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ǔ
jiāng
zhì
dòng
tíng
kǒu
yǒu
gǎn
ér
zuò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3
jiāng
cóng
西
nán
lái
hào
hào
dàn
cháng
zhú
ruò
xiè
lián
shān
záo
qiān
nián
yōng
kuì
wàn
xìng
diàn
ěr
mín
wéi
zāi
zhī
dǎo
mín
jiān
yuǎn
hǎi
zhǐ
chǐ
wèi
gōng
shuǐ
wěi
dòng
tíng
qīng
cǎo
xiǎo
liǎng
xiāng
hùn
wàn
zhàng
shēn
miǎo
máng
qiān
bái
měi
suì
qiū
xià
shí
hào
tūn
shuǐ
xué
duō
nóng
rén
zhǎi
jīn
shàng
jiē
tàn
ài
miǎo
wèi
jiū
yóu
xiǎng
guān
miáo
rén
wán
shì
xiǎn
zhōng
nài
liú
huàn
jīn
shuǐ
liú
tiān
nèi
shēn
yǒu
xuè
mài
zhì
wéi
yóu
zhì
zhī
zài
zhēn
shí
ān
shēng
wéi
táng
shuǐ
guān
shǒu
tiān
jiàn
chóng
lái
qīn
zhǐ
huà
shū
jiǎn
zhǐ
jué
yōng
tóng
liè
shèn
zuò
gāo
tián
píng
biē
zhái
lóng
gōng
biàn
shuǐ
shēng
mài
zuò
tiān
bǎi
wàn
shū

译文

长江从西南流来,日日夜夜地吼叫。后浪遭赶蓿前浪,奔过凿好的水道。几千年没有壅塞溃央,老百姓没有淹在水中。要不然人民都会变成鱼鳖,伟大啊,大禹治水的功勋!老远地疏导岷江,眼看要通到东海。为什么没有完工,余水在这里聚汇?洞庭和青草两湖,气势一样的雄伟。渺渺万丈的深渊,茫茫千里的大水。每年的夏秋两季,仿佛要吞没七泽。永族的窟穴越多,农民的土地越窄。连我都感到惋惜,大禹岂没有遗憾!不知是什么原因,凭遗迹寻找答案。也许是苗民反抗,不肯把任务赶完。大禹也没有办法,才留下这种祸患?水流在天地中间,就象人身的血管。凝滞了便长脓疮,要治疗就得针砭。怎能使大禹复活,掌握治水的大权。手提着倚天长剑,再一次亲临指点!引水象剪破薄纸,央壅象撕裂绸帛。淤出肥沃的田地,踏平鱼鳖的窟宅。把龙宫变成村庄,让水府生长禾麦。白增加百万户口,记入政府的表册。

逐句剖析

"江从西南来":长江从西南流来,

"浩浩无旦夕":日日夜夜地吼叫。

# 无旦夕:不分早晚。

"长波逐若泻":后浪遭赶蓿前浪,

"连山凿如劈":奔过凿好的水道。

"千年不壅溃":几千年没有壅塞溃央,

"万姓无垫溺":老百姓没有淹在水中。

"不尔民为鱼":要不然人民都会变成鱼鳖,

# 民为鱼:比喻人民被淹在水里。《左传》昭公元年:“微禹,吾其鱼乎!”,不尔:要不是这样的话。

"大哉禹之绩":伟大啊,大禹治水的功勋!

"导岷既艰远":老远地疏导岷江,

# 导岷:疏导岷江。《尚书·禹贡》里说:“岷山导江。”岷山主峰在四川松潘县西北,岷江发源于此,流经灌县、成都、眉山、乐山等地,至宜宾入长江。相传大禹疏导长江,从岷江开始。

"距海无咫尺":眼看要通到东海。

# 距海无咫尺:从洞庭湖到达东海已不很远。咫,周代的八寸。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胡为不讫功":为什么没有完工,

# 讫:完结。,胡为:为什么。

"余水斯委积":余水在这里聚汇?

