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飘苏季子":你像当年漂泊的苏秦一样,
"六印佩何迟":可他得到六国相印的时间却多么迟缓啊。
"早作诸侯客":你很早就开始结交诸侯,成为他们的座上客,
"兼工古体诗":而且还擅长创作古体诗。
"尔贤埋照久":你有贤能,才华却被埋没了很久,
"余病长年悲":我常年患病,心中充满悲伤。
"卢绾须征日":如今正是像卢绾那样的叛逆之人需要被征讨的时候,
"楼兰要斩时":也是像当年斩杀楼兰王那样需要有人建功立业的时候。
"岁阳初盛动":新的一年刚刚开始,阳气初盛万物萌动,
"王化久磷缁":然而国家的教化却长久地受到不良影响而有所衰败。
"为入苍梧庙":我为了进入苍梧的舜庙凭吊,
"看云哭九疑":望着云彩,对着九疑山而哭泣。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卢绾是汉高祖刘邦的发小,后因谋反被征讨;楼兰曾屡次与汉朝为敌,傅介子曾奉命前往楼兰,斩杀楼兰王。杜甫在这里用这两个典故,意在鼓励苏四郎抓住时机,像征讨卢绾、斩杀楼兰王那样为国家建立功勋,使诗歌的表达更加含蓄且富有深意,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对比:“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将苏四郎的贤能却长久被埋没与自己常年患病的悲惨状况进行对比,既表达了对苏四郎的同情,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衬托出两人不同的境遇和共同的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直抒胸臆:“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直接表达了杜甫对苏四郎才华被埋没的惋惜以及自己常年患病的悲伤情绪,情感真挚强烈,让读者能直接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2. 分段赏析
《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飘飘苏季子,六印佩何迟”:以“苏季子”(苏秦)来比喻苏四郎,“飘飘”形容苏四郎漂泊不定的状态,暗示他多年来四处游历。“六印佩何迟”则是说苏四郎像苏秦一样有才华,却迟迟没有像苏秦那样功成名就(苏秦曾佩六国相印),表达了对苏四郎才华的认可和对他未能及早施展才华的惋惜之情。“早作诸侯客,兼工古体诗”:进一步介绍苏四郎的经历和才华。“早作诸侯客”说明苏四郎很早就开始游历各地,结交诸侯,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兼工古体诗”则强调他不仅在社交方面有经历,还擅长古体诗,突出了他的文学才华,表达了杜甫对苏四郎的赞赏。“尔贤埋照久,余病长年悲”:表达了两人的处境。“尔贤埋照久”再次强调苏四郎的贤能被埋没已久,“埋照”指才华被隐藏;“余病长年悲”则是杜甫自叹自己常年患病,心中充满悲伤。这一联通过对比,既体现了对苏四郎的同情,也抒发了自己的无奈和悲叹,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卢绾须征日,楼兰要斩时”:这一联运用典故,鼓励苏四郎。“卢绾须征日”借卢绾谋反被征讨的典故,暗示当前国家有需要平定的叛乱;“楼兰要斩时”以傅介子斩杀楼兰王的事迹,激励苏四郎抓住时机,为国家建立功勋,表达了杜甫对苏四郎的期望,希望他能在此时有所作为。“岁阳初盛动,王化久磷缁”:“岁阳初盛动”点明了时间是暮冬之后,阳气开始逐渐回升,暗示着新的希望和变化;“王化久磷缁”则感慨国家的教化长久以来受到污染(“磷缁”比喻受污染),表达了杜甫对国家时局的忧虑,认为国家需要整顿和变革,也为后文鼓励苏四郎有所作为做了铺垫。“为入苍梧庙,看云哭九疑”:这部分写苏四郎前往桂州后的行程。“为入苍梧庙,看云哭九疑”,苏四郎要进入苍梧庙,在那里望着云彩,对着九疑山而哭泣。这里的“哭”可能包含着对舜帝等先贤的追思,也可能蕴含着对国家命运、个人前途的感慨,表达了杜甫对友人的牵挂和对其未来行程的关注,同时也使诗歌的情感更加深沉、蕴藉。
上一篇:唐·白居易《偶吟》
下一篇:唐·成彦雄《江上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