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水何年有":陇水从何年开始存在,
"潺潺逼路傍":潺潺流淌在道路旁边。
"东西流不歇":水流东西不停息,
"曾断几人肠":曾经断绝过多少人的心肠。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岑参(715?~ 769?),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天宝进士,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岑参两度出塞,边塞生活的体验极为丰富和充实,是盛唐书写边塞题材诗歌数量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人。其与高适并称为“高岑”。长于七言歌行,善于描绘异域风光和战争景象。诗歌风格上,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色调雄奇瑰丽。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的羁旅题材诗。诗人由陇水的流淌联想到它曾令无数人肝肠寸断,借陇水来抒发羁旅途中人们内心的愁苦与哀伤,表达了诗人对离人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自身在旅途中所感受到的孤独、漂泊之愁绪。
2. 写作手法
比喻:“东西流不歇”一句,以陇水东西分流、奔流不息的景象,暗喻征人被迫离散、各奔东西的苦楚。流水的分流与征人的离散相呼应,让那份分离的伤痛如流水般绵延不绝,真切地展现出边塞生活中离别的沉重。
3. 分段赏析
“陇水何年有”此句以疑问起笔,追问陇水存在的起始时间。诗人驻足陇水之畔,面对流淌的河水,顿生世间浩渺之叹。“潺潺逼路傍”承接首句疑问,转写眼前实景。“潺潺”摹写流水声,既显水势绵延,又暗含时间流逝的听觉感知;“逼”字极具压迫感,刻画出河水紧贴道路奔涌的态势,既暗示道路逼仄险峻,又隐喻人生旅途的局促与艰辛。“东西流不歇”视角从近处的水流声转向的流向。陇水分流东西的地理特征,在此被视为流动的象征。“不歇”二字强化时间,暗指征人漂泊的无尽。流水朝夕不息与行人跋涉不止形成对照。“曾断几人肠”以情感收束全篇。“断肠”直击征人内心最深处的痛楚,反问语气中饱含沧桑,既指古往今来无数行人在此折戟沉沙,亦暗含诗人对自身命运的忧惧。
上一篇:唐·王勃《上巳浮江宴韵得遥字》
下一篇:唐·王翰《春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