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葱翠梢云质":葱郁翠绿的树梢,如云般挺拔的气质,
# 梢云:高云。一说是山名,出产竹子。
"垂彩映清池":垂下的光影,倒映在清澈的池塘里。
"波泛含风影":池中水波泛动,含着随风摇曳的树影,
"流摇防露枝":流水轻摇,拂动着那遮挡露水的枝叶。
# 防露:遮蔽雾露。
"龙鳞漾嶰谷":竹影如龙鳞般在嶰谷般的水面荡漾,
# 嶰谷:昆仑山北谷的名称。,龙鳞:形容竹子倒映水中而成的龙鳞的形状。
"凤翅拂涟漪":竹叶又似凤凰的翅膀,拂过层层涟漪。
# 凤翅:竹叶。
"欲识凌冬性":若想知晓它凌越寒冬的本性,
# 凌冬性:渡过,逾越。指竹渡过冬天不凋谢的特性。
"唯有岁寒知":唯有经历岁寒的时节才能深知。
# 岁寒: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诗人
虞世南(558~638),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施,谥文懿,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入唐后,其作品的描写重点由场面转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变为清新。代表作品有《春夜》《咏舞》《蝉》等。传世书法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还有传为他的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排律,也是一首赞美竹子的诗。通过对松树(或类似长青植物)的形态、在自然环境中的姿态及耐寒特性的描写,表达其凌冬不凋的坚韧品格,借物喻人,歌颂坚守气节、不畏严寒的精神。
2. 写作手法
用典:“龙鳞漾嶰谷”一句用了伶伦制乐的典故。传说黄帝乐师伶伦曾到嶰谷采竹制作排箫,诗中借“嶰谷”代指产竹的灵秀之地,将池中竹影的鳞纹比作龙鳞荡漾,既契合“临池竹”的主题,又暗含对竹子不凡来历的赞美。托物言志:全诗以“临池竹”为描写对象,借助竹子的自然特征传达道德寓意。如诗中提及竹子“耐寒”的特性,在传统文化中,竹子与常青树一样,是正直坚韧、耐苦守节的象征。作者通过刻画竹子在环境中的特质,将其作为君子品德的载体,以竹喻人,含蓄表达对坚贞品格的推崇。
3. 分段赏析
首联“葱翠梢云质,垂彩映清池”:开篇描绘竹子葱翠的色泽与高耸入云的姿态,“垂彩映清池”则写出竹子的影子倒映在清池之中,勾勒出一幅竹影摇曳的优美画面,点明“临池竹”的主题。颔联“波泛含风影,流摇防露枝”:进一步描写竹子在水中和风中的动态,水波荡漾,竹子的影子仿佛含着风的姿态,枝条在水流中摇曳,似在防备露水,细腻地展现出竹子的灵动与生机。颈联“龙鳞漾嶰谷,凤翅拂涟漪”:运用比喻,将竹子比作龙鳞在嶰谷中荡漾,凤翅轻拂涟漪,从视觉上强化了竹子的华丽与不凡,为诗歌增添了奇幻色彩。尾联“欲识凌冬性,唯有岁寒知”:由对竹子外在形态的描写转入对其内在品质的揭示,以竹的耐寒特性自喻,暗示自己的坚贞品质,期望得到帝王的理解与赏识,升华诗歌主题。
下一篇:唐·周昙《秦门·范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