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城在高岸":荒僻的城池坐落在高高的河岸上,
"凌眺俯清淇":我登高远眺,俯视着清澈的淇水。
# 清淇:指清水和淇水。清水原是黄河北岸的一条支流,建安九年(204),曹操在入黄河处遏淇水东入白沟,此后清水与淇水均脱离黄河成为海河水系卫河的一段,均称白沟。《水经注》卷九:“淇水出河内隆虑县西大号山,东过内黄县为白沟……又东北过广宗县东,为清河,又北过广川县东。”,凌眺:登城眺望。
"传道汉天子":传说汉朝天子汉高祖,
# 汉天子:指汉高祖刘邦。此处暗指唐玄宗。
"而封审食其":竟封审食其为辟阳侯。
# 审食其:西汉沛县人。初以舍人身份照顾刘邦的妻子儿女,与吕后同时为项羽所俘,渐为吕后所亲信。后封辟阳侯。吕后时,任左丞相。因得幸于吕后,汉惠帝欲杀之而未得。吕后死,陈平、周勃诛杀诸吕,被免去相位。淮南王刘长伺机杀之,谥幽侯。事见《史记·陈丞相世家》及《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奸淫且不戮":审食其犯下奸淫之事却未被惩处,
# 不戮:不杀。
"茅土孰云宜":封他土地又怎么能说是适宜的呢。
# 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代天子分封王、侯时,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筑坛,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为受封者得以有国建社的象征。
"何得英雄主":为何原本的英雄君主汉高祖,
"返令儿女欺":反而被小人欺骗。
# 欺:瞒骗。,儿女:妇女,指吕后。
"母仪良已失":吕后作为太后已失去母仪天下的风范,
# 良:诚。,母仪:人母的仪范。《资治通鉴》卷二一六:“天宝十载春……召禄山入人禁中,贵妃以锦绣为大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复厚赐禄山,尽欢而罢。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上亦不疑也。”按,唐玄宗自废王皇后以来,一直不曾立后,至武惠妃死,杨玉环被封贵妃,位同皇后。
"臣节岂如斯":审食其身为臣子又怎能如此没有节操。
# 臣节:为人臣的节操。
"太息一朝事":叹息这一朝发生的事,
# 太息:长叹。
"乃令人所嗤":实在令人嗤笑。
# 嗤:耻笑。
盛唐诗人,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南)人。安史之乱起,奔赴行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终散骑常侍。世称高常侍或高渤海。高适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风格也大略相近。其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现实关怀。高适尤其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所作边塞诗,对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代表作品有《燕歌行》《塞上》《塞下曲》等。著有《高常侍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诗,也是一首借古讽今诗。诗中借吕太后与审食其淫乱,汉高祖却封审食其为辟阳侯这一历史事件,谴责宫闱丑闻,表达诗人对当时朝中乱象的批判,以及对潜在祸乱的强烈预感与隐忧。
2. 分段赏析
首二句“荒城在高岸,凌眺俯清淇”,这两句为叙事与写景。诗人在归途中经过辟阳城,站在高岸之上,俯瞰清澈的淇水。简单的描写,点明地点与场景,为后文的怀古与议论做铺垫,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与空间的开阔感。三、四句“传道汉天子,而封审食其”,此为即景怀古。由眼前的辟阳城,诗人联想到历史上的汉天子封审食其为辟阳侯之事。巧妙地将现实之景与历史事件相连,自然地引出下文的议论,过渡流畅。五句至十二句“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这八句集中进行批评议论。诗人借审食其与吕后私通却受封之事,暗讽当时安禄山与杨贵妃秽乱宫廷却受唐玄宗重用的乱象。“奸淫且不戮,茅土孰云宜”直接表达对审食其行为不检却得封侯的不解与批判;“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为玄宗受欺感到惋惜痛心;“母仪良已失,臣节岂如斯”分别谴责杨贵妃未守母仪、安禄山未尽职守;“太息一朝事,乃令人所嗤”以叹息作结,感慨此事令人嗤笑。层层递进,深刻表达诗人对朝中乱象的批判与对祸乱的隐忧。
# 讥杨妃之宠,兼刺玄宗之色荒。
不详《左盦外集》
上一篇:唐·高适《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下一篇:唐·杜甫《石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