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啼吾手战":你啼哭时我双手颤抖,
# 手战:手颤抖,老年多病情态。
"吾笑汝身长":我因你身体长高而欢笑。
# 身长:长大。
"处处逢正月":正月,不管在哪里都能遇上,
"迢迢滞远方":偏偏如今滞留在这迢迢远方。
# 滞:滞留。,迢迢:遥远的样子。
"飘零还柏酒":在漂泊中依然喝着柏酒(过元日),
# 酒:一作“叶”。
"衰病只藜床":衰老多病只能卧在藜床上。
# 藜床:藜制的床,清贫人家所用。
"训喻青衿子":在家里教导穿青领衫的儿子读书,
# 青衿:学子之所服。,喻:一作“谕”。
"名惭白首郎":惭愧郎官官衔还挂在我这白发老人头上。
"赋诗犹落笔":我依然提笔赋诗,
"献寿更称觞":(你)献上寿礼又举杯敬酒。
# 称觞:举杯祝酒。,献寿:祝寿。
"不见江东弟":见不到在江东的弟弟,
# 江东弟:指作者流落在长江下游的兄弟。
"高歌泪数行":放声高歌时泪下数行。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阳),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因居长安时期,曾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肃宗至德间,曾任左拾遗;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一生坎坷,仕途不顺,经历安史之乱,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与李白并称为“李杜”(“大李杜”),被后人誉为“诗圣”,是中国古典诗歌成就的集大成者,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诗作包含了大量的时事政治诗,或陈述政见,或揭发统治者的荒淫残暴,或寓言讽兴,或对穷苦人民表示同情关怀。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杜甫继承和发展了《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传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代表作品有《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八首》等。著有《杜工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以元日为背景,是一首抒发亲情与身世感慨的诗。描绘了杜甫在元日与儿子宗武相处的情景,表达对儿子成长的欣喜,同时展现自己漂泊异乡、身体衰病的无奈。借对儿子的训喻,流露出对自身仕途的惭愧。最后因思念远方弟弟而落泪,营造出一种既含亲情温暖又充满身世悲凉的氛围,体现诗人在元日对亲情、人生的深沉思考。
2. 写作手法
对比:“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将儿子的啼哭与自己颤抖的手、自己因儿子成长的欢笑进行对比,一方面体现出儿子的成长与自己的衰老,另一方面反映出面对这种变化时复杂的情感,既有对儿子成长的欣慰,也有对自身衰老的无奈。借事抒情:“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通过描述自己在漂泊中以柏酒度过元日,因病只能卧于藜床之事,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衰老多病的愁苦之情,借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传达内心的凄凉与无奈。直抒胸臆:“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直接表明因见不到江东的弟弟,在元日放声高歌时不禁泪下数行,直白地抒发了对远方弟弟深切的思念之情,使情感表达真挚而强烈,点明诗歌思念亲人的主旨。
3. 分段赏析
“汝啼吾手战,吾笑汝身长”,元日这天,儿子啼哭,诗人手颤抖着,看到儿子渐渐长大,不禁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一啼一笑、一手战一身长的对比,生动地描绘出父子间的互动,在简单的场景中蕴含着复杂情感,既为儿子成长喜悦,又为自己衰老感伤,奠定了诗歌情感基调。“处处逢正月,迢迢滞远方”,诗人感慨每年都会迎来正月初一,但自己却长期漂泊在遥远的异乡。“处处”强调时间的重复性,“迢迢”突出空间的遥远,两者结合,深刻地表达出漂泊的无奈与辛酸,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内心的愁苦情绪。“飘零还柏酒,衰病只藜床”,在漂泊的状态下,只能像往常一样喝着柏酒度过元日,而自己衰老多病,常常只能躺在藜床上。“柏酒”是元日习俗饮酒,“藜床”则体现生活的困苦。此联借描述元日生活细节,生动展现出诗人漂泊与衰病交加的艰难处境,同时“训喻青衿子,名惭白首郎”,诗人借此机会训诫儿子,也为自己年已白首却功名未就感到惭愧,将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与对儿子的期望相结合。“赋诗犹落笔,献寿更称觞。不见江东弟,高歌泪数行”,前两句描绘诗人在元日赋诗,儿子向自己献寿敬酒的场景,展现出父子间的温情。然而,思绪一转,想到远在江东的弟弟无法相见,不禁在放声高歌中泪下数行。这种从欢乐到悲伤的情感转变,强烈地表达出对弟弟的深切思念,使诗歌情感达到高潮,让人深刻感受到诗人在元日这天复杂而深沉的情感。
上一篇:唐·李频《赠桂林友人》
下一篇:唐·王建《乞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