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北梅花羌笛吹":塞北的《梅花落》用羌笛吹奏,
# 梅花:指汉乐府横吹曲中的《梅花落》。
"淮南桂树小山词":楚辞《招隐士》是淮南小山作词。
# 桂树:指西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小山作的《招隐士》,其首句为“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请君莫奏前朝曲":请君不要再演奏前朝的歌曲,
"听唱新翻杨柳枝":来听听演唱新创作的《杨柳枝》。
# 翻:改编;一说演奏。
"南陌东城春早时":城南小路城东郊外,正值早春到来之时,
# 春早时:早春时期。,南陌:城南的小路。陌,小路。
"相逢何处不依依":过往行人相逢会面何处没有杨柳依依。
"桃红李白皆夸好":桃花艳红李花洁白人都称赞,
# 桃红李白:桃花艳红,李花洁白。
"须得垂杨相发挥":这美景还须杨柳助力。
"凤阙轻遮翡翠帏":翡翠帷帘轻轻遮掩着宫门,
# 凤阙:指长安城的宫阙。
"龙池遥望麹尘丝":宫里人在宫殿台阶上遥望御河边的杨柳丝。
# 麹尘丝:指柳条,柳丝。麴尘,淡黄色。柳叶呈鹅黄色,故称。,龙池:皇家宫殿上的台阶。一作“龙墀”。
"御沟春水柳晖映":御河水面上人面杨柳互相辉映,
# 柳:集作相。,御沟:流经皇宫中的渠流。
"狂杀长安年少儿":使长安城里的少年几欲抓狂。
"金谷园中莺乱飞":金谷园中群莺乱飞,
# 金谷园:指晋石崇于洛阳金谷涧中所筑的园馆,泛指富贵人家的豪华园林。
"铜驼陌上好风吹":铜驼陌上春风吹拂。
# 铜驼:即铜驼街,因洛阳城汉时铸造两只铜铸骆驼而得名,洛阳繁华游冶之地。亦有借指闹市者。此代指洛阳。
"城东桃李须臾尽":城中的桃花李花一会儿就凋谢了,
# 东:集作中。
"争似垂杨无限时":怎么那垂杨柳没有时限的束缚。
"花萼楼前初种时":花萼楼前杨柳初种时节,
# 花萼楼:唐玄宗于兴庆宫西南建花萼相辉之楼,简称花萼楼。
"美人楼上斗腰肢":美人在楼上与它比试腰肢。
# 腰肢:即腰肢,指腰身,身段,体态。
"如今抛掷长街里":如今柳条被抛掷在长街上,
# 长:一作上。
"露叶如啼欲向谁":枝叶露珠如泪不知怨恨谁。
# 向:一作恨。
"炀帝行宫汴水滨":隋炀帝的行宫在汴水一侧,
# 汴水:汴河,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炀帝:即隋炀帝杨广(569~618)。
"数枝杨柳不胜春":几株残柳配不上明媚的春色。
# 杨:一作残。,枝:一作株。
"晚来风起花如雪":晚风吹起柳絮像雪花飞舞,
# 晚:一作昨。
"飞入宫墙不见人":飞进宫墙里去却不见人迹。
"御陌青门拂地垂":宫前小路京城东门杨柳轻拂,
# 青门:即汉代长安城的东南门,因门色青,呼为青门。一作“东门”。,御陌:都城的街道。
"千条金缕万条丝":垂下金色丝缕千万条。
"如今绾作同心结":现在把柳条打成同心结,
# 绾:旋绕打结。
"将赠行人知不知":拿来送给远行的人,他知道不知道。
"城外春风吹酒旗":城外春风吹动酒店旗帜,
# 吹:一作满。
"行人挥袂日西时":行人告别已是夕阳西下之时。
# 日西时:黄昏。,挥袂:挥手告别。
"长安陌上无穷树":长安道上华美树木数不胜数,
"唯有垂杨管别离":只有杨柳寄托相思别离。
# 管:系念,挂念。一作“绾”。,唯有:只有。
"轻盈袅娜占年华":柳条轻盈袅娜有美好的年华,
# 袅娜:柔软细长貌。
"舞榭妆楼处处遮":舞榭和妆楼处处在她的遮掩下。
"春尽絮花留不得":春天到头柳絮飞扬留不住,
# 絮花:一作“絮飞”。
"随风好去落谁家":随风好好飞去,不知落到谁家。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组咏物题材诗。第一首作为序曲,劝人聆听改编后的新曲,展现出对创新的倡导;第二首描绘大千世界的复杂多样,体现出事物间相互依存又各具其理的哲学思考;第三、四首分别刻画长安少年春游、洛阳名士雅集的场景,杨柳在其中为热闹欢快的氛围增色助兴;第五首以杨柳依傍外物易衰,喻指人若依附富贵而不自立难以长久,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第六首借杨柳见证隋朝兴亡,营造出世事无常、沧海桑田的历史沧桑感;第七、八首围绕杨柳寄托怀人相思、别离之情,将情感与自然景物紧密相连;第九首借杨花柳絮漂泊不定,抒发人生如浮萍的漂泊之感。这九首诗直接采用民歌曲调创作,既保留了纯正的民歌风味,朗朗上口便于传唱,又融入丰富的思想内涵。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以“塞北梅花”“淮南桂树”的传统意象起兴,用羌笛与小山词的典故形成对照,继而以“莫奏前朝曲”的直白呼吁,倡导诗歌创作的革新,借“新翻杨柳枝”表达对艺术创新的追求,体现出刘禹锡对传统与革新关系的思考。第二首描绘早春时节南陌东城的景象,以桃李的艳丽反衬杨柳的依依柔情,用“何处不依依”的反问强化杨柳在春光中的独特地位,暗含“万紫千红需绿衬”的哲理,语言明快而富有生活气息。第三首描绘了宫廷场景,“凤阙”“龙池”点明皇家气象,“麴尘丝”以色彩比喻柳枝,与御沟春水相映成趣,末句“狂杀长安少年儿”以少年的狂欢侧面烘托杨柳引发的春情,将宫廷风物与民间活力结合,画面鲜活而富有动感。第四首借金谷园、铜驼陌的历史遗迹,以“莺乱飞”“好风吹”勾勒昔盛今衰的背景,用“桃李须臾尽“与“垂杨无限时”的对比,暗喻荣华易逝、质朴长存的人生哲理,典故的运用使诗意更显厚重。第五首以花萼楼前杨柳的今昔遭遇为线索,“初种时”美人斗腰的盛景与“抛掷长街”的凋零形成强烈反差,“露叶如啼”的拟人描写,将杨柳的衰颓赋予人的悲戚,实则借物喻人,感慨世事变迁中美好事物的零落,情感细腻而含蓄。第六首直书炀帝行宫的残柳,“数株残柳不胜春”的萧瑟与“风起花如雪”的描写形成对立,飞絮入宫却“不见人”的空寂,以隋炀帝的历史悲剧为背景,借杨柳的残存见证王朝兴衰,将自然景物与历史沧桑融合,意境苍凉而发人深省。第七首以“御陌青门”的垂柳起笔,“千条金缕”的繁茂与“绾作同心结”的柔情相映,将杨柳枝条比作离别的信物,“将赠行人知不知”的设问,以口语化的表达传递相思与不舍,使离别之情通过具象的杨柳得以升华,充满民歌的温婉韵味。第八首以城外春风、酒旗、行人挥袂的场景开篇,用“无穷树”与“唯有垂杨”的对比,强调杨柳作为离别象征的独特性,“绾别离”的直白表述,将传统意象与现实场景结合,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慨,贴近生活而耐人寻味。第九首以“轻盈袅娜”状写杨柳的青春姿态,“舞榭妆楼处处遮”极言其繁盛,转笔以“春尽絮飞”的凋零收束,“留不得”的无奈与“落谁家”的追问,将杨柳的生命周期与人生漂泊相勾连,以自然景物的荣枯喻指人生的聚散无常,意境凄美而富有哲思。
3. 作品点评
这九首民歌体诗作直接采用民间歌谣的曲调创作,既保留了原生态的质朴韵味,又通过语言提炼赋予其新的艺术生命力。作品在俚俗与文雅之间找到平衡点——既有“山歌好比春江水”的鲜活气息,又蕴含着“欲穷千里目”的思想深度,句式长短错落间暗合声韵节律,真正实现“老妪能解”与“文人雅赏”的双重价值。这种创作实践完美呼应了刘禹锡“师法屈原”的艺术追求:既保持《九歌》那种“入耳牵心”的民间歌唱性,又注入士大夫的哲思品格,在市井烟火与庙堂雅韵的碰撞中,创造出雅俗共生的诗意空间。
# 刘宾客《柳枝网》,虽乏曹、刘、陆机、左思之豪壮,自为齐梁乐府之将帅也。
宋黄庭坚《山谷题跋》
# 扯响杨亦不胜攀折,正见苦无替代耳。
清黄周星《唐诗快》
# 管”字下得妙,视前首“见”字用意更胜。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说得如此有情,真含无限悲苦。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杨柳枝词》盖即古《横吹曲》之《折杨柳》。其词托意杨柳以写离情,或感叹盛衰。今录禹锡两首,前者(按指“花萼楼前初种时”)以柳比人,后者(按指“城外东风吹酒旗”)即写离别,不可何作单纯咏物诗看。
近代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
# 《鉴戒录》云:“《柳枝歌》,亡隋之曲也。”……予考乐天晚年,与刘梦得唱和此曲词,白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刘梦得亦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盖后来始变新声,而所谓乐天《杨柳枝》者,称其别创词也。
宋王灼《碧鸡漫志》
# 白乐天《杨柳枝》云:“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刘禹锡云:“金谷园中莺乱啼,铜驼陌上好风吹。城东桃李须臾尽,争似垂杨无限时。”……(禹锡及张祜)诗皆仿白,独薛能一首变为凄楚耳。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此首意谓人不能特立,随时趋势,以求富贵者,与花萼楼前扬柳何异?……宫人歌舞楼上者,观杨柳之轻盈袅娜,自恨腰肢之不如,欲与杨柳斗此娇媚之态,犹人之逢时遇主,大蒙宠幸也……犹人之忤时失势,摈弃寂寞也。……犹小人失势,不责己而怨人,虽泣血涟如,亦无益也。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陆时雍曰:自怨语,正是尤人无限。胡次焱曰:此乃梦得自道也:其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此“花萼楼前初种时”也;降武元衡,罢窦群,斥韩皋,此“美人楼上斗腰肢”也;贬连州刺史,斥朗州司马,易柳州,徙夔州,此“如今抛掷投街里”也;《问大钓赋》、《谪九年赋》,叙张九龄事,为《子刘子传》,此“露叶如啼欲恨谁”也。末句乃不敢怨人之饲,“欲恨谁”者,即《易》所谓“自我致寇,又谁咎也”,其悔心之萌乎?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先荣后悴,即柳以见意。
清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评》
# 炀帝荒淫不君,国亡身丧,行宫外残柳数株,枝条柔弱,如不胜春风之摇荡,柳花如雪飞宫墙,似若羞见时人者。隋之臣子仕唐,曾不曰国亡主灭分任其咎,扬扬然无羞恶心,观观杨花亦可愧矣。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 徐子扩曰:只是形容荒凉之态。谢谓羞不见人,非也。李君虞《隋宫燕》诗“几度飞来不见人”,亦此意。桂天祥曰:绝处味好。
明敖英《唐诗绝句类选》
# 蒋一葵曰:吊亡隋者,多不出此意。如此落句,更出人意表。陆时雍曰:忽入雅调。胡次焱曰:谢叠翁注:炀帝荒淫,国亡身殒,隋之君子仕唐,曾不分任其咎,扬扬然无羞恶之心,观柳花亦可以愧矣。谓柳花如雪,飞入宫墙,如羞见时人者,此扶植世教,足以立顽廉贪;似“不见人”三字,恐只是《易》所谓“窥其户,阒其无人”之意。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不胜春”三字正为“残柳”写照,若作“杨柳”则三字落空矣。只“不见人”三字,写尽故宫黍离之悲,何用多言。
清黄生《唐诗摘钞》
# 似胜李君虞《汴河曲》(末二句下)。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韵远情深。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不见人”是荒凉之象,宋儒谓改作“羞见人”更佳,其说非是。
清吴瑞荣《唐诗笺要》
# 写杨花写到花到地,方色空空,唤醒迷夫不少。
清邹弢《精选评注五朝诗学津梁》
# 隋炀植柳汴堤,谓之柳塘,故梦得有此作。末句谓宫墙尚在,宫中无人,即柳花飞入,谁人见来?不胜兴废之感。
清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 此隋宫怀古之作,咏残柳以写亡国之悲,情韵双美,寄慨苍凉,与《石头城》怀古诗皆推绝唱,宜白乐天称为“诗豪”也。李益《隋宫燕》、《汴河曲》,与梦得用意同,而用笔逊之。
近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
# 人之饯别,非驿亭则酒肆,多种杨柳,古人或折柳以赠,或攀柳而悲。长安陌上树木尽多,管别离者惟有垂杨斗。意谓王公将相位尊权重,其栽培桃李必多;或辞官,或失势,一旦去国,其门下士终始不相背负者甚少也。
宋谢枋得《注解选唐诗》
上一篇:唐·贯休《古战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