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zàn
shàng
rén

朝代:唐作者:杜甫浏览量:1
bǎi
chuān
dōng
liú
shēng
piāo
dàng
shí
yǒu
zhōng
zàn
gōng
shì
mén
lǎo
fàng
zhú
lái
shàng
guó
hái
wèi
shì
chén
yīng
dài
qiáo
cuì
yáng
zhī
chén
zài
shǒu
dòu
shú
shì
shēn
yún
ān
xiàn
nán
běi
xiàn
féng
jiù
yǒu
chū
xīn
xiě
xiōng
tiān
cháng
guān
sài
hán
suì
dòng
fēng
chuī
zhēng
bié
xiàng
xūn
hēi
guī
niǎo
jìn
liǎn
lái
sàn
宿
zhǎng
jīng
xiāng
kàn
shuāi
nián
chū
chù

译文

千百条河川日夜不停向东流,远方来的客人也不断地离去。我这辈子苦于长久漂流不定,不知哪天才能有个了结。赞公是佛门的长老,遭到放逐,从京都来到这里。他竟也陷进了尘世的罗网,面容也变得这样。手攀杨柳枝,好像是早晨的事,一阵雨下过,已到豆子成熟时节。我们这身子也和浮云一样,怎么能限定它往南还是往北。在异乡遇见您这位老友,那时真高兴,曾写出心中的喜悦。天长地远,边塞多么寒冷,年底到了,饮饿、严寒一起相逼。矿野上的风吹动旅人的衣衫,将分别时,天色已将昏黑。马嘶鸣着思念着旧时的马槽,归林的鸟都已收敛起双翼。这地方古代常有人们会聚分离,几年以前却长满了荆棘。看看我们两个都到了衰老的年纪,不论是为国效劳还是退隐,我们两个都该竭尽全力。

