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ū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zhào
hóng
shāo
qíng
kōng
shèng
lán
shòu
xíng
yún
gōng
shì
yuè
chū
sān
yàn
lái
tiān
běi
zhēn
chóu
mǎn
shuǐ
nán
xiāo
tiáo
qiū
wèi
wèi
lǎo
shēn
ān

译文

夕阳红得如同燃烧的火焰,晴朗的天空下碧空胜过了蓝色。云朵的形状像野兽一样千变万化,月初的弓形出现在初三的夜空中。大雁从北方飞来,带来了秋天的气息,砧声在水面上回荡,充满了忧愁和寂寞。秋天的气息萧条而清冷,即使年纪还未老去,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氛围。

逐句剖析

"夕照红于烧":夕阳红得如同燃烧的火焰,

# 烧:野火。,夕照:落日。

"晴空碧胜蓝":晴朗的天空下碧空胜过了蓝色。

# 蓝:蓝草,可制青绿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深绿色。

"兽形云不一":云朵的形状像野兽一样千变万化,

"弓势月初三":月初的弓形出现在初三的夜空中。

"雁思来天北":大雁从北方飞来,带来了秋天的气息,

# 雁思:指大雁飞来引动乡思。

"砧愁满水南":砧声在水面上回荡,充满了忧愁和寂寞。

# 砧愁:因听见捣衣声而引起的哀愁。砧:捣衣石。

"萧条秋气味":秋天的气息萧条而清冷,

# 气味:情调。

"未老已深谙":即使年纪还未老去,也已经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氛围。

# 谙:(ān)熟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五言律诗,此诗描绘了秋日傍晚的景色,展现出一种萧瑟、清冷的氛围。全诗结构精巧,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慨。颈联具体写“山晚晴空”:傍晚秋色,山野炊烟,橘柚深碧,梧桐微黄。尾联点明怀念谢脁之题旨,与首联呼应,从登临到怀古,抒发了对先贤的追慕之情。全诗语言清新优美,格调淡雅脱俗,意境苍凉旷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两句运用了鲜明的色彩对比。“夕照”的红色与天空的蓝色形成强烈反差,“红于烧”突出了夕阳余晖的浓烈鲜艳,像是燃烧的火焰般耀眼;“碧胜蓝”则强调了晴空的湛蓝澄澈,比一般的蓝色更加深邃明净。这种对比不仅描绘出秋日黄昏绚丽的天空景象,还营造出一种视觉上的震撼,给人以强烈的色彩冲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萧条秋气味,未老已深谙”两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诗人对秋日萧条景象的感受以及自己虽未年老却已深深体会到这种秋意的无奈和感慨。这种直白的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更直接地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读者更容易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2. 分段赏析

首句“读书肝胆尚轮囷”,将读书时的豪情壮志生动展现。“轮囷”一词描绘出一种气概不凡、精力充沛且充满力量的状态,仿佛读书之人怀揣着满腔热血与抱负,展现出其对知识的热烈追求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次句“蠹简堆中著此身”,“蠹简”指代破旧的书籍,意味着读书人沉浸在这古老的书卷之中,潜心钻研。“著此身”则强调了读书人全身心投入到书籍的世界,将自己的身心都寄托于这些蠹简之中,凸显出其对读书的痴迷与专注。“饱识三千余岁事”体现了读书人通过广泛阅读,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知识,对三千多年的世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已为七十四年人”则是对自身生命历程的感慨,从时间的角度出发,意识到自己已经“镜中衰鬓难藏老”以镜子中两鬓斑白的形象,直观地表现出衰老的态势。“难藏老”强调了岁月留下的痕迹难以掩饰,表达了对青春逝去、容颜衰老的无奈和感慨。“海内虚名不救贫”则是对现实境遇的深刻揭示,尽管在天下间享有一定的名声,但这种虚名并不能改善贫困的生活状况,透露出一种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自身处境的悲愤。度过了七十四年的人生岁月,时光流逝之快与自己丰富的阅历形成鲜明对比。“只欲从今都扫尽”表达了一种想要彻底抛弃过往烦恼、忧愁、疲惫等负面情绪的愿望,显示出一种决绝的态度,渴望与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做一次彻底的诀别。“剩沽春酒答新春”则描绘出一种豁达、洒脱的姿态,打算买上春天的美酒来迎接新的一年,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未来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吾庐》

下一篇:唐·白居易《和梦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