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qiū
hòu
tiān

朝代:唐作者:刘禹锡浏览量:1
yún
hàn
zhāo
gāo
lín
xiān
fēng
luò
cǎo
chóng
yíng
shī
湿
yín
diàn
liáng
shàn
ēn
shì
jìng
qín
shēn
qiě
yán
qián
bié
ān
néng
huái
怀
cùn
yīn

译文

夜晚云气从银河中腾起,清晨的雨点洒落在高高的树林间。梧桐树叶在风未吹前已经飘落,草虫被雨水打湿后发出了唧唧的鸣声。竹席让人感到凉意,扇子的恩情已显得很薄弱,房间安静,弹琴的思绪幽深。只希望在酷热的夏天之前能告别这里,怎能不珍惜每一寸光阴呢。

逐句剖析

"夜云起河汉":夜晚云气从银河中腾起,

"朝雨洒高林":清晨的雨点洒落在高高的树林间。

"梧叶先风落":梧桐树叶在风未吹前已经飘落,

"草虫迎湿吟":草虫被雨水打湿后发出了唧唧的鸣声。

"簟凉扇恩薄":竹席让人感到凉意,扇子的恩情已显得很薄弱,

"室静琴思深":房间安静,弹琴的思绪幽深。

"且喜炎前别":只希望在酷热的夏天之前能告别这里,

"安能怀寸阴":怎能不珍惜每一寸光阴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秋雨后寄乐天》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整首诗通过描写早秋雨后的景象,抒发了诗人被贬后的复杂情感,既有对自然环境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展现了刘禹锡作为一位杰出诗人的艺术才华和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豪”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祖籍中山(今河北定州)。贞元进士,官至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刘禹锡与柳宗元交谊深厚,人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甚多,并称“刘白”。其诗雅健清新,善用比兴寄托手法,有一种哲人的睿智和诗人的挚情渗透其中,极富艺术张力和雄健气势,有“诗豪”之称。其文尤长于论辩说理,推理缜密,雄健晓畅。哲学著作有《天论》三篇,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学说。代表作品有《竹枝词》《杨柳枝词》《插田歌》《金陵五题》《西塞怀古》等。有《刘梦得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诗的前两句“夜云起河汉,朝雨洒高林”描绘了夜晚和早晨的自然景象。夜云在银河周围升起,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氛围,而早晨的雨洒落在高高的树林上,给人一种清新、润泽的感觉。这种自然景象的描绘不仅仅是对景色的简单记录,更是与诗人的心境紧密相连。以动衬静:“草虫迎湿吟”中的草虫吟叫声在安静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清脆。这种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草虫的叫声衬托出环境的静谧。同时,雨声、风声等其他自然声音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但也可以从“朝雨洒高林”“梧叶先风落”等语句中暗示出来。对比:“夜云起河汉”的宏大与“梧叶先风落”的细微形成对比。夜晚的银河下云朵兴起,呈现出一种宏大、壮观的景象,而一片梧桐叶在风中的飘落则是细微之处的描写。这种大小的对比,使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展现了自然的广阔和细腻。

2. 分段赏析

“夜云起河汉,朝雨洒高林”夜晚,云气从银河附近升起,预示着天气的变化。到了清晨,一场雨降临,洒落在高高的树林之上。“河汉”即银河,为画面增添了高远、神秘的氛围。“夜云起”与“朝雨洒”的先后承接,不仅展现了时间的推移,也描绘出一幅动态的自然画卷,从夜晚的静谧到清晨的雨润,生动而富有变化。“梧叶先风落,草虫迎湿吟”在风雨的吹拂下,梧桐叶率先飘落,而草丛中的昆虫则在湿润的环境中欢快地鸣叫。“先风落”写出了梧桐叶在风未起时就已飘落的敏感与灵动,仿佛它能感受到风雨的临近。“迎湿吟”则赋予草虫以人的性情,它们似乎在迎接这潮湿的天气,欢快地吟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簟凉扇恩薄,室静琴思深”竹席因雨后变得凉爽,仿佛扇子的恩情也变得微薄。室内安静,琴声悠悠,思绪也随之深沉。“簟凉”点出了季节的变化,雨后气温降低,竹席给人带来丝丝凉意。“扇恩薄”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扇子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扇子在凉爽天气下的“失宠”。“室静”与“琴思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室内的安静更衬托出琴声的悠扬和诗人思绪的深沉。“且喜炎前别,安能怀寸阴”诗人庆幸自己在炎热的夏天到来之前告别了酷热,面对如此清凉舒适的环境,又怎能珍惜每一寸光阴呢?“且喜”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炎前别”强调了与炎热的告别是一种解脱和幸运。“安能怀寸阴”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表现出诗人对当下清凉时光的珍视,不愿浪费片刻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甫《送李八秘书赴杜相公幕》

下一篇:唐·徐铉《步虚词五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