逐句剖析

"百川日东流":千百条河川日夜不停向东流,

"客去亦不息":远方来的客人也不断地离去。

"我生苦漂荡":我这辈子苦于长久漂流不定,

# 苦:全诗校:“一作若。”

"何时有终极":不知哪天才能有个了结。

"赞公释门老":赞公是佛门的长老,

# 释门:佛门。

"放逐来上国":遭到放逐,从京都来到这里。

# 放逐来上国:谓赞公从京城长安放逐到秦州。

"还为世尘婴":他竟也陷进了尘世的罗网,

# 婴:羁绊,束缚。,世尘:佛家称世俗的事务为世尘。

"颇带憔悴色":面容也变得这样。

"杨枝晨在手":手攀杨柳枝,好像是早晨的事,

# 杨枝晨在手:《涅槃经》载:太阳初升时,佛徒们离开常住之处口嚼杨枝,等遇见佛的光明,便急忙漱口洗手。又见《隋书·南蛮传·真腊》。

"豆子雨已熟":一阵雨下过,已到豆子成熟时节。

# 豆子雨已熟:喻赞公禅行已成。《华严疏钞》:“譬如春月,下诸豆子,得暖气色,寻便出土。”雨:全诗校:“一作两。”

"是身如浮云":我们这身子也和浮云一样,

"安可限南北":怎么能限定它往南还是往北。

"异县逢旧友":在异乡遇见您这位老友,

# 友:全诗校:“一作交。”

"初忻写胸臆":那时真高兴,曾写出心中的喜悦。

# 胸臆:心怀。,初忻:初逢时的惊喜。

"天长关塞寒":天长地远,边塞多么寒冷,

# 寒:全诗校:“一作远。”,关塞:指秦州。

"岁暮饥冻逼":年底到了,饮饿、严寒一起相逼。

# 冻:全诗校:“一作寒。”

"野风吹征衣":矿野上的风吹动旅人的衣衫,

# 征衣:旅人远行穿的衣服。

"欲别向曛黑":将分别时,天色已将昏黑。

# 曛黑:黄昏时。曛,全诗校:“一作昏。”

"马嘶思故枥":马嘶鸣着思念着旧时的马槽,

# 枥:马槽。,嘶:全诗校:“一作鸣。”

"归鸟尽敛翼":归林的鸟都已收敛起双翼。

"古来聚散地":这地方古代常有人们会聚分离,

"宿昔长荆棘":几年以前却长满了荆棘。

# 宿昔:早晚,表示时间很短。

"相看俱衰年":看看我们两个都到了衰老的年纪,

"出处各努力":不论是为国效劳还是退隐,我们两个都该竭尽全力。

# 出处:犹进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别赞上人》是唐代杜甫的一首诗。在这首诗中,杜甫运用大量笔墨为献身佛门的赞上人无辜遭受的迫害发声不平。同时,他也对赞上人在任何境遇下都能淡然面对不幸与苦难表示敬佩。此外,诗中流露出杜甫对今生无法与赞上人比邻而居的惋惜和忧伤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759年,即唐肃宗乾元二年冬天,地点在秦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天水市区。当时,杜甫与赞上人一同在西枝村寻找适宜建造草堂的土地。杜甫心中向往的是一处阳光充足、温暖舒适的地方,以搭建他理想的居所。然而,二人在西枝村周围反复勘察,却始终未能找到心仪之地,杜甫只好暂时返回秦州城。几天后,他听闻西枝村西边有一处山谷,风光旖旎,条件优越。这重新点燃了他与赞公和尚一同前往寻找理想居所的热情。为此,杜甫以诗代信,写下了《寄赞上人》,表达了自己对卜居之地的期望以及与赞上人比邻而居的美好愿景。然而,理想与现实往往难以一致。由于种种原因,杜甫最终未能实现在西枝村与赞公和尚比邻而居的愿望,甚至在秦州客居也难以继续。到了年底,杜甫决定离开秦州前往同谷。临行前,他写下了《别赞上人》,作为与赞公和尚的告别。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通过丰富的篇幅为献身佛门的赞上人表达不平,诗人也流露出一种遗憾和忧伤的情绪,叹息此生无法与赞上人比邻而居,共谈佛理人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衬苦,“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马嘶鸣着思念旧日的马槽,归鸟收拢翅膀返回巢穴,它们都有可依托的“家”。而诗人与赞上人呢,两人皆为漂泊者,诗人因战乱漂泊,赞上人因放逐而来,无固定居所,更无归宿可言。此处以马、鸟对“安定”的渴望与实现,反衬诗人与赞上人的“无家可归”,将人的漂泊无依置于自然物象的“安定”背景下,更显乱世中个体的渺小与悲凉。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四句构成,杜甫告知赞公自己即将离开秦州。“百川日东流”象征着他永不停歇的旅程,恰如近年来诗人的行踪,以此开启全篇。“我生”后的两句进一步阐释第二句的含义。“飘荡”一词诉说着诗人的苦难,紧随其后的“何时有终极”的感慨,流露出杜甫无奈南迁、前途未卜的苦闷心情。第二段“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诗人由自身的漂泊无定,转而写到赞公“放逐来上国”的遭遇。赞公虽为佛门中人,却亦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贬谪,对此杜甫深表同情。五、六两句点明赞公的身份与被贬缘由,“来上国”与第三句中的“苦飘荡”呼应,描绘了这两位老友相似的命运轨迹。“还为世尘婴”紧接着“来上国”,这里的“世尘”主要指那些加诸在赞公身上的不合理政治待遇。“颇带悴色”正是“世尘婴”所导致的结果。“杨枝”以下的四句,是对赞公的称颂与安慰。“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描绘了赞公虔诚的修行。这两句与“还为”两句形成对照,更突显赞公虽身处“世尘”之中,却仍坚守操守的品格。“是身如浮云”一句,以浮云比喻赞公,正如以“百川”自喻。“安可限南北”则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不论东南西北的豁达情怀,这无疑是对赞公的诚挚安慰。第三段“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异县”指的是秦州,因为杜甫和赞公都不是本地人,故而以此相称。“旧友”则追溯到了他们在长安时期就已深厚的交情。“初欣写胸臆”一句,杜甫在秦州期间写给赞公的诗作就有五首,这些作品都是他抒发内心情感的写照。“天长”二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离开秦州的深层缘由。尽管杜甫是在十月离开秦州,当时冬至刚过不久,天气尚不算极度寒冷,但“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两句需合而观之。农历十月,秦州的寒意已十足,而杜甫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囊中羞涩,因此这里的“天长”实则表达了“饥寒怨天长”、度日如年的心境,充满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野风”二句则描述了他即将踏上征途时的凄楚、悲凉情感。刚在“异县”两句中叙写相逢,此处的两句又开始描绘离别,透露出两位老友深深的惜别之情。“马嘶”两句既写了途中的景象,也通过“思故枥”的马和“敛翼”的归鸟,反衬出诗人自己无家可归的境遇,在情感上延续了“野风”两句的基调。第四段“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是临别时相互勉励的话语。“古来”二句极言时光变化之快。“相看俱衰年”一句紧承前两句之意,只不过前两句着眼于地理变化,这一句则聚焦于人。最后一句既是对赞公的勉励,希望他继续努力,同时也是诗人表达自己会不忘国家、世事,继续奋斗的决心。其中“出”字代表着诗人的入世情怀,不忘关注国家与世事,而“处”字则对应赞公的隐居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李涉《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老》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