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áng
bīng
shǐ
使
èr
jiǎo
yīng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bēi
tái
xiāo
shí
lóng
sǒng
āi
chā
hào
xiōng
zhōng
yǒu
wàn
zhī
cháng
jiāng
huí
fēng
tāo
guāng
dòng
jiǎo
yīng
fān
dǎo
zhuàng
shì
jiāng
jūn
zhàng
xuān
cuì
èr
yīng
měng
nǎo
hóu
suì
chóu
shì
tiān
shān
zhú
yáng
gōu
shàng
fēng
léng
shí
èr
jiāng
jūn
yǒng
ruì
zhī
jiāng
jūn
shù
xūn
ān
西
kūn
lún
quán
bái
céng
ròu
sān
suān
gǎn
jué
zhī
jīng
nán
ruì
gōng
jiāng
jūn
jiǎo
yīng
xià
xiáng
yún
è
niǎo
fēi
fēi
zhuó
jīn
ān
ěr
bèi
kāi
qún
chū
liù
xiāo
luán
fēn

译文

悲凉的高台寒风呼啸,山石巍峨高耸,深谷中枝桠交错,发出巨大的咆哮声。长江奔流万里横亘其中,旋风席卷日光,孤光摇曳动荡。角鹰将壮士的手臂掀翻,将军营帐中升腾着翠色豪气。两只雄鹰猛然扑向徐侯的绳索,鹰眼如愁苦的胡人凝视天地。杉鸡竹兔不自知珍惜性命,溪中猛虎与野羊皆惊恐逃遁。臂鞲上的雄鹰展开十二片利翅,将军勇猛刚锐与鹰匹敌。将军功勋卓著始于安西,昆仑山虞泉踏入马蹄之下。白羽箭曾多次射杀猛狮,果敢决绝岂能不与鹰比肩。荆公得到这样的将军,如同角鹰从云端俯冲而下。恶鸟盘旋啄食金屋,如何驱散这群恶禽,将它们驱逐出天地,枭与鸾泾渭分明。

