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日东流":千百条河川日夜不停向东流,
"客去亦不息":远方来的客人也不断地离去。
"我生苦漂荡":我这辈子苦于长久漂流不定,
# 苦:全诗校:“一作若。”
"何时有终极":不知哪天才能有个了结。
"赞公释门老":赞公是佛门的长老,
# 释门:佛门。
"放逐来上国":遭到放逐,从京都来到这里。
# 放逐来上国:谓赞公从京城长安放逐到秦州。
"还为世尘婴":他竟也陷进了尘世的罗网,
# 婴:羁绊,束缚。,世尘:佛家称世俗的事务为世尘。
"颇带憔悴色":面容也变得这样。
"杨枝晨在手":手攀杨柳枝,好像是早晨的事,
# 杨枝晨在手:《涅槃经》载:太阳初升时,佛徒们离开常住之处口嚼杨枝,等遇见佛的光明,便急忙漱口洗手。又见《隋书·南蛮传·真腊》。
"豆子雨已熟":一阵雨下过,已到豆子成熟时节。
# 豆子雨已熟:喻赞公禅行已成。《华严疏钞》:“譬如春月,下诸豆子,得暖气色,寻便出土。”雨:全诗校:“一作两。”
"是身如浮云":我们这身子也和浮云一样,
"安可限南北":怎么能限定它往南还是往北。
"异县逢旧友":在异乡遇见您这位老友,
# 友:全诗校:“一作交。”
"初忻写胸臆":那时真高兴,曾写出心中的喜悦。
# 胸臆:心怀。,初忻:初逢时的惊喜。
"天长关塞寒":天长地远,边塞多么寒冷,
# 寒:全诗校:“一作远。”,关塞:指秦州。
"岁暮饥冻逼":年底到了,饮饿、严寒一起相逼。
# 冻:全诗校:“一作寒。”
"野风吹征衣":矿野上的风吹动旅人的衣衫,
# 征衣:旅人远行穿的衣服。
"欲别向曛黑":将分别时,天色已将昏黑。
# 曛黑:黄昏时。曛,全诗校:“一作昏。”
"马嘶思故枥":马嘶鸣着思念着旧时的马槽,
# 枥:马槽。,嘶:全诗校:“一作鸣。”
"归鸟尽敛翼":归林的鸟都已收敛起双翼。
"古来聚散地":这地方古代常有人们会聚分离,
"宿昔长荆棘":几年以前却长满了荆棘。
# 宿昔:早晚,表示时间很短。
"相看俱衰年":看看我们两个都到了衰老的年纪,
"出处各努力":不论是为国效劳还是退隐,我们两个都该竭尽全力。
# 出处:犹进退。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通过丰富的篇幅为献身佛门的赞上人表达不平,诗人也流露出一种遗憾和忧伤的情绪,叹息此生无法与赞上人比邻而居,共谈佛理人生。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衬苦,“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马嘶鸣着思念旧日的马槽,归鸟收拢翅膀返回巢穴,它们都有可依托的“家”。而诗人与赞上人呢,两人皆为漂泊者,诗人因战乱漂泊,赞上人因放逐而来,无固定居所,更无归宿可言。此处以马、鸟对“安定”的渴望与实现,反衬诗人与赞上人的“无家可归”,将人的漂泊无依置于自然物象的“安定”背景下,更显乱世中个体的渺小与悲凉。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百川日东流,客去亦不息。我生苦漂荡,何时有终极”四句构成,杜甫告知赞公自己即将离开秦州。“百川日东流”象征着他永不停歇的旅程,恰如近年来诗人的行踪,以此开启全篇。“我生”后的两句进一步阐释第二句的含义。“飘荡”一词诉说着诗人的苦难,紧随其后的“何时有终极”的感慨,流露出杜甫无奈南迁、前途未卜的苦闷心情。第二段“赞公释门老,放逐来上国。还为世尘婴,颇带憔悴色。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是身如浮云,安可限南北”,诗人由自身的漂泊无定,转而写到赞公“放逐来上国”的遭遇。赞公虽为佛门中人,却亦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贬谪,对此杜甫深表同情。五、六两句点明赞公的身份与被贬缘由,“来上国”与第三句中的“苦飘荡”呼应,描绘了这两位老友相似的命运轨迹。“还为世尘婴”紧接着“来上国”,这里的“世尘”主要指那些加诸在赞公身上的不合理政治待遇。“颇带悴色”正是“世尘婴”所导致的结果。“杨枝”以下的四句,是对赞公的称颂与安慰。“杨枝晨在手,豆子雨已熟”描绘了赞公虔诚的修行。这两句与“还为”两句形成对照,更突显赞公虽身处“世尘”之中,却仍坚守操守的品格。“是身如浮云”一句,以浮云比喻赞公,正如以“百川”自喻。“安可限南北”则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不论东南西北的豁达情怀,这无疑是对赞公的诚挚安慰。第三段“异县逢旧友,初忻写胸臆。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野风吹征衣,欲别向曛黑。马嘶思故枥,归鸟尽敛翼”,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异县”指的是秦州,因为杜甫和赞公都不是本地人,故而以此相称。“旧友”则追溯到了他们在长安时期就已深厚的交情。“初欣写胸臆”一句,杜甫在秦州期间写给赞公的诗作就有五首,这些作品都是他抒发内心情感的写照。“天长”二字背后,隐藏着诗人离开秦州的深层缘由。尽管杜甫是在十月离开秦州,当时冬至刚过不久,天气尚不算极度寒冷,但“天长关塞寒,岁暮饥冻逼”两句需合而观之。农历十月,秦州的寒意已十足,而杜甫居无定所,生活困顿,囊中羞涩,因此这里的“天长”实则表达了“饥寒怨天长”、度日如年的心境,充满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野风”二句则描述了他即将踏上征途时的凄楚、悲凉情感。刚在“异县”两句中叙写相逢,此处的两句又开始描绘离别,透露出两位老友深深的惜别之情。“马嘶”两句既写了途中的景象,也通过“思故枥”的马和“敛翼”的归鸟,反衬出诗人自己无家可归的境遇,在情感上延续了“野风”两句的基调。第四段“古来聚散地,宿昔长荆棘。相看俱衰年,出处各努力”是临别时相互勉励的话语。“古来”二句极言时光变化之快。“相看俱衰年”一句紧承前两句之意,只不过前两句着眼于地理变化,这一句则聚焦于人。最后一句既是对赞公的勉励,希望他继续努力,同时也是诗人表达自己会不忘国家、世事,继续奋斗的决心。其中“出”字代表着诗人的入世情怀,不忘关注国家与世事,而“处”字则对应赞公的隐居生活。
上一篇:唐·李涉《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
下一篇:唐·白居易《春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