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信如寄":人生漂泊不定,如同暂寄世间的过客,
"薄宦夫何有":卑微的官职,又算得了什么呢。
# 薄宦:俸禄少的小官。
"来往本无归":来来往往本就没有真正的归宿,
# 归:归宿。,来往:生死。
"别离方此受":唯有在离别之时,才深切感受这份漂泊的滋味。
# 此:一作正。
"柳色蔼春余":杨柳的翠色,还带着暮春的浓郁,
# 春余:春末。,蔼:树木繁茂的样子。
"槐阴清夏首":槐树的浓荫,已带来初夏的清凉。
"不觉御沟上":不知不觉间走到御沟边上,
# 御沟:流经宫苑的溪沟。
"衔悲执杯酒":满含悲戚,与你执杯共饮这离别之酒。
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诗佛”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先世为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南蒲州镇),遂为河东人。开元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作上,王维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其以山水诗最为后世所称,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叙写隐逸情趣和佛教禅理,被后世誉为“诗佛”。诗歌的语言清新明丽,简洁洗练,精警自然。王维兼通音乐,擅长绘画,曾绘《辋川图》。北宋苏轼称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明董其昌推他为“南宗”之祖,并说“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代表作品有《鸟鸣涧》《山居秋暝》《使至塞上》《辛夷坞》等。著有《王右丞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送别诗。诗歌借分别之地暮春的柳色、夏初的槐阴等自然景致,通过人生如寄的感慨与衔悲举杯的场景,写出了漂泊无定的人生感触、离别的悲伤以及对友情的珍视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诗中“柳色蔼春余,槐阴清夏首”描绘暮春柳色明媚、夏初槐阴清凉的宜人景致,这生机勃勃的自然之景本应令人愉悦;却反衬出“衔悲执杯酒”的离别场景中,诗人内心的伤感与不舍,用自然的美好更突出别离的堪悲之情。
3. 分段赏析
“浮生信如寄,薄宦夫何有”开篇直抒胸臆,感慨人生与仕途。“浮生信如寄”以“寄”喻人生漂泊不定,生命短暂如寄居世间;“薄宦夫何有”则叹微薄的官职并无值得留恋之处,两句从人生与仕途两方面,流露漂泊无依的怅惘,为离别之情铺垫。“来往本无归,别离方此受”承接首联,深化离别之感。“来往本无归”写人生往来奔波本就没有固定归宿,暗合“浮生如寄”;“别离方此受”则点出此刻正承受离别的滋味,将漂泊的无奈与离别的伤感结合,情感愈发沉郁。“柳色蔼春余,槐阴清夏首”转入写景,以景衬情。“柳色蔼春余”写暮春时节柳色浓郁柔美,“蔼”字显柳色朦胧之态;“槐阴清夏首”则写初夏伊始槐树枝叶浓密,带来清凉,两句描绘春末夏初的生机景致,却以乐景反衬离别之悲,藏情于景。“不觉御沟上,衔悲执杯酒”收束全诗,写离别场景。“不觉御沟上”写不知不觉已到御沟边,暗含沉浸离别氛围中的恍惚;“衔悲执杯酒”则直写含着悲伤手持酒杯送别,将前文的怅惘、伤感化为具体动作,以“执杯酒”的细节定格离别瞬间,余味悠长。
上一篇:唐·韩偓《中秋禁直》
下一篇:唐·韦庄《合欢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