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kàn
sōng
luò
yǒu
tàn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jīn
kàn
sōng
luò
huí
tóu
tàn
shì
jiān
róng
huá
shuǐ
yōu
huàn
shān
jiàn
fāng
zhī
jīng
máng
shǐ
ài
xián
wèi
wén
lóng
niǎo
fēi
chū
kěn
fēi
huán

译文

今天观看嵩山与洛水(的风光),转过头来感叹人世间。荣华富贵消逝得像水一样急速,忧患比山还要大。经历过痛苦才知道快乐的滋味,经过忙碌后才开始喜爱闲适。没有听说过笼子里的鸟,飞出去后还愿意飞回来。

逐句剖析

"今日看嵩洛":今天观看嵩山与洛水(的风光),

# 嵩洛:指嵩山和洛河,都在河南境内。

"回头叹世间":转过头来感叹人世间。

"荣华急如水":荣华富贵消逝得像水一样急速,

"忧患大于山":忧患比山还要大。

"见苦方知乐":经历过痛苦才知道快乐的滋味,

"经忙始爱闲":经过忙碌后才开始喜爱闲适。

"未闻笼里鸟":没有听说过笼子里的鸟,

"飞出肯飞还":飞出去后还愿意飞回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看嵩洛有叹》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晚年寓居洛阳期间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登临眺望的独特视角,在“观嵩洛”与“叹世间”的时空转换间,构建起深邃的哲思空间。诗中“笼中飞鸟”的意象,暗喻仕途羁绊;“荣华似水”与“忧患如山”的强烈对比,凝练地概括了其数十载宦海沉浮的切身体悟。这种将人生况味融入自然观照的创作手法,典型体现了白诗“言浅意深”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作于太和九年(835)“甘露之变”后的政治寒冬,时白乐天以太子宾客身份闲居东都。宦官集团屠戮宰相王涯等重臣的血腥事件,在诗人笔下化作“荣华急如水”的警世箴言,折射出中晚唐官场的残酷真相。诗中“笼鸟”意象既暗喻同僚的求生之态,又与诗人同期所作《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中“祸福茫茫不可期”的冷峻观察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那个特殊年代士大夫群体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抉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借景抒情诗。介绍了诗人晚年对仕途的反思,描绘了“笼里鸟”的意象暗喻官场束缚,体现了“荣华急如水,忧患大于山”的人生感悟。通过“今日看嵩洛”与“回头叹世间”的视角转换,营造出世事无常的苍凉意境,表达了诗人经历政治动荡后的超脱之思。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今日看嵩洛,回头叹世间。”一句中,通过构建“嵩洛山水”与“世间荣华”的二元对立体系,以地理意象(“嵩洛”)象征超脱的精神境界,与世俗的荣华忧患形成强烈反差。

3. 分段赏析

首联:“今日看嵩洛,回头叹世间”,开篇直抒胸臆,诗人表明今日观看嵩洛风光后,转头对世间的种种发出感慨,为全诗奠定了感慨世事的基调,引出下文对世间现象的具体描述。颔联:“荣华急如水,忧患大于山”,诗人将荣华比作急速流逝的水,将忧患形容为比山还大,形象地描绘出世间荣华的短暂易逝和忧患的沉重,表达出对世间这种状态的无奈与感慨。颈联:“见苦方知乐,经忙始爱闲”,这两句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经历过困苦才知道快乐的珍贵,经过忙碌才开始喜爱闲适。通过对比,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体现出一种对生活本质的洞察。尾联:“未闻笼里鸟,飞出肯飞还”,诗人以笼中鸟作比,说从未听说笼中的鸟飞出去后还愿意再飞回来,形象地表达出人们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如同鸟儿向往广阔天空,不愿再回到束缚的牢笼,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顾况《题元阳观旧读书房赠李范》

下一篇:唐·陆龟蒙《怀仙三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