庄稼。《全唐诗》校:“一作漆,即黍。”,杉:指树。

"亭午颇和暖":正午时阳光颇为和暖,

# 亭午:中午。

"石田又足收":石田土质良好,种作物能够丰收。

# 石:一作“沙”。

"当期塞雨干":所以我想等到雨停路干,

# 塞:一作“寒”。

"宿昔齿疾瘳":新进重犯的老牙痛病好了以后,

# 瘳:病愈。,齿疾:才病。,宿昔:早晚,表示时间之短。

"裴回虎穴上":再邀您到西谷去,徘徊于虎穴之上,

# 虎穴:山名,指西谷山之胜,非实地。,裴回:今作“徘徊”。

"面势龙泓头":面对龙潭而恣意观赏。

# 龙泓:水名,指西谷水之胜,非实地。,面势:对面。

"柴荆具茶茗":要是能在那里定居下来,我会在茅舍里备下清茶相待,

# 柴荆:用柴荆做的简陋的门,指村舍。

"径路通林丘":林丘之间有小路可通。

# 径:一作“遥”。

"与子成二老":让我们结成“二老”,

# 二老:指自己与赞上人。

"来往亦风流":相互来往,那也是很风雅的啊。

# 风流:风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寄赞上人》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杜甫对赞上人的思念与情感交流展开,通过描述生活场景、内心感受等内容,运用借景抒情与直抒胸臆相结合的手法。借自然景象烘托心境,又直接倾诉内心复杂情感;同时,善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心理,使情感表达真挚动人,既表达了诗人与赞上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也流露出自身在动荡生活中的孤寂、无奈,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诗的开篇先引出对赞上人的牵挂,中间部分通过回忆相处细节或描述当下处境,深化这份情感,结尾则进一步抒发对未来的期许或感慨,层次分明地展现诗人情感变化。《寄赞上人》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情感真挚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寄赞上人》由唐代诗人杜甫创作。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身处秦州,彼时他一心想寻觅一处向阳暖和之地搭建草堂居住。杜甫在秦州的天水西枝村访寻卜居地时,与老朋友赞上人重逢。二人一同寻找理想居处,无奈深秋时节环境不佳,直至傍晚也未能找到如意之所,只好暂且回去。夜晚,两人燃松明灯、煮茶,通宵交谈,回顾京城往事,感慨颇多。次日,他们继续寻找,却依旧无果,杜甫只好返回秦州城。几天后,杜甫听闻西枝村西边山谷风光好、条件适宜,便又萌生了与赞上人再去寻找卜居地的想法,于是以诗为信,向赞上人表达自己对卜居地的要求,以及与赞上人相邻往来的美好憧憬。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寄赞上人》是一首五言古诗,主题围绕诗人对卜居之地的追求和与友人结邻的愿望,表达对闲适晚年生活的向往。诗中先回顾与赞上人的寻居经历,指出自身因年老体衰不宜居阴崖。接着描述理想居处需阳光充足、可置茅屋耕种。又听闻西枝西山谷的良好条件,最后畅想雨停病愈后与赞上人在此结邻游玩的情景。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描绘了南山幽静的环境,“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北面重冈高耸,阳光整日照耀,展现出一种温暖、宜人的景象。“亭午颇和暖,石田又足收”,西枝西的山谷中,中午时分颇为和暖,石田的收成也不错。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色,反衬出诗人“年侵腰脚衰”的衰老与身体不适。美好的环境与诗人自身的衰颓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诗人因年老体衰而无法尽情享受美好环境的无奈与悲凉。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重冈”“阳光”“杉黍”等景象,抒发对理想居住环境的向往和对闲适生活的追求。

3. 分段赏析

首段八句以回忆过往卜邻经历为引,道出诗人寻觅“草堂地”的考量。杜甫初至秦州便多次属意西枝村,实则源于此地有赞公这位友人相伴,故而诗中以“卜邻”替代“卜居”,精准点明核心缘由。三至八句则从正反两面,详细勾勒理想居处的条件:“年侵腰脚衰,未便阴崖秋”从自身年迈体衰的角度,道出无法选择阴冷崖谷的无奈;“重冈北面起,竟日阳光留”又以向阳高地终日得暖的优势,呼应其在《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中“要求阳冈暖”的诉求。“茅屋买兼土”进一步明确,诗人不仅期望有栖身之所,更渴望拥有可耕种的土地,而“斯焉心所求”一句,简洁有力地收束全段,将理想居处的标准悉数概括。中段四句围绕“西枝西”山谷展开,传闻中的山谷与上段理想居处的标准完美契合。“有谷杉黍稠”对应前文对地势的要求,只不过前者着眼于山谷植被丰茂,后者侧重于山冈地形向阳;“亭午颇和暖”承接“竟日阳光留”,从不同时段强调光照充足;“石田又足收”则与“茅屋兼土”相呼应,突出土地的耕种价值,足见此地堪称诗人梦寐以求的栖居佳境。末段八句描绘诗人的愿景:待边塞秋雨停歇、齿疾痊愈,便前往西枝西谷定居,与赞公结为近邻。想象中,二人以柴门为户,烹茶品茗,漫步林间,赏尽西枝美景。这份淡泊闲适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人眼中的风雅之境,尽显其对未来隐逸生活的美好憧憬。

4. 作品点评

《寄赞上人》层次分明,内容充实。诗中,一位失意老者对晚年生活的憧憬跃然纸上。杜甫年事已高,腰腿不便,深知阴冷之地不适宜自己。于他而言,若能在阳光充沛的山坡搭建茅屋,周围再有可耕种的土地,便是极大的满足。后来,他听闻西枝村西边,林木葱茏,气候温和,还有旱涝保收的田地,便满心向往。于是,杜甫借由这首诗抒发内心所想:倘若能如愿以偿迁居此地,便可与赞上人时常往来。二人漫步于山原林径,共赏西枝村的秀丽风光,在花丛间品茶,于案几旁论经赋诗,如此生活,惬意又潇洒,着实令人称羡。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玩(《寄赞上人》)诗意,系回寓后所寄, 究未尝身到西枝也。起八, 隐括前 (《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二首》)二诗之意。曰“心所求”者,意犹未决也。中(“近闻西枝西”)八,始点出西枝。只是传闻其美,期置草堂,非身到语。结四,预拟定居后情事,萧然有高致。按公已旅寓东柯谷矣,见《秦州杂诗》中。今三首之首曰“出郭”,意城中仍有寓欤?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高楠》

下一篇:唐·孟郊《杂曲歌辞·游侠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