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台萧飒石巃嵷":悲凉的高台寒风呼啸,山石巍峨高耸,
# 巃嵷:高耸貌。嵷:一作嵸。,萧飒:萧条冷落。飒:一作瑟。
"哀壑杈桠浩呼汹":深谷中枝桠交错,发出巨大的咆哮声。
# 浩呼:高呼。呼:一作污。,杈桠:旁逸光秃的枝木。
"中有万里之长江":长江奔流万里横亘其中,
"回风滔日孤光动":旋风席卷日光,孤光摇曳动荡。
# 孤光动:孤光浮动。,滔:一作陷。,回风:旋风。
"角鹰翻倒壮士臂":角鹰将壮士的手臂掀翻,
"将军玉帐轩翠气":将军营帐中升腾着翠色豪气。
# 轩翠气:轩然翠气,写鹰之毛色耀夺人眼的感受。翠:一作昂,一作勇。
"二鹰猛脑徐侯穟":两只雄鹰猛然扑向徐侯的绳索,
# 徐侯穟:一作绦徐坠。,猛脑:猛头猛脑。
"目如愁胡视天地":鹰眼如愁苦的胡人凝视天地。
# 愁胡:本指发秋时的胡人(西域人)。
"杉鸡竹兔不自惜":杉鸡竹兔不自知珍惜性命,
# 不自惜:指不能保其性命。,竹兔:小如野兔,食竹叶。,杉鸡:头有长黄毛,冠颊正青,尝在杉树下。
"溪虎野羊俱辟易":溪中猛虎与野羊皆惊恐逃遁。
# 辟易:惊退。,野羊:山羊。,溪:一作孩。
"鞲上锋棱十二翮":臂鞲上的雄鹰展开十二片利翅,
# 锋棱十二翮:十二根锋利的健翮。,鞲:革制臂衣,打猎时用以停立猎鹰。
"将军勇锐与之敌":将军勇猛刚锐与鹰匹敌。
# 与之敌:与鹰匹敌。敌,匹敌。
"将军树勋起安西":将军功勋卓著始于安西,
# 树勋:树立功勋。
"昆仑虞泉入马蹄":昆仑山虞泉踏入马蹄之下。
"白羽曾肉三狻猊":白羽箭曾多次射杀猛狮,
# 狻猊:狮子。,三:多次。,肉:猎杀之意。,白羽:羽箭。
"敢决岂不与之齐":果敢决绝岂能不与鹰比肩。
# 之:指代角鹰。
"荆南芮公得将军":荆公得到这样的将军,
# 芮公:荆南节度使卫伯玉。
"亦如角鹰下翔云":如同角鹰从云端俯冲而下。
# 下翔云:下翔:一作入朔。翔云:高飞的云。
"恶鸟飞飞啄金屋":恶鸟盘旋啄食金屋,
# 啄金屋:喻叛朝廷,指啄食天子的金屋。,恶鸟:喻指崔旰叛贼。
"安得尔辈开其群":如何驱散这群恶禽,
# 尔辈:指角鹰。,安得:怎能求得。
"驱出六合枭鸾分":将它们驱逐出天地,枭与鸾泾渭分明。
# 枭鸾分:把枭与鸾凤分开。枭,通“鸮”、猫头鹰。,驱出六合:言把它们驱逐出寰宇。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咏物诗,也是一首题赠之作。描绘了王兵马使豢养的两只头顶生角毛的猎鹰,刻画了猛禽搏击时的凌厉姿态,并借此寄寓对平定战乱的期望。诗中鹰与人的形象相互映照,既展现了角鹰的威猛,也暗含对武将英姿的赞许。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悲台萧飒石巃嵷,哀壑杈枒浩呼汹。”通过“萧飒”“哀壑”等冷峻意象的铺陈,配合“巃嵷”“杈枒”等生僻字的使用,营造出夔州山石嶙峋的险峻地貌。后两句“中有万里之长江,回风滔日孤光动。”以“万里长江”的壮阔景象打破前句的压抑感,“回风滔日”的动态描写使画面顿生波澜,“孤光”二字暗示着诗人漂泊的处境。中段四句“角鹰翻倒壮士臂,将军玉帐轩翠气。二鹰猛脑徐侯穟,目如愁胡视天地。”具体刻画角鹰的形态:前两句以“翻倒壮士臂”展现鹰的凶猛力道,“玉帐轩翠”则暗示主人的尊贵身份;后两句用“猛脑”“愁胡目”的奇特比喻,既写鹰首的棱角分明,又赋予其拟人化的愁绪。“杉鸡竹兔不自惜,溪虎野羊俱辟易。”通过对比手法,以弱小动物(杉鸡竹兔)的“不自惜”与猛兽(溪虎野羊)的“辟易”反应,侧面烘托角鹰的威慑力。后两句“鞲上锋棱十二翮,将军勇锐与之敌。”由鹰及人,“十二翮”写鹰羽的刚劲,自然过渡到将军的勇猛,主客形象相互映衬。