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ǎo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2
lǎo
qián
jiāng
àn
huí
chái
mén
zhèng
zhú
jiāng
kāi
rén
wǎng
chéng
tán
xià
chuán
suí
fǎn
zhào
lái
cháng
guān
xīn
bēi
jiàn
piàn
yún
bàng
qín
tái
wáng
shī
wèi
bào
shōu
dōng
jùn
chéng
què
qiū
shēng
huà
jiǎo
āi

译文

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种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连那一艘艘商船也趁着夕阳在此靠岸。跋涉在归乡的无尽长路上,心系剑阁的沧桑悲怆,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朝廷的军队至今没有传来收复洛阳的消息,从萧瑟秋风中的墙头传来凄切悲凉的号角声。

逐句剖析

"野老篱前江岸回":江岸回曲,竹篱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边漫步观赏,

# 篱前:竹篱前边,有的版本作篱边。,野老:杜甫自称。

"柴门不正逐江开":柴门歪歪斜斜的却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 逐江开:浣花溪自西而东流。

"渔人网集澄潭下":而那边澄碧的百花潭种渔民们正欢快的下网捕鱼呢,

# 澄潭:指百花潭。

"贾客船随返照来":连那一艘艘商船也趁着夕阳在此靠岸。

# 贾客:商人。

"长路关心悲剑阁":跋涉在归乡的无尽长路上,心系剑阁的沧桑悲怆,

# 剑阁:指剑门关,今四川省剑阁县境内。

"片云何意傍琴台":我这浮云般的漂泊之身却滞留蜀中。

# 琴台:汉司马相如弹琴的地方,在成都浣花溪北。

"王师未报收东郡":朝廷的军队至今没有传来收复洛阳的消息,

"城阙秋生画角哀":从萧瑟秋风中的墙头传来凄切悲凉的号角声。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野老》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对草堂周边环境进行大致勾勒,行文简洁自然。颔联则聚焦于草堂外人们的日常活动以及江村景致,笔调悠然恬淡。到了颈联,“贾客船”的出现打破了诗人内心的平静,诗人借助对云的描写,委婉地道出自己漂泊剑外、难以报国的苦闷,以及在困境中茫然无措的心境。尾联蕴含着浓浓的哀愁与感伤,余韵悠长。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看似闲适旷达,实则是诗人在报国无门的艰难处境下,寻求的一种自我宽慰,这超脱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与哀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野老》创作于上元元年(760年),彼时杜甫方才于成都西郊的草堂安顿下来,对当下生活勉强有了一丝慰藉。然而,彼时国家局势依旧动荡,百姓深陷苦难,这般情形让杜甫难以心安,遂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描绘了诗人以野老自居,在江边篱前,看到江岸曲折,柴门依江而开,渔人在澄潭下网捕鱼,贾客船只在夕阳余晖中归来。但诗人并未局限于眼前之景,转而想到远方的剑阁,感慨自己如片云般漂泊,又因王师未收复东郡,听到城阙传来的画角哀声,表达出漂泊的愁绪与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营造出沉郁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前两联描绘的江边渔村景色,如渔人在澄潭下网、贾客船伴着返照归来,呈现出宁静、祥和的氛围,是乐景。而后两联中,诗人心系“长路”“剑阁”,忧虑王师未收东郡,城阙画角声哀,充满了对国家战事、局势的担忧,是哀情。以之前宁静美好的渔村景象,反衬出后面诗人内心的沉重忧虑,更能凸显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3. 分段赏析

