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sǔn
xí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jūn
jiàn
zhōu
chéng
西
mén
shàng
shí
sǔn
shuāng
gāo
dūn
lái
xiāng
chuán
shì
hǎi
yǎn
tái
xiǎn
shí
jìn
tāo
hén
duō
wǎng
wǎng
shì
huǎng
nán
míng
lùn
kǒng
shì
shí
qīng
xiāng
shí
wéi
biǎo
jīn
réng
cún
zāi
tài
hào
méng
xiǎo
chén
mèi
zhì
zūn
zhèng
huà
cuò
shī
zuò
kàn
qīng
wēi
shòu
hòu
ēn
jiē
ěr
shí
sǔn
shàn
míng
hòu
lái
wèi
shí
yóu
jùn
bēn
ān
zhuàng
shì
zhì
tiān
wài
shǐ
使
rén
jiàn
běn
gēn

译文

君不见成都城西门外的路旁,立着一对高高的石笋。古来相传石笋下面是海眼,年深日久苔藓封盖了波涛痕。又说多雨之际这里常常生碧珠,此事恍惚难以说清。我想恐怕这里是前朝哪位卿相的坟墓,石笋是当时立的墓表一直存到今。可惜啊世俗好以神奇之说蒙人耳,犹如小臣好以巧言惑君心。致使政治教化错乱失掉大体,国家旋即倾危而小臣却蒙受厚恩。可叹你这石笋享有虚名,后世之人认不清真相仍然朝着你趋奔。如何找个壮士把你掷到天外,使人见到你的本根而扫清万古之疑云。

逐句剖析

"君不见益州城西门":君不见成都城西门外的路旁,

# 益州:即成都。

"陌上石笋双高蹲":立着一对高高的石笋。

# 陌:一作“街”。

"古来相传是海眼":古来相传石笋下面是海眼,

# 海眼:《成都记》云:“距石笋二三尺,每夏六月大雨,往往陷作土穴,泓水湛然。以竹测之,深不可及。以绳系石而投其下,愈投而愈无穷。凡三五日,忽然不见。嘉祐春,牛车碾地,所陷,亦测而不能达。父老甚异,故有海眼之说。”《风俗记》载:蜀人曰:“我州之西,有石笋焉,天地之堆,以镇海眼,动则洪涛大滥。”,来:一作“老”,一作“远”。