逐句剖析

"悲台萧飒石巃嵷":悲凉的高台寒风呼啸,山石巍峨高耸,

# 巃嵷:高耸貌。嵷:一作嵸。,萧飒:萧条冷落。飒:一作瑟。

"哀壑杈桠浩呼汹":深谷中枝桠交错,发出巨大的咆哮声。

# 浩呼:高呼。呼:一作污。,杈桠:旁逸光秃的枝木。

"中有万里之长江":长江奔流万里横亘其中,

"回风滔日孤光动":旋风席卷日光,孤光摇曳动荡。

# 孤光动:孤光浮动。,滔:一作陷。,回风:旋风。

"角鹰翻倒壮士臂":角鹰将壮士的手臂掀翻,

"将军玉帐轩翠气":将军营帐中升腾着翠色豪气。

# 轩翠气:轩然翠气,写鹰之毛色耀夺人眼的感受。翠:一作昂,一作勇。

"二鹰猛脑徐侯穟":两只雄鹰猛然扑向徐侯的绳索,

# 徐侯穟:一作绦徐坠。,猛脑:猛头猛脑。

"目如愁胡视天地":鹰眼如愁苦的胡人凝视天地。

# 愁胡:本指发秋时的胡人(西域人)。

"杉鸡竹兔不自惜":杉鸡竹兔不自知珍惜性命,

# 不自惜:指不能保其性命。,竹兔:小如野兔,食竹叶。,杉鸡:头有长黄毛,冠颊正青,尝在杉树下。

"溪虎野羊俱辟易":溪中猛虎与野羊皆惊恐逃遁。

# 辟易:惊退。,野羊:山羊。,溪:一作孩。

"鞲上锋棱十二翮":臂鞲上的雄鹰展开十二片利翅,

# 锋棱十二翮:十二根锋利的健翮。,鞲:革制臂衣,打猎时用以停立猎鹰。

"将军勇锐与之敌":将军勇猛刚锐与鹰匹敌。

# 与之敌:与鹰匹敌。敌,匹敌。

"将军树勋起安西":将军功勋卓著始于安西,

# 树勋:树立功勋。

"昆仑虞泉入马蹄":昆仑山虞泉踏入马蹄之下。

"白羽曾肉三狻猊":白羽箭曾多次射杀猛狮,

# 狻猊:狮子。,三:多次。,肉:猎杀之意。,白羽:羽箭。

"敢决岂不与之齐":果敢决绝岂能不与鹰比肩。

# 之:指代角鹰。

"荆南芮公得将军":荆公得到这样的将军,

# 芮公:荆南节度使卫伯玉。

"亦如角鹰下翔云":如同角鹰从云端俯冲而下。

# 下翔云:下翔:一作入朔。翔云:高飞的云。

"恶鸟飞飞啄金屋":恶鸟盘旋啄食金屋,

# 啄金屋:喻叛朝廷,指啄食天子的金屋。,恶鸟:喻指崔旰叛贼。

"安得尔辈开其群":如何驱散这群恶禽,

# 尔辈:指角鹰。,安得:怎能求得。

"驱出六合枭鸾分":将它们驱逐出天地,枭与鸾泾渭分明。

# 枭鸾分:把枭与鸾凤分开。枭,通“鸮”、猫头鹰。,驱出六合:言把它们驱逐出寰宇。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王兵马使二角鹰》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七言古诗。诗中先以夔州“悲台萧飒”“哀壑呼汹”的险峻景象为铺垫,继而细致描绘王兵马使所养两只角鹰的凶猛姿态。通过“翻倒壮士臂”“愁胡视天地”等生动刻画,既展现了这种头顶生角毛的猛禽的威势,又以“杉鸡辟易”“溪虎俱逃”的对比手法凸显其威慑力。后段将角鹰与王兵马使的英武形象相映衬,借“恶鸟啄金屋”的隐喻,表达对平定叛乱的期望。据《埤雅》记载,这种“顶有角毛”的角鹰在当时颇为罕见,杜甫此作既是对猛禽的传神写照,也暗含对时局的关切。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王兵马使二角鹰》一诗创作于大历元年(766)冬,时值杜甫寓居夔州期间。据载,王兵马使与赵太常卿在平定叛乱时曾同赴燕地。王兵马使豢养的两只角鹰(头顶生有角状羽毛的猛禽)骁勇非凡,特请杜甫为之赋诗,杜甫遂创作了这首气势磅礴的歌行体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体咏物诗,也是一首题赠之作。描绘了王兵马使豢养的两只头顶生角毛的猎鹰,刻画了猛禽搏击时的凌厉姿态,并借此寄寓对平定战乱的期望。诗中鹰与人的形象相互映照,既展现了角鹰的威猛,也暗含对武将英姿的赞许。