首联,诗人以自称“野老”起笔,对草堂周边环境进行了概括性描绘。江岸蜿蜒曲折,竹篱围绕着茅舍,此刻诗人正于草堂前的江畔悠然漫步。“柴门”一句尽显随性,仿佛这柴门是随意安置的,江流在此转弯,诗人便顺势临江设门,方位是否规整全然不在意,一切都顺应自然之态。​颔联,诗人将笔触伸向草堂之外,描写人们的活动以及江村景色,笔调闲散疏淡,诗句仿若信手而成。澄澈的百花潭里,渔民们兴高采烈地撒网捕鱼。或许是因江流迂回曲折,利于船只停泊,一艘艘商船在晚霞映照下,纷纷停靠于此。​颈联,“长路”紧承上句“贾客船”,衔接极为自然。正是这些往来的“贾客船”,打破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勾起他对漫漫路途的思绪。这“长路”先是将诗人的情思引向大江南北,那里有他日夜牵挂的弟妹,他常盼着能顺江东下与亲人团聚。继而又联想到另一条通往长安、洛阳,重返故乡的道路。然而,剑门已然失守,不仅回乡之路断绝,整个局势更是紧张危急,让诗人忧心忡忡。在这般迷茫痛苦之际,诗人抬头望见白云,不禁喟叹自己如浮云般漂泊,却只能滞留蜀中。一方面是由于战乱未息,兵荒马乱阻断了行程;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些将自己逐出朝廷,令其无法为国效力之人的愤懑。诗人借云抒情,深沉委婉,抒发了流寓剑外、报国无门的痛楚,以及陷入困境、找不到出路的迷茫心境。​尾联,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哀愁伤感的情绪。诗人感慨自去年洛阳再度失陷后,至今仍未收复,而西北方向吐蕃正虎视眈眈,蜀中也潜藏着战乱危机。那从秋风萧瑟的成都城头传来的画角声,凄厉悲凉。全诗以此收尾,留下无尽的余韵,令人回味无穷。

4. 作品点评

在《野老》中,借景抒情的手法贯穿始终。诗的前半部分,诗人精心勾勒出一幅悠然的江村图,彼时他仿若沉醉于自然景致,怡然自得。可转入后半部分,笔锋一转,诗人对国家与百姓的深切忧虑全然展露。原来,此前看似闲适豁达的模样,不过是在报国无门的艰难处境下,不得已采取的自我宽慰之法。这份超脱的背后,实则是平静表象下,被深深隐藏的无奈与哀痛,令人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刘云:句句洗削。

明高棅《唐诗品汇》

# 钟云:趣事。谭云:妙于穷境。钟云:佳境甚画。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如“西望瑶池降王母”、“柴门不正逐江开”……等句,皆稚语也。

明许学夷《诗源辨体》

# 柴门面江而开,故渔网商船,时常在目。“长路关心”,言其思乡;“片云何意”,言非恋蜀。东郡未收,归乡无日,故听画角而中哀也。

明末清初王嗣奭《杜臆》

# 周珽曰:江岸纡曲,柴门瞰岸而开,故不审方面之正;渔网下集,贾船晚来,乃江上所有之景。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境遇蕴藉,波势平远。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

# 即所见所闻以寓意,捉笔一直写就,诗成乃拈二字为题,此类皆漫兴之作。……细思此一诗非“野老”二字,亦无可为题,此正如画家落款,有一定天然位置,毫发不差,未易为浅人道也。

清黄生《唐诗摘钞》

# 前解切近,后解推开,言天下未平,虽有佳处,不敢宁居,非判然不相照管也。

清张谦宜《茧斋诗谈》

# 前景后情。次句写景如画。……全无斧凿痕,已臻自然。

清屈复《唐诗成法》

# 黄生曰:前摹晚景,真是诗中有画;后说旅情,几干泪痕湿纸矣。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

# 前写晚景,后写旅情,不必承接,杜诗中偶有此格。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八句中,各次句尤胜。盖出调犹见用意,接手全归自然矣。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

# 张云:偶然事,写出便妙。对句活变,喻留蜀非己意也。邵云:非此一结,全首味浅。

清杨伦《杜诗镜铨》

# 写景贵如睹,此如睹也。

清毛奇龄、王锡《唐七律选》

# 陈德公曰:……单笔起,第二承作最老健,复是趣笔。三、四写物色……。“集”则曰“澄潭”,“来”则曰“随返照”,便生色矣!此琢句之法,笔复苍茫。第五忽悲来路,正是关心。第六触目,寓存飘零,不意而出对二句,各各加工烹炼……结又入时事,另意矫拔,弥增郁然。

清卢麰、王溥《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白《江夏别宋之悌》

下一篇:唐·王勃《早春野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