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巳年光促":又是一年上巳日,时光流逝得太急促,
# 年光:在这里不指年岁,指时光。,上巳:阴历三月上旬之巳日为上巳节,民俗为修禊之日,皆至东流之水边洗濯,以祓除不祥。
"中川兴绪遥":站在江边心绪飘得很远。
# 兴绪:兴致、情致。
"绿齐山叶满":漫山遍野的树叶青翠欲滴,
"红泄片花销":花儿怒绽,偶尔有一朵凋谢飘然而落。
# 销:与消通,作消失解。,片花:一作“岸芝”。
"泉声喧后涧":泉水的声音在后边的山涧里响起,
"虹影照前桥":前边的小桥像彩虹一样倒映在水中。
"遽悲春望远":放眼远望春景,心绪遽然悲沉。
# 遽:猛然,突然。
"江路积波潮":茫茫的江路上,积满了波涛与潮汐。
# 积:聚积,这里引申为满都是。
“初唐四杰”之首
王勃(650~676/684),唐代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他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孙,幼时即聪慧过人,六岁能写文章,九岁读颜师古注《汉书》并撰《指瑕》。他曾任虢州参军等职,因恃才傲物等原因历经波折。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也称“初唐四杰”,而王勃为“初唐四杰”之首。其诗长于五律,多思乡怀人、酬赠往还之作,风格清新流丽,代表诗作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等。其文多为骈体,重辞采且有气势,以《滕王阁序》最为著名。有辑本《王子安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记游诗。以暮春上巳节宴饮为背景,描述了一次乘船浮江的游宴。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转折,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深切慨叹。
2. 写作手法
景物描写:颔联和颈联写到了江边山中的绿叶与红花、泉水与水上之桥。以“绿/红”“齐/泄”形成色彩与动态的工对,颈联则通过视听通感构建空间层次,将春天美好的景色描写得丰富立体而又生动形象。动静结合:颈联中写动态的泉与静态的桥,将泉水的喧腾与桥影的静谧相结合,二者相互照应,营造出宴饮环境的幽美。比喻:颈联中将桥比作“虹影”,桥就像彩虹的照影一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桥的美丽,体现了春景的美好。渲染:中间四句对江边美景的描写,生动形象地渲染了诗人在游宴开始时“兴绪遥”的氛围,赋予动态画面感与视觉美感。欲抑先扬:前六句极写宴饮之乐与春色之美,后两句突转“遽悲”,形成强烈情感反差。
3. 分段赏析
首联“上巳年光促,中川兴绪遥”以时间“上巳”与空间“中川”开篇,总领全诗。“促”字写出时光流逝的飞快,“遥”字则体现出诗人的思绪万千,为尾联的“悲”埋下伏笔,自然而然地引起下文。颔联“绿齐山叶满,红泄片花销”两句景物描写把春天描写得富于动感,“满”“泄”形容春光仿佛要从红花绿叶中满得溢出来,使暮春时节生机勃勃的景象跃然纸上。颈联“泉声喧后涧,虹影照前桥”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桥比作“虹影”,写出了桥的美丽。视线从下到上,从山中泉水写到水上之桥,使用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动态的泉水与静态的桥相结合,使景物更加立体丰富。颔联与颈联四句通过对江边美景的描写,渲染了诗人游宴之初的氛围,与尾联的“悲”形成转折。尾联“遽悲春望远,江路积波潮”两句写得非常含蓄,诗人只写了大江咆哮而来,掀起无数波涛,但我们却能体会到诗人埋藏在心底的难言之痛。诗人在描写大好春景的同时,抒发了自己积郁于心的不平之气。
上一篇:唐·皇甫松《天仙子》
下一篇:唐·岑参《经陇头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