"苔藓蚀尽波涛痕":年深日久苔藓封盖了波涛痕。

# 蚀:一作“食”。

"雨多往往得瑟瑟":又说多雨之际这里常常生碧珠,

# 瑟瑟:碧珠。,多:一作“来”。

"此事恍惚难明论":此事恍惚难以说清。

"恐是昔时卿相墓":我想恐怕这里是前朝哪位卿相的坟墓,

# 墓:一作“冢”。

"立石为表今仍存":石笋是当时立的墓表一直存到今。

"惜哉俗态好蒙蔽":可惜啊世俗好以神奇之说蒙人耳,

"亦如小臣媚至尊":犹如小臣好以巧言惑君心。

"政化错迕失大体":致使政治教化错乱失掉大体,

# 错迕:矛盾,错乱。

"坐看倾危受厚恩":国家旋即倾危而小臣却蒙受厚恩。

"嗟尔石笋擅虚名":可叹你这石笋享有虚名,

"后来未识犹骏奔":后世之人认不清真相仍然朝着你趋奔。

# 骏奔:急速奔驰。

"安得壮士掷天外":如何找个壮士把你掷到天外,

"使人不疑见本根":使人见到你的本根而扫清万古之疑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石笋行》由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可分两部分,每部分各八句。诗的前半部分描绘益州城西门陌上石笋高蹲的景象,引出石笋是海眼的民间传说,并对其合理性提出质疑,怀疑石笋是卿相墓前的标志物。后半部分诗人借对石笋徒有虚名的批判,讽刺当朝小臣蒙蔽天子,致使朝政倾危,却仍受厚恩的乱象。诗歌以石笋的虚名类比小臣的蒙蔽行为,使批判更具说服力。前半部分围绕石笋传说展开讨论,驳斥迷信观念,后半部分则转入对时政的讽刺,过渡自然。全诗观点尖锐,逻辑清晰,推断合理,将对民间传闻的思考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紧密结合,体现出杜甫诗歌关注现实、针砭时弊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当时杜甫正流寓蜀中。鉴于成都当地流传着石笋乃海眼镇物的迷信说法,杜甫特此作诗以破除此迷信观念,并借此讽喻当朝小臣迷惑天子造成朝政的混乱。仇兆鳌《杜诗详注》:“赵注谓诗作于上元元年。今按此下三首,词格相同,恐俱是上元二年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通过石笋这一具体事物,寄托了诗人对世俗蒙蔽、政治腐败的深刻批判。诗人借石笋的虚名,讽刺了那些徒有其表、实则无德无能的人,以及那些谄媚君王、坐视国家倾危却仍受厚恩的小臣。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真相被掩盖、正义难以伸张的无奈和愤慨,以及希望有人能揭穿虚伪、还原真相的强烈愿望。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杜甫通过描绘石笋这一具体事物,寄托了对时事的感慨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石笋在这里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一个象征,代表了世俗的迷信、虚假的权威或表象。对比:诗中可能隐含着石笋的虚名与真相之间的对比,以及世俗之人的愚昧无知与智者洞察真相之间的对比。这种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 分段赏析

《石笋行》一诗分为两段,每段八句,结构清晰。首段旨在批驳世俗的谬传,破除迷信思想。石笋因其久远的历史与奇特的形态,被世人赋予了诸多神秘色彩,甚至有人穿凿附会,将其视为镇水之神物。杜甫对“石笋乃海眼,动则洪水滔天”的迷信言论表示质疑:“此事虚妄难辨明。”他提出新见:“或许此乃昔时卿相墓,立石为碑今尚存。”杜甫不仅破除了迷信,更在第二段中抒发感慨:“可悲世态多蒙蔽,犹如小臣媚君王。政治错乱失纲常,坐视危局享厚赏。”他由石笋之传说被蒙蔽,联想到君王被“小臣”所惑,以及由此引发的政治混乱、国家危亡的严重后果,此讽喻直指唐玄宗、唐肃宗两朝政治腐败、小人当道之弊。当代诸多学者对杜甫之观点赞誉有加。童恩正指出,诗人犀利地反驳了迷信传说,期盼有壮士将其抛诸脑后,以免民众再受愚弄,此举具有进步意义。尤为可贵的是,杜甫早在千余年前便提出石笋或为古墓遗迹,此见解实属难得。董其祥则认为,“杜甫不愧为现实主义的大诗人,对于这样的历史文物不是以讹传讹,任意猜测,谬种流传,贻误后世,而是亲自调查研究,核对文献记载,作出比较正确的判断”。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石笋为引,批驳世俗迷信,展现诗人独到见解。诗中由石笋传说联想到时政腐败,讽刺小臣媚上惑政,寓意深远。全诗观点尖锐,语言犀利,推断合理,逻辑严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石笋行》云:“惜哉俗态好蒙蔽,亦如小臣媚至尊。”小臣非小官也。凡事君不以道,虽官尊位崇,不害为小臣耳。下云:“政化错迕失大体,坐看倾危受厚恩。”此非官小者所当也。但乍读者,则“小臣”之语,似不指公卿耳。末云:“安得壮士掷天外,使人不疑见本根。”岂非欲取浑敦、穷奇,投诸四裔,使天下如一,同心戴舜者欤?

宋黄彻《巩溪诗话》

# 此诗专为俗好蒙蔽小臣献媚有感,而借石笋以发之。

明王嗣奭《杜臆》

# 《石笋行》,讽奸臣之蒙蔽也。赵彦材曰:上元元年,李辅国离间二宫,擅权蒙蔽,故陚《石笋》以讥之。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 《石笋》《石犀》,为蜀郡淫雨江泛而作也。……“古来”四句,一诗之眼。谓石笋“传是海眼”,宜能镇压水患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高适《辟阳城》

下一篇:唐·杜甫《王兵马使二角鹰》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