2. 分段赏析

前两句“悲台萧飒石巃嵷,哀壑杈枒浩呼汹。”通过“萧飒”“哀壑”等冷峻意象的铺陈,配合“巃嵷”“杈枒”等生僻字的使用,营造出夔州山石嶙峋的险峻地貌。后两句“中有万里之长江,回风滔日孤光动。”以“万里长江”的壮阔景象打破前句的压抑感,“回风滔日”的动态描写使画面顿生波澜,“孤光”二字暗示着诗人漂泊的处境。中段四句“角鹰翻倒壮士臂,将军玉帐轩翠气。二鹰猛脑徐侯穟,目如愁胡视天地。”具体刻画角鹰的形态:前两句以“翻倒壮士臂”展现鹰的凶猛力道,“玉帐轩翠”则暗示主人的尊贵身份;后两句用“猛脑”“愁胡目”的奇特比喻,既写鹰首的棱角分明,又赋予其拟人化的愁绪。“杉鸡竹兔不自惜,溪虎野羊俱辟易。”通过对比手法,以弱小动物(杉鸡竹兔)的“不自惜”与猛兽(溪虎野羊)的“辟易”反应,侧面烘托角鹰的威慑力。后两句“鞲上锋棱十二翮,将军勇锐与之敌。”由鹰及人,“十二翮”写鹰羽的刚劲,自然过渡到将军的勇猛,主客形象相互映衬。末段“将军树勋起安西”至“敢决岂不与之齐”四句,转入对王兵马使战功的追述。“昆崙虞泉入马蹄”用典故暗喻征战之远,“白羽曾肉三狻猊”以夸张笔法凸显其武勇。最后五句“荆南芮公得将军”至“驱出六合枭鸾分”,将角鹰与将军并提,“恶鸟啄金屋”喻指叛乱未平,结句“驱出六合枭鸾分”表达对肃清祸乱的期待,收束全诗于现实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钟云:“陷日”险绝、真绝。又云:四语与角鹰何关?然已有角鹰竦峙飞击其前矣,觉少一语不得,移动一语不得(首四句下)。钟云:此“天地”字,用得英爽(“目如愁胡”句下)。钟云:“不自惜”三字横甚(“杉鸡竹兔”句下)。钟云:此语从《考工记》讨出(“敢决岂不”句下)。钟云:“开”字妙甚,可想(“安得尔辈”句下)。钟云:一“分”字便是仁者之勇。又云:往往胸中说不出,眼中年不过,从一虫鸟中发之,快然(末句下)。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此诗突然从空而下,如轰雷闪电,风雨骤至,令人骇愕。……公时在夔,因角鹰而触目发兴,奇崛森耸不待言;而尤得力在“角鹰翻倒”句,随插入“将军勇气”二句,承接得住。盖通篇将王兵马配角鹰发挥,而穿插巧妙;忽出忽入,莫知端倪,而各极形容。……他人起语雄伟,后多不称;而此诗到底无一字懒散,如何不雄视千古!

明王嗣奭《杜臆》

# 首四句,赋角鹰,如此起兴,是何等笔力!言外见飞走之类,皆匿无形迹。见日色凄惨,江山黯淡,皆助其肃杀之气。貌人物贵得其神,此真貌角鹰之神者也。

清黄生《杜诗说》

# 刘须溪评《角鹰》诗,既云“此诗不得以逐句逐字、某地某事意之”,甚得解。

清叶矫然《龙性堂诗话初集》

# 开口无一“鹰”字。而鹰之神理已跃跃纸上。如晕梅花,四旁皆染淡墨。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以赋鹰者赋人,宾主离合,几于鱼龙百变,眩人心目,此与前篇(按指《荆南兵马使太常卿赵公大食刀歌》)皆摆脱恒蹊,体格音节,苍然入古。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起四句不着“鹰”一字,然如有角鹰起于吾前,入手须如此落笔。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此篇运法更奇,《大食刀》宾主划分,此则宾主熔化,几于莫可窥寻。起四句,突如其来,如台形壑势,江光动摇,令读者移时目眩。而凝祌求之,乃即写峡间气象,为王兵马驻军处也。其语势则人鹰双攫矣。故斗然落出“角鹰翻倒”句,又紧接“将军玉帐”句。二句,一篇筋节处。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起得奇崛森耸,先一层形容,手法最高。语出意外,若有神助。邵云;“滔”字奇(“回风滔日”句下)。落角鹰,随插入将军,节拍甚紧(“角鹰翻倒”二句下)。杜诗多有韵转而意不转,意转而韵不转者,如此种是也。以鹰比王,又以王比鹰,笔意极其变幻(“荆南芮公”五句下)。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写鹰即写人。以“将军勇锐与之敌”及“荆南芮公得将军,亦如角鹰下朔(“翔”一作“朔”)云为点题眼。乃不是寻常咏物;且移不去别处。咏鹰起笔收笔,皆出题外用力;起四语空作写景。而角鹰已呼之砍出,尤宜效法。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

# 吴曰:先写题之神理,凌空摄影之笔(“悲台萧飒”四句下)。

清高步瀛《唐宋诗举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石笋行》

下一篇:唐·杜甫《独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