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ōu
sòng
tài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李涉浏览量:1
céng
shí
yún
xiān
zhì
xiǎo
shí
róng
tóu
shàng
wǎn
qīng
dāng
shí
jīng
jué
gāo
táng
mèng
wéi
yǒu
jīn
sòng
zhī
líng
yáng
huì
shǐ
使
jūn
yán
jiě
huā
zhī
chū
yǎn
qián
cóng
míng
yuè
西
chén
hǎi
jiàn
cháng
é
èr
shí
nián

译文

记得年少时曾见过云仙,她头上梳着如芙蓉般的发髻,青丝缠绕。当时只觉得如高唐梦般恍惚惊觉,直到如今只有我心知。陵阳使君的晚宴上又与你相见,如花似玉的美人就在眼前。自从明月西沉大海,已二十年未见如嫦娥般的她了。

逐句剖析

"曾识云仙至小时":记得年少时曾见过云仙,

# 曾识:一作尝忆。

"芙蓉头上绾青丝":她头上梳着如芙蓉般的发髻,青丝缠绕。

# 绾:系,盘结。

"当时惊觉高唐梦":当时只觉得如高唐梦般恍惚惊觉,

"唯有如今宋玉知":直到如今只有我心知。

# 如:一作而。

"陵阳夜会使君筵":陵阳使君的晚宴上又与你相见,

# 筵:宴席。,使君:对州府郡守的称谓。,会:一作宴。,陵阳:地名,在今安徽青阳县南。

"解语花枝出眼前":如花似玉的美人就在眼前。

# 出:一作在。

"一从明月西沉海":自从明月西沉大海,

# 一:一作“自”。

"不见嫦娥二十年":已二十年未见如嫦娥般的她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遇湖州妓宋态宜二首》是唐代李涉所作的七言绝句。这两首七言绝句情感细腻深沉,充满了对往昔的追忆与人生的慨叹。前一首诗中,诗人回忆起与某位女子年少时的相遇,她头上绾着青丝、插着芙蓉的模样令人印象深刻,当时的相逢如同高唐梦般短暂而虚幻,如今这份情愫却只有自己如宋玉般知晓,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过往情缘的怅惘与怀念。后一首诗描写了陵阳夜宴上,那位如同解语花枝般的女子出现在筵席前的情景,然而自“明月西沉海”之后,便再也没有见过她,至今已二十年。诗句通过今昔对比,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人的深切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诗人

李涉(?~?),唐代诗人。自号清溪子,洛阳(今属河南)人。早岁客梁园,逢兵乱,避地南方,与弟李渤同隐庐山香炉峰下,后出山做幕僚。宪宗时,曾任太子通事舍人。不久,贬为峡州(今湖北宜昌)司仓参军,在峡中居十年,遇赦放还,复归洛阳,隐于少室。文宗大和中,任国子博士,世称李博士。其工于诗歌,尤其擅长七绝,多写迁谪行旅,语言通俗畅达。代表作品有《润州听暮角》《再宿武关》《杂曲歌辞·鹧鸪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是李涉于湖州与昔日歌妓宋态宜邂逅时所作,确切创作时间已难考。诗中“二十年”之类表述,含蓄透露诗人与宋态宜早年便已结识,阔别多年后的意外重逢,令诗人心有所感,从而提笔赋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写作手法

对比:首诗写年少初逢,以“高唐梦”喻相遇如梦,含蓄表达怅惘;次诗记成年重逢与别后,“二十年不见”直白凸显岁月悠长、思念深切。前者朦胧梦幻,后者现实悲怆,共同勾勒出跨越时光的眷恋。用典:“当时惊觉高唐梦,唯有如今宋玉知”用了“高唐梦”与“宋玉”的典故,“高唐梦”源自宋玉笔下楚王与神女的虚幻相遇,此处借指诗人与故人的相逢如梦似幻,暗含相遇的短暂与不真实感;以“宋玉”自比,强调这份如梦般的情感唯有自己能深刻体会。“不见嫦娥二十年”中,“嫦娥”作为神话意象,既指代月中仙子,此处又借喻故人,将其比作清冷高洁、遥不可及的形象,委婉表达出与故人长久分离的遗憾。虚实结合:“曾识云仙至小时,芙蓉头上绾青丝”是实写,直接描绘出诗人曾在对方年少时相识,以及其头戴芙蓉、青丝轻绾的美好形象,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清晰的画面。“当时惊觉高唐梦,唯有如今宋玉知”则转入虚写,借用“高唐梦”“宋玉”的典故,将过往的相遇比作虚幻的梦境,含蓄地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难以言说,只有自己能够体会。“陵阳夜会使君筵,解语花枝出眼前”又回到现实场景,实写在陵阳的夜宴上与故人重逢,将对方比作“解语花枝”,生动展现其灵慧娇艳。最后“一从明月西沉海,不见嫦娥二十年”,以“明月西沉海”的意象虚写分别,用“嫦娥”代指故人,“二十年”点明时长,以虚写抒发长久未见的遗憾与思念,虚实转换自然,将诗人对故人的眷恋之情表达得真挚而深沉。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曾识云仙至小时”,开篇点明“曾识”,以回忆起笔,“云仙”二字赋予女子超凡脱俗的气质,暗喻其如云端仙子般美好;“至小时”强调初次相遇时彼此年幼。“芙蓉头上绾青丝”,此句聚焦女子形象细节。“芙蓉”描绘其发髻造型,既展现古代女子梳妆之美,又以芙蓉的清雅高洁喻人;“绾青丝”细腻刻画女子盘发的动作,青丝缠绕间,写出了柔美温婉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女子的欣赏与怀念之情。“当时惊觉高唐梦”,化用宋玉《高唐赋》中楚王与神女相遇的典故,将与女子的初见比作虚幻梦境。“惊觉”二字,既写出当时相遇时的意外与惊喜,又暗含这份美好如梦境般短暂易逝的感慨。“唯有如今宋玉知”,诗人以宋玉自比,借宋玉的才情与情感细腻,表明只有自己能深刻体会往昔相遇的珍贵与如今追忆的孤寂。“唯有”加强了这份知己难觅的落寞,显现出岁月流逝后的感慨。第二首“陵阳夜会使君筵”,交代再次相遇的时间与场景。“陵阳”点明地点,“夜会使君筵”描绘出在官宴上的偶然重逢,宴会的热闹场景与下文的情感表达形成对比,暗示这份相遇背后藏着复杂的情愫,也为女子的出场做铺垫。“解语花枝出眼前”,运用比喻手法,将女子比作“解语花枝”。“解语”形容女子善解人意、聪慧灵秀,“花枝”则突出其娇美动人,生动展现女子在筵席中令人惊艳的形象,诗人初见时的惊艳与倾慕之情溢于言表。“一从明月西沉海”,以自然景象隐喻离别。“明月西沉海”既点明时间流逝,又营造出凄美孤寂的意境,“一从”强调自离别之后,时光的流转与情感的沉淀。“不见嫦娥二十年”,将女子比作嫦娥,呼应前文“云仙”的超凡形象,以“二十年”突出分别时间之久,“不见”直白地表达出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充满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追忆与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孙鲂《庐山瀑布》

下一篇:唐·杜甫《别赞上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