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
sài

朝代:唐作者:虞世南浏览量:1
shàng
jiàng
sān
lüè
yuǎn
yuán
róng
jiǔ
mìng
zūn
miǎn
huái
怀
rén
jié
chóu
míng
zhǔ
ēn
shān
西
duō
yǒng
sài
běi
yǒu
yóu
hún
yáng
shàng
lǒng
bǎn
xià
píng
yuán
shì
jiāng
jué
shā
yōu
rán
mén
qīng
huáng
shè
jīng
róng
xuān
lǐn
lǐn
biān
fēng
xiāo
xiāo
zhēng
fán
xuě
àn
tiān
shān
dào
bīng
sài
jiāo
yuán
fēng
àn
shuāng
dòng
fān
gěng
jiè
cháng
jiàn
luò
fēng
chén
hūn

译文

主将深谋远虑用兵如《三略》般高妙,元帅地位尊崇,身负朝廷九重使命。缅怀古代名将的忠勇气节,一心想酬谢明君的知遇之恩。山西将士向来勇猛果敢,塞北胡虏仍在蠢蠢欲动,侵扰边境。擂响战鼓登上险峻的陇板,纵马驰骋直下广袤的平原。立誓要扫平沙漠敌军,从容率军向玉门关外进军。轻装急进无暇修整宿营,策马疾驰,战车轰鸣如雷。凛冽的边风呼啸加急,萧萧的战马烦躁不宁。大雪漫天遮蔽天山道路,坚冰堵塞交河源头溪流。战刀在迷雾中黯淡无光,军旗被寒霜冻得难以翻卷。将士们忠勇坚毅,倚剑而立,暮色中只见风尘弥漫、天地昏暗。

逐句剖析

"上将三略远":主将深谋远虑用兵如《三略》般高妙,

# 三略:古代兵书,分《上略》《中略》《下略》,是汉代黄石公所撰。

"元戎九命尊":元帅地位尊崇,身负朝廷九重使命。

# 九命:周代官职分九个等级,九命是其最高等级。此处用以表示官位的显赫。,元戎:主帅。

"缅怀古人节":缅怀古代名将的忠勇气节,

"思酬明主恩":一心想酬谢明君的知遇之恩。

"山西多勇气":山西将士向来勇猛果敢,

# 山西:即关西。古时把崤山或华山以西称为山西。

"塞北有游魂":塞北胡虏仍在蠢蠢欲动,侵扰边境。

# 塞北:泛指我国北部边疆地区。

"扬桴上陇坂":擂响战鼓登上险峻的陇板,

# 陇坂:陇山,六盘山南部的别称。,桴:鼓棰。

"勒骑下平原":纵马驰骋直下广袤的平原。

# 勒骑:拉住缰绳使马停住。

"誓将绝沙漠":立誓要扫平沙漠敌军,

# 绝:横度,跨越。

"悠然去玉门":从容率军向玉门关外进军。

# 去:离开。

"轻赍不遑舍":轻装急进无暇修整宿营,

# 不遑:不及,顾不上。

"惊策骛戎轩":策马疾驰,战车轰鸣如雷。

"凛凛边风急":凛冽的边风呼啸加急,

"萧萧征马烦":萧萧的战马烦躁不宁。

"雪暗天山道":大雪漫天遮蔽天山道路,

# 天山:指祁连山。

"冰塞交河源":坚冰堵塞交河源头溪流。

"雾烽黯无色":战刀在迷雾中黯淡无光,

"霜旗冻不翻":军旗被寒霜冻得难以翻卷。

"耿介倚长剑":将士们忠勇坚毅,倚剑而立,

# 耿介:明亮的甲胄,引申为穿甲的勇士。

"日落风尘昏":暮色中只见风尘弥漫、天地昏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出塞二首(其二)》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诗作,其诗题源自汉乐府横吹曲名。这首诗是虞世南为唱和杨素同题作品而作。诗中着力刻画了一位转战边塞、忠勇刚毅的将军形象,堪称一曲赞颂英雄的“将军赞歌”。而这位被诗人热情讴歌的对象,正是隋朝开国重臣杨素。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初四大书家”之一,诗人

虞世南(558~638),唐代书法家、诗人。字伯施,谥文懿,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人。虞世南的一生经历陈、隋、唐三代的变革,其间征乱不断。虞世南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早期的诗歌呈现出婉缛、绮丽、藻饰的特点。入唐后,其作品的描写重点由场面转到景物,诗歌风格由婉缛变为清新。代表作品有《春夜》《咏舞》《蝉》等。传世书法作品有碑刻《孔子庙堂碑》《破邪论序》,还有传为他的行草墨迹《汝南公主墓志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一位边塞的将军形象以及边塞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军忠勇报国精神的称颂,以及对保家卫国者的尊崇之情。

2. 写作手法

铺陈:诗人以“山西多勇气,塞北有游魂”点明战事背景,继而用“扬桴上陇坂,勒骑下平原”铺陈军队出征的宏大场面:战鼓擂响,将士翻越险峻的陇坂,纵马驰骋于塞外平原,动作一气呵成,尽显气势之磅礴。“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则以“绝沙漠”“去玉门”等夸张表述,强调远征的决心与无畏;“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更通过细节刻画,展现将士们轻装疾进、日夜兼程的紧迫状态,将征战的动态感推向高潮。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四句,便以凝练之笔,高度赞誉将军的卓越谋略、尊崇地位,以及其追慕先贤、忠君报国的崇高精神。“元戎”意为军队主帅,而“三略”指古代兵书《黄石公三略》,相传为汉初黄石公所著,分上、中、下三卷,蕴含高深的军事智慧。能深通此书者,谋略自然深远,故以“远”称之;“九命”源自周代官制,将官员分为九等,上公九命为伯,是官爵中的最高等级,足见其地位“尊”崇非凡。前两句采用交叉互文的修辞手法,意在盛赞将军身为全军统帅,不仅位高权重,更精通兵法韬略。后两句则是对杨素原诗中“据鞍独怀古,慷慨感良臣”的呼应,意在表明:将军常缅怀前代良臣的高风亮节,一心只愿报答明君的知遇之恩。诗中虽未直接点明“上将”“元戎”的身份,但通过与杨素诗句的关联不难推断,此处歌颂的正是隋朝开国重臣杨素。随后,诗人运用铺陈之法,浓墨重彩地描绘将军的英武气概与辉煌战绩。“山西”四句,先写将军守卫北疆的英姿。“山西”作为古地区名,战国、秦汉时期泛指崤山或华山以西,即当时的“关中”。此地临近西北边境,民风骁勇善战,习武之风盛行。加之杨素本是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因此以“山西多勇士”暗指其出身之地豪杰辈出。而“塞北多游魂”则点明边塞常有异族侵扰,局势动荡不安。这四句生动展现了关中勇士听闻边塞告急,即刻擂响战鼓,西出陇关,纵马驰骋于广袤原野,奔赴战场的豪迈场景。“誓将”四句,转而描写将军率军西征的果敢与急迫。诗人以“誓将绝沙漠,悠然去玉门”展现将军穿越沙漠、从容西进的决心;“轻赍不遑舍,惊策骛戎轩”则刻画了行军途中,将士们轻装简行、日夜兼程,无暇休息,策马疾驰、战车轰鸣的紧张画面。“懔懔”四句,诗人笔触一转,细致描摹边塞行军的艰辛困苦。“交河”作为西汉车师前国首府,因河水绕城而得名,后成为高昌政权的中心,故址位于今新疆吐鲁番西北。诗中“懔懔边风急,萧萧征马烦。雪暗天山道,冰塞交河源”四句,生动描绘出边塞狂风呼啸、战马嘶鸣、风雪漫天、道路冰封的恶劣环境,在豪迈的征战叙事中增添了一抹悲壮色彩。这十二句层层铺陈,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将军不畏艰险、转战西北边境的赫赫战功。诗歌末四句,诗人以极具张力的画面,将将军的坚毅豪迈推向高潮。“雾锋黯无色,霜旗冻不翻。耿介倚长剑,日落风尘昏”,描绘出大雾弥漫,连烽火都黯淡无光;寒霜凝结,军旗僵硬无法舒展的肃杀景象。而画面的中心,是一位正直刚毅的将军,手拄长剑,在暮色苍茫、风尘漫天中巍然屹立。诗人以景衬人,将雾中的烽火、凝结的军旗作为背景,将将军的挺拔身姿与坚毅神情鲜明凸显。全诗至此骤然收笔,却余韵悠长,将军那屹立疆场、岿然不动的形象,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深深镌刻在读者心中,令人震撼不已。

4. 作品点评

作为从南陈北迁的诗人,虞世南的《出塞》却打破地域文风的局限,以磅礴气势与清远俊拔之笔,彻底摆脱齐、梁诗风的轻靡窠臼,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此诗虽为唱和杨素而作,字里行间多有借诗中将军形象赞颂杨素之意,但剥除此层特定指向,从更广阔的文学视角审视,其对边塞将士戍边艰辛的刻画、对赤诚爱国精神的礼赞,以及对真实塞外战斗生活的生动呈现,皆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从文学史意义来看,虞世基的《出塞》与杨素原作共同开创了唐代边塞诗的先河,值得玩味的是,诗中“霜旗冻不翻”一句,以凝炼笔触勾勒出边塞严寒中的肃杀之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更被岑参借鉴化用,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化作“风掣红旗冻不翻”的千古名句,足见其艺术魅力与深远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上留田行》

下一篇:唐·杜甫《诣徐卿觅果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