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下骎骎":太阳匆匆西沉,
# 骎骎:疾速,急迫。
"青天高浩浩":天空辽阔高远。
"人生在其中":人活在这天地间,
"适时即为好":合乎时宜就是最好的活法。
"劳我以少壮":年轻时辛劳奔波,
"息我以衰老":年老后安闲休息。
"顺之多吉寿":顺应规律多平安长寿,
"违之或凶夭":违背它或许灾祸早亡。
"我初五十八":我刚过五十八岁,
"息老虽非早":开始养老不算太早。
"一闲十三年":清闲至今十三年,
"所得亦不少":收获的乐趣也不算少。
"况加禄仕后":何况辞官后有俸禄,
"衣食常温饱":衣食一直温饱无忧。
"又从风疾来":加上中风后身体差,
"女嫁男婚了":儿女也都成家立业。
"胸中一无事":心里再无牵挂事,
"浩气凝襟抱":正气充盈胸怀间。
# 襟抱:胸怀。,浩气:浩然之气。即正大刚直之气。
"飘若云信风":自在如随风飘荡的云,
# 云信风:云任凭风吹。信,任凭。
"乐于鱼在藻":快乐似水中游弋的鱼。
# 藻:水草的总称。
"桑榆坐已暮":晚年时光如夕阳西下,
# 桑榆:日暮。
"钟漏行将晓":又像更漏声报晓将明。
"皤然七十翁":如今满头白发七十岁,
# 皤然:老貌。
"亦足称寿考":也称得上高寿了。
# 寿考:年老。
"筋骸本非实":身躯本是虚幻不实,
"一束芭蕉草":像一捆芭蕉叶般脆弱。
"眷属偶相依":家人只是暂时相伴,
"一夕同栖鸟":像夜晚同宿的鸟儿。
"去何有顾恋":离开人世无需留恋,
"住亦无忧恼":活着也不必烦恼忧愁。
"生死尚复然":连生死都能看淡,
"其余安足道":其他琐事更不值一提。
"是故临老心":所以晚年心境,
"冥然合玄造":已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
# 合玄造:合于天意。,冥然:暗相投合,默契貌。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风诗,也是一首抒怀言志诗。诗人把与眷属的关系看作偶然相聚,如同夜晚同宿的鸟儿。体现出他对生死和尘世的超脱态度,无论生死都坦然面对。
2. 分段赏析
“白日下骎骎,青天高浩浩”描绘出白日迅速西沉,青天辽阔高远的景象,为引出人生感慨做铺垫。“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劳我以少壮,息我以衰老。顺之多吉寿,违之或凶夭”,诗人从自然景象转入对人生的思考,以《庄子》思想为依托,表明人生应顺应自然规律,少壮时劳作,衰老时安逸,顺应此道能得吉寿,反之可能遭遇不幸。“我初五十八……浩气凝襟抱”,诗人结合自身经历,虽五十八岁才开始闲适生活不算早,但已有十三年悠闲时光,且衣食无忧,儿女婚嫁完毕,内心无事,充满浩然之气,展现出满足自得的心境。“飘若云信风,乐于鱼在藻”运用比喻,将自己的闲适比作随风飘荡的云、水中快乐嬉戏的鱼,生动形象地表达出内心的自在愉悦。“桑榆坐已暮,钟漏行将晓。皤然七十翁,亦足称寿考”,诗人以“桑榆暮景”自比,虽已年迈,但认为自己也称得上长寿,流露出对生命的豁达态度。“筋骸本非实……其余安足道”,诗人进一步阐述对生命和世间事物的看法,将身体比作一束芭蕉草,将眷属相聚比作同栖一夜的飞鸟,认为生死都不过如此,其他事更不必挂怀,体现出超脱的生死观。“是故临老心,冥然合玄造”,表明诗人到老年,心境已与自然相融合,展示出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
上一篇:唐·魏万《榴花洞》
下一篇:唐·王勃《倬彼我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