末段“将军树勋起安西”至“敢决岂不与之齐”四句,转入对王兵马使战功的追述。“昆崙虞泉入马蹄”用典故暗喻征战之远,“白羽曾肉三狻猊”以夸张笔法凸显其武勇。最后五句“荆南芮公得将军”至“驱出六合枭鸾分”,将角鹰与将军并提,“恶鸟啄金屋”喻指叛乱未平,结句“驱出六合枭鸾分”表达对肃清祸乱的期待,收束全诗于现实关怀。
# 钟云:“陷日”险绝、真绝。又云:四语与角鹰何关?然已有角鹰竦峙飞击其前矣,觉少一语不得,移动一语不得(首四句下)。钟云:此“天地”字,用得英爽(“目如愁胡”句下)。钟云:“不自惜”三字横甚(“杉鸡竹兔”句下)。钟云:此语从《考工记》讨出(“敢决岂不”句下)。钟云:“开”字妙甚,可想(“安得尔辈”句下)。钟云:一“分”字便是仁者之勇。又云:往往胸中说不出,眼中年不过,从一虫鸟中发之,快然(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诗突然从空而下,如轰雷闪电,风雨骤至,令人骇愕。……公时在夔,因角鹰而触目发兴,奇崛森耸不待言;而尤得力在“角鹰翻倒”句,随插入“将军勇气”二句,承接得住。盖通篇将王兵马配角鹰发挥,而穿插巧妙;忽出忽入,莫知端倪,而各极形容。……他人起语雄伟,后多不称;而此诗到底无一字懒散,如何不雄视千古!
明王嗣奭《杜臆》
# 首四句,赋角鹰,如此起兴,是何等笔力!言外见飞走之类,皆匿无形迹。见日色凄惨,江山黯淡,皆助其肃杀之气。貌人物贵得其神,此真貌角鹰之神者也。
清黄生《杜诗说》
# 刘须溪评《角鹰》诗,既云“此诗不得以逐句逐字、某地某事意之”,甚得解。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
# 开口无一“鹰”字。而鹰之神理已跃跃纸上。如晕梅花,四旁皆染淡墨。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以赋鹰者赋人,宾主离合,几于鱼龙百变,眩人心目,此与前篇(按指《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皆摆脱恒蹊,体格音节,苍然入古。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起四句不着“鹰”一字,然如有角鹰起于吾前,入手须如此落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篇运法更奇,《大食刀》宾主划分,此则宾主熔化,几于莫可窥寻。起四句,突如其来,如台形壑势,江光动摇,令读者移时目眩。而凝祌求之,乃即写峡间气象,为王兵马驻军处也。其语势则人鹰双攫矣。故斗然落出“角鹰翻倒”句,又紧接“将军玉帐”句。二句,一篇筋节处。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得奇崛森耸,先一层形容,手法最高。语出意外,若有神助。邵云;“滔”字奇(“回风滔日”句下)。落角鹰,随插入将军,节拍甚紧(“角鹰翻倒”二句下)。杜诗多有韵转而意不转,意转而韵不转者,如此种是也。以鹰比王,又以王比鹰,笔意极其变幻(“荆南芮公”五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写鹰即写人。以“将军勇锐与之敌”及“荆南芮公得将军,亦如角鹰下朔(“翔”一作“朔”)云为点题眼。乃不是寻常咏物;且移不去别处。咏鹰起笔收笔,皆出题外用力;起四语空作写景。而角鹰已呼之砍出,尤宜效法。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吴曰:先写题之神理,凌空摄影之笔(“悲台萧飒”四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