# 余:一作湖。

"洞庭与青草":洞庭和青草两湖,

# 洞庭与青草:两个湖名。青草湖向来与洞庭湖并称,青草在南,洞庭在北,中有沙洲间隔,在今湖南省岳阳县境内。

"大小两相敌":气势一样的雄伟。

"混合万丈深":渺渺万丈的深渊,

"淼茫千里白":茫茫千里的大水。

# 淼茫:形容水大,一望无际。

"每岁秋夏时":每年的夏秋两季,

"浩大吞七泽":仿佛要吞没七泽。

# 七泽:相传楚有七泽,云梦泽是其中之一。这里说“吞七泽”,是极力形容水势浩大。

"水族窟穴多":永族的窟穴越多,

"农人土地窄":农民的土地越窄。

"我今尚嗟叹":连我都感到惋惜,

"禹岂不爱惜":大禹岂没有遗憾!

"邈未究其由":不知是什么原因,

# 邈:远。

"想古观遗迹":凭遗迹寻找答案。

"疑此苗人顽":也许是苗民反抗,

# 苗:种族名,古有“三苗”、“有苗”之称。

"恃险不终役":不肯把任务赶完。

"帝亦无奈何":大禹也没有办法,

"留患与今昔":才留下这种祸患?

"水流天地内":水流在天地中间,

"如身有血脉":就象人身的血管。

"滞则为疽疣":凝滞了便长脓疮,

# 疽疣:疮瘤一类的疾病。

"治之在针石":要治疗就得针砭。

# 针石:这里指用石针刺治疮瘤,即“针砭”疗法。

"安得禹复生":怎能使大禹复活,

"为唐水官伯":掌握治水的大权。

# 水官伯:水官之长。

"手提倚天剑":手提着倚天长剑,

"重来亲指画":再一次亲临指点!

"疏河似剪纸":引水象剪破薄纸,

# 剪:一作翦。,河:一作流。

"决壅同裂帛":央壅象撕裂绸帛。

# 同:一作如。

"渗作膏腴田":淤出肥沃的田地,

# 渗作膏腴田:指大水排除后,残水透人土中,成为肥沃田地。

"蹋平鱼鳖宅":踏平鱼鳖的窟宅。

# 蹋:一作踏。

"龙宫变闾里":把龙宫变成村庄,

# 闾里:乡里。

"水府生禾麦":让水府生长禾麦。

"坐添百万户":白增加百万户口,

"书我司徒籍":记入政府的表册。

# 司徒籍:司徒,古代管全国土地、户口、物产、财赋的官。在唐代,就是“户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是一首五言古诗。此为感怀诗,借沿途见闻抒发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开篇描绘长江汹涌,歌颂大禹治水功绩;接着展现洞庭与青草湖夏秋泛滥,导致农人耕地减少的困境;最后表达希望大禹复生治水,变水域为良田,让百姓安居乐业,流露出对水患的关切与对朝廷水利疏失的不满。写作上,将传说、现实与理想结合,充满浪漫主义。诗中两湖与禹王线索交织,写实与想象并存,语言质朴且善用比喻。整体内容丰富,体现诗人对民生的关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白居易所作。长庆二年(822年)七月,白居易在长安接受了杭州刺史的任命,因宣武军作乱,汴路不通,他便绕道襄、汉,经蜀江至洞庭湖口。在此处,他目睹湖水泛滥,淹没民田的景象,心中有所感触,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自蜀江至洞庭湖口有感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从题材来看,此诗属于感怀诗,诗人凭借自蜀江至洞庭湖口一路的所见所感进行创作,借景抒情、借事抒怀,深度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等多方面的思考与感慨。在内容主题上,诗的开篇描绘长江自西南汹涌奔腾而来的浩大景象,强调因大禹治水,长江得以千年不壅溃,百姓免受水患,歌颂了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接着叙述洞庭湖与青草湖相连,水深万丈、水宽千里,夏秋季节湖水泛滥,吞没周边湖泊,致使水族窟穴众多,而农人可耕种的土地变得狭窄,清晰展现出当时水患给百姓带来的沉重困扰;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大禹能够复生,手提倚天剑重新规划治水工程的美好愿景,渴望江水疏通,将洞庭水域变为肥沃良田,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从中也流露出诗人对消除水患、造福百姓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朝廷在水利建设方面有所疏失的不满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把传说与现实结合起来,将两湖与禹王两条线索交织,既写当时的水患现实,又融入关于大禹的传说以及诗人的想象,使内容丰富。比喻:运用了多个比喻,如“凿如劈”“如身有血脉”“似剪纸”“如裂帛”等,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用典:“河鱼天雁”这个典故,原指因河水泛滥而遭灾的百姓,这里指如果没有大禹治水,百姓就会因水患而遭殃。此外,多次提及大禹治水的传说,也是用典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这一经典传说的引用,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为诗歌增添了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这四句是描写蜀江至洞庭湖口的江水景象。“江从西南来,浩浩无旦夕。”描绘出江水从西南方向奔腾而来,浩浩荡荡,不分昼夜地流淌,展现出江水的磅礴气势和永不停息的动态感。“长波逐若泻,连山凿如劈。”进一步刻画,长长的波浪追逐着,如同倾泻而下,生动地写出了水流的迅猛;而两岸的连山像是被利刃劈开一般,“凿如劈”的描写,凸显出山势的险峻和江水的强大冲击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也为后文对大禹功绩的赞叹做了铺垫。“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不尔民为鱼,大哉禹之绩。”这四句承接上文,阐述大禹治水的功绩。“千年不壅溃,万姓无垫溺。”意思是千百年来,江水河道没有堵塞和溃决,百姓们也没有遭受洪水淹没的灾难。“不尔民为鱼”则假设如果没有大禹治水,百姓们就会像鱼一样被洪水吞没。诗人通过这样的正反对比,有力地突出了大禹治水功绩的伟大,表达了对大禹的高度赞美之情,“大哉禹之绩”直接抒发了对大禹功绩的赞叹,情感真挚而强烈。“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胡为不讫功,余水斯委积。”这四句写诗人对大禹治水的疑惑。“导岷既艰远,距海无咫尺。”指出大禹疏导岷江的水流已经经历了艰难而遥远的过程,且距离大海已经近在咫尺了。“胡为不讫功,馀水斯委积。”诗人发出疑问,为什么不把治水的工程进行到底,导致剩余的水在这里积聚起来,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呢?这体现了诗人对眼前水患现象的思考,也引发了下文对水患成因的进一步探究,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这四句具体描绘洞庭湖和青草湖的状况。“洞庭与青草,大小两相敌。”点明了洞庭湖和青草湖规模相当,彼此不相上下。“混合万丈深,淼茫千里白。”则生动地写出了两湖湖水混合在一起,深度达到万丈,水面广阔,一片白茫茫的景象,给人以浩渺无垠的感觉,展现了两湖水域的辽阔和深邃,为后文阐述水患带来的影响做了环境上的铺垫。“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这四句讲述了每年秋夏季节的水患情况。“每岁秋夏时,浩大吞七泽。”表明每到秋夏洪水季节,湖水声势浩大,能够吞没周边的七个湖泽,极言湖水泛滥的范围之广。“水族窟穴多,农人土地窄。”指出因为湖水泛滥,水中生物有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而农民可耕种的土地却因此大大减少,突出了水患给农业生产和百姓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的关注。“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这四句表达了诗人对大禹治水的思考和感慨。“我今尚嗟叹,禹岂不爱惜。”诗人说自己如今仍在感叹,大禹难道不珍惜百姓,不希望彻底治理好水患吗?表达了对大禹的理解和对水患现状的无奈。“邈未究其由,想古观遗迹。”则说明由于年代久远,无法探究其中的真正原因,只能通过观察古代留下的遗迹来展开联想和思考,体现了诗人严谨的态度和对历史的尊重。“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这四句是诗人对水患成因的一种猜测。“疑此苗人顽,恃险不终役。”诗人怀疑是因为当地的苗人比较顽劣,凭借着地势险要,没有完成治水的工程。“帝亦无奈何,留患与今昔。”认为当时的帝王对此也无可奈何,从而留下了水患一直延续到现在。虽然这只是诗人的一种推测,但也反映了他试图寻找水患根源的努力,同时从侧面表现出治理水患的复杂性和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这四句运用比喻的手法阐述治水的道理。“水流天地内,如身有血脉。”将天地间的水流比作人身体内的血脉,形象地说明了水流对于天地的重要性,就如同血脉对于人体一样不可或缺。“滞则为疽疣,治之在针石。”进一步指出,水流一旦阻滞就像人身体上长出的毒疮和赘疣一样有害,而治理水患就如同用针石治疗疾病一样,需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和手段,生动地阐述了治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后文提出希望大禹复生治水做了理论上的铺垫。“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这四句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愿望。“安得禹复生,为唐水官伯。”诗人渴望大禹能够再次复生,担任唐朝管理水利的官员,体现了对能有贤能之人治理水患的迫切期盼。“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想象大禹手持倚天剑,重新亲自规划治水工程,“手提倚天剑”赋予了大禹一种英勇无畏的形象,“亲指画”则突出了大禹的主导和指挥作用,表达了诗人对治水成功的美好憧憬。“疏河似翦纸,决壅同裂帛。渗作膏腴田,蹋平鱼鳖宅。”这四句描绘了理想中的治水效果。“疏河似翦纸,决壅同裂帛。”运用比喻,说疏通河道就像剪纸一样容易,决开堵塞的地方如同撕裂布帛一般轻松,形象地表现出在大禹的治理下,治水工作变得轻而易举。“渗作膏腴田,蹋平鱼鳖宅。”则描述了治水后的美好景象,水流渗透后使土地变成了肥沃的良田,而原来鱼鳖居住的地方也被踏平,突出了治水能够带来的巨大益处,展现了诗人对治理水患后美好生活的向往。“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这四句进一步畅想治水成功后的情景。“龙宫变闾里,水府生禾麦。”描绘出曾经的水下龙宫变成了人们居住的村落,水底世界长出了庄稼,展现了治水后环境的巨大变化和生活的美好转变。“坐添百万户,书我司徒籍。”则表示因为土地得到开发,生活条件改善,人口会增加百万户,这些新增的人口都可以记录在司徒的户籍册上,从人口增长的角度强调了治水成功带来的积极影响,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繁荣、百姓富足的期望,也使诗歌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4. 作品点评

此诗巧妙融合传说与现实,又将现实与理想紧密相连,洋溢着积极浪漫主义的动人气息。在对两湖水患的描绘中,诗人四次提及大禹,把当下肆虐的水患与大禹往昔治水的卓著功绩相勾连,和期望大禹能够“复生”拯救苍生的热切心愿相关联,更与那些瑰丽美好的幻想相融合。这般写法,既如实展现了当时的水患实情,又尽情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理想愿景。从语言风格来看,诗句质朴平实,却具备极强的形象塑造能力。诗中巧用诸多精妙比喻,“凿如劈”生动刻画出江水对连山的冲击之态;“如身有血脉”形象道出水流于天地间的重要意义;“似剪纸”“如裂帛”则鲜活描绘出理想中疏通河道、决开壅塞的轻松便捷之状,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议论奇辟,笔力亦浑劲与题称。集中此种绝少,颇近昌黎,其源亦从杜甫《剑门》一篇脱胎。

清清高宗敕编《唐宋诗醇》卷二十一

# 香山有过洞庭湖诗,谓大禹治水,何不尽驱诸水直注之海,而留此大浸估湖南千里之地,若去水作陆,又可活数百万生灵,增入司徒籍。岂禹时苗顽不用命,遂不能兴此役耶?此书生之见,好为议论,而不可行者也。……香山但发议论以聘其诗才,而不知见笑于有识也。

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

# 东注尚干余里,群山万壑潴为洞庭,有川必明泽,安得疑禹功之不尽,书生语只可隔壁听也。或借以比小人之难去耳。

清何焯《白香山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刘希夷《相和歌辞·江南曲八首》

下一篇:唐·韩愈《赠郑兵曹》

猜